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連歌中有我們的青春”

發布時間:2023-02-06 15:10:00來源: 解放軍報

  南部戰區陸軍(jun) 某海防旅某營三連

  “連歌中有我們(men) 的青春”

  出珠江口,過伶仃洋,北尖島猶如“烽火台”壁立海上,迎接著中國南海的萬(wan) 頃波濤。這裏遠離大陸,生活條件艱苦,雖然處於(yu) 香港、澳門、珠海、深圳四地交匯處,但守衛在這裏的官兵卻幾乎沒有機會(hui) 走下海島,感受特區的繁華。

  夜晚,站在島上遠眺,40多海裏外的珠海市在遠處散發著一團橘黃色的光。每個(ge) 來到島上的官兵都喜歡在夜晚城市燈光最璀璨的時候,來到島上最高處,眺望對岸的繁華。此時,他們(men) 的眼前是萬(wan) 家燈火,身後是使命責任。

  北尖島南北西三麵是懸崖峭壁,唯一可以停靠船隻的東(dong) 北麵,還麵臨(lin) 著“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滔天”的“老虎口”。小島孤懸海上,無居民、無長明電、無客船、缺淡水,可在島上官兵看來,這裏雖遠離都市,卻頗有“春暖花開”的詩意。

  “不懼風浪不畏難”,自上個(ge) 世紀50年代起,一批又一批海防官兵紮根孤島,用青春和熱血築起守護祖國南海的堅實屏障。《北尖郎》這首誕生於(yu) 十多年前的連歌,也被官兵們(men) 稱為(wei) “我們(men) 的連歌,我們(men) 的生活”。在日複一日的哼唱中,他們(men) 將堅守海島當作使命擔當,也將守望平凡當作青春的光芒。

  南部戰區陸軍(jun) 某海防旅某營三連一級上士徐強,已經在北尖島上度過了16載春秋。自連歌誕生之日起,徐強便成為(wei) “連歌守護人”——自己喜歡唱,更教給更多新戰友唱。寒來暑往,他們(men) 在歌聲中踐行著海防官兵的使命,也在歌聲中守衛著祖國的萬(wan) 頃海疆。

  從(cong) 石頭縫中摳泥土,在集裝箱裏建菜地

  “石多水土少,台風四季擾,飛鳥不做窩,漁民不上島。”這是當地人眼中的北尖島。可在徐強這位老兵眼中,北尖島雖小,在海防戰略的大棋盤上卻舉(ju) 足輕重;北尖島雖遠,但在迎擊威脅海防安全的挑戰中不可或缺。

  從(cong) 軍(jun) 16年來,徐強的青春都在北尖島上度過,一直堅守在這座海島,每當看到一批又一批年輕官兵來到這裏,他總會(hui) 想起《北尖郎》這首連歌。站在北尖島上,眺望著遠處浪花翻滾的海洋,徐強放聲高歌——

  “我們(men) 是北尖郎,駐守在萬(wan) 山群島上,不懼風浪不畏難……”

  “連歌中有堅守的信念。”徐強說,每當唱起這首歌,再大的困難也能戰勝。

  島上非常潮濕,東(dong) 西收在行李箱裏沒多久就會(hui) 長出“綠蘚”,不少官兵患上風濕病,一到陰天下雨就疼痛難忍。還記得剛上島那會(hui) 兒(er) , 徐強把放在行李箱裏的衣服拿出來在陽光下晾曬,被山風吹飛,他隻能漫山遍野地追。

  要上北尖島,必經“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滔天”的“老虎口”,每年台風季來臨(lin) 的時候,島上的官兵都要麵臨(lin) 物資補給斷供的難題。

  去年10月7日到11月4日,受台風過境影響,海上風浪驟起,北尖島連續28天沒有新的補給。“這還不是連隊補給斷供最長的一次。”徐強回憶道,有一年,北尖島連續48天沒有補給船靠岸,島上沒有柴油補充,發電很困難,僅(jin) 剩的柴油隻能供做飯發電使用。指導員彭瀟說:“當時,官兵們(men) 每頓飯僅(jin) 有一兩(liang) 個(ge) 菜調劑口味,到了最後,就隻能吃些罐頭和幹貨。”

  為(wei) 了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麵,這些年來,徐強和戰友們(men) 踏遍整個(ge) 海島,從(cong) 石頭縫中摳泥土,一鍬一鍬壘起5畝(mu) 菜地。由於(yu) 台風天對菜地毀壞嚴(yan) 重,為(wei) 提高蔬菜成活率,連隊官兵還用廢舊彈藥箱和報廢油桶裝土,建成可移動的菜地。同時,在亂(luan) 石堆中壘起了8間豬圈,建起了2個(ge) 家禽棚。

