考古專家解讀良渚古城水利工程:如何實現幹預最小功能最大?
中新網北京2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5300年前中國良渚古城先民在選址築城時如何考量水利因素?他們(men) 怎樣因地製宜建設水利工程?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3年多來,良渚古城遺址治水相關(guan) 研究頗受學界和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
作為(wei) 首個(ge) 提出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並研究的考古專(zhuan) 家,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建國研究員領導團隊長期聚焦良渚古城水利工程並持續開展研究。他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透露,利用地理信息係統空間分析等技術最新完成的研究表明,在選擇最佳位置建造城址有效避開雨季洪水威脅基礎上,良渚古城先民又通過最小幹預原則實現治水功能最大化,興(xing) 利除弊、因勢利導建成一套彪炳青史的水利工程,促進了良渚文明的誕生和發展。
良渚先民精心挑選最佳築城地點
劉建國介紹說,良渚古城遺址緊鄰浙江省北部最大的河流東(dong) 苕溪,其外圍的水利工程與(yu) 東(dong) 苕溪關(guan) 係非常密切。東(dong) 苕溪雖然在良渚時期並未流經良渚古城,卻是由古苕溪經過兩(liang) 次改道而成。
經過流域麵積統計,東(dong) 苕溪流域在良渚古城上遊總麵積約1483平方公裏,其中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控製的區域僅(jin) 52平方公裏。
根據大比例尺的地形數據提取良渚古城附近局部區域的河網和流域之後研究發現,良渚古城位於(yu) 東(dong) 苕溪流域東(dong) 南部的大雄山、大觀山與(yu) 北部大遮山支係楊氏山連線的分水嶺上,這裏地勢稍高,不會(hui) 出現水流聚集的情況,應該是良渚先民精心挑選的最佳築城地點。
最佳位置的選擇有效避開雨季裏東(dong) 苕溪上遊1430多平方公裏積水盆地中的洪水威脅,良渚先民又全力以赴在52平方公裏的積水盆地中,建造出中國史前文明延續千年的水利工程。
他指出,近些年在良渚古城遺址周邊開展的古環境研究表明,距今7500-5200年期間,古城周圍為(wei) 富含有孔蟲的潮灘相沉積環境;而在距今5200年之後,有孔蟲的逐漸消失意味著陸地開始形成。
研究團隊與(yu)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密切合作,通過對良渚古城外圍的鯉魚山、崗公嶺、秋塢等地點進行遙感影像分析、實地調查與(yu) 試掘等工作,從(cong) 宏觀尺度分析認為(wei) ,其水利係統可能兼有防洪、運輸、防禦、灌溉等功能,與(yu) 良渚遺址群的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及良渚古城的出現有直接關(guan) 係。
四組壩群構成古城外圍水利工程主體(ti)
劉建國表示,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由一係列長堤和水壩組成,主要包括塘山壩群、獅子山-鯉魚山-官山-梧桐弄壩群、崗公嶺-老虎嶺-周家畈壩群、秋塢-石塢-蜜蜂弄壩群等四個(ge) 部分。
這四組壩群構成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的主體(ti) ,其中,崗公嶺、鯉魚山、獅子山、老虎嶺、周家畈、秋塢六個(ge) 地點的碳十四測年表明其構建年代屬於(yu) 良渚文化早中期,塘山壩群推測也基本屬於(yu) 相同時代,均早於(yu) 良渚古城的構建年代。
他說,良渚古城外圍四組壩群的建造工程量巨大,承載的降水量達到百年一遇水平,在防洪方麵應該主要是阻擋諸如台風登陸時的特大暴雨對良渚聚落群的威脅。良渚聚落群周邊水係與(yu) 外圍水利工程基本上相互連通,通過翻壩轉運的方式可以將山中的礦藏、石材、竹木等資源通過水路運輸到古城周圍。
其中,塘山壩群連接獅子山-梧桐弄壩群,其外部以壕溝和水體(ti) 阻隔來自西部和北部大遮山南坡的潛在威脅,南部有東(dong) 苕溪作為(wei) 屏障,東(dong) 部是沼澤地帶,能夠構成完美的防禦體(ti) 係,將良渚時期的聚落群護衛其中,從(cong) 而成就良渚古人繁衍生息的最佳場所。
外圍水利工程與(yu) 周邊及城內(nei) 水網連通
劉建國稱,通過對良渚古城所處位置具體(ti) 地貌特點的觀察,可以發現良渚古城的地貌基礎實為(wei) 深入到平原之中的基岩殘丘。古城的南、北兩(liang) 麵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西麵是以瓶窯窯山為(wei) 主的一組小山,隻有東(dong) 麵是地勢由西向東(dong) 降低的平原。
充分利用自然山體(ti) 及地勢起伏,良渚先民將古城選址在平原地區中地勢相對較高的低丘集中分布的區域,同時通過城牆的修建以及城內(nei) 大規模的堆築,使得良渚古城不至於(yu) 麵對苕溪幹流所引發的嚴(yan) 重水患。來自北側(ce) 大遮山的山洪以及生產(chan) 、生活用水才是古人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
為(wei) 此,良渚古人依據大遮山特點,在山前地帶構築塘山水壩,並結合附近山勢地形,形成不同結構的水域空間。這一方麵可使處於(yu) 地勢低平區的良渚遺址群諸遺址免遭山洪直接威脅,另一方麵,通過土墩之間水口可將水引入到東(dong) 部良渚遺址群中,滿足不同性質的用水需求。
他總結認為(wei)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與(yu) 古城周邊及城內(nei) 水網相互連通,發揮著防洪、運輸、調水、灌溉等功能,充分展示了良渚先民精妙的治水智慧與(yu) 超強的水利工程設計、組織、實施能力。這一水利工程的選址極為(wei) 合理,建造時又巧妙利用自然環境的特征,將一係列山體(ti) 進行改造,填堵一些山穀出口,使用最小幹預原則,達到治水功能的最大化,確保良渚遺址群的先民能夠旱澇保收,糧食富餘(yu) ,推動社會(hui) 複雜化進程,造就出延續千年的、璀璨的史前良渚文明。
“考古工作已經揭開了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的神秘麵紗,但應該隻是‘冰山一角’,未來還有很多重要的相關(guan) 遺跡和現象有待於(yu) 進一步的發現和研究。”劉建國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