  “我們(men) 養(yang) 了雞、鴨、鵝、豬、牛……種了蘿卜、豆角、龍眼、芒果……去年,上級給連隊配發了兩(liang) 個(ge) 集裝箱式蔬菜工廠,專(zhuan) 門用來抵禦台風。”徐強說,“雖然現在我們(men) 的移動菜地還比較少,但是在台風天補給船上不了島的時候,這些新鮮蔬菜也可以給戰士們(men) 換換口味。”

  如今,登上北尖島,一片片瓜果垂棚的景象令人驚喜,從(cong) 前的無人荒島已經變成了欣欣向榮的綠洲。一邊唱連歌,一邊澆菜地,這是徐強最愜意的時候。看著自己用青春堅守的地方越來越好,徐強無比自豪。

  和徐強一樣,下士萬(wan) 江也最喜歡在菜地的時候哼上兩(liang) 句連歌,“我們(men) 是北尖郎,我們(men) 從(cong) 南海艦隊來,跨過山越過洋……”

  “現在我們(men) 的守島條件改善了很多,在侍弄菜地的時候唱連歌,更能對老一輩北尖人紮根海島、建設海島、奉獻海島的精神有切身的體(ti) 會(hui) 。”放下鋤頭,望向不遠處的大海,萬(wan) 江紮根北尖的信念更足了。

  北尖島上“北尖郎”,多少青春灑海洋

  “徐班長是我們(men) 北尖最老的兵,是連隊骨幹,也是海防巡邏的‘活地圖’,他帶出來的兵好多都考上了軍(jun) 校、提幹、選取軍(jun) 士。”上等兵王小山最崇拜的就是這位老班長。

  守島16年來,徐強的足跡遍布北尖島各個(ge) 角落,島上的坑道、海灣、山路、溝壑他全部了如指掌。“最前麵是北尖島的最高峰——北尖峰,現在路不好走,注意腳下的石頭容易打滑。”徐強一邊走一邊為(wei) 新戰友講解島上的風土人情和地理風貌,這讓第一次參加巡邏的王小山十分欽佩。

  北尖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為(wei) 了守衛這片海域的安全,官兵們(men) 每天都要完成瞭望、觀察、巡邏等任務。“島上地勢陡峭、坡度大、碎石特別多。”4個(ge) 多小時的巡邏路,王小山的腳被石頭硌出了好幾個(ge) 水泡。可看到一直走在隊伍前麵的班長,不僅(jin) 神色未變,還一路幫助戰友爬坡上坎,王小山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走完整個(ge) 巡邏路,看著海上繁忙的海運航道,看著遠方的特區,再回頭看著自己走過的巡邏路,我內(nei) 心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第一次巡邏結束後,王小山仿佛明白了一代又一代北尖人奉獻的意義(yi) 。

  在這之後,王小山學會(hui) 了唱連歌。駐守海島,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獨是每位官兵的必修課。巡邏路上,對著遼闊的南海,這群年輕的官兵放聲高歌:“我們(men) 是北尖郎,我們(men) 手握鋼槍保家鄉(xiang) ……”

  記者問王小山,守島這麽(me) 艱苦,後悔嗎?他說:“我們(men) 吃的這點苦算什麽(me) ,徐班長在北尖一待就是16年,他才是真正把青春奉獻給了這座海島。”

  2014年12月,徐強的孩子即將出生,但因執行某項任務,他錯過了孩子出生的重要時刻。“見到孩子第一麵時,她已經滿月了。”第一眼看見女兒(er) ,徐強的心仿佛被眼前這個(ge) 粉嘟嘟的小嬰兒(er) 融化了。

  守防在數千公裏之外,家裏大事小事徐強常常都是有心無力。女兒(er) 還不滿1歲時,有一晚突發高燒。深夜,妻子抱著孩子出了家門,趕到醫院已是淩晨時分……得知這一情況後,徐強久久不願撂下電話,他第一次感覺自己腳下的小島距離大陸是如此遙遠。

  那年休假,是女兒(er) 第二次見到徐強。一見麵,小家夥(huo) 就躲到媽媽身後,使勁瞅著他,卻不願靠近。過了一段日子,他和女兒(er) 熟絡起來,休假時間也到了……

  2019年,徐強二級上士服役期將滿,懷著對家庭的愧疚,他在留下和離開間徘徊不定。

  作為(wei) 連隊最老的兵,徐強在戰友們(men) 眼中亦師亦友,大家非常不舍得他離開。“我內(nei) 心非常糾結,一邊是奉獻了十幾年青春的地方,一邊是多年來有諸多虧(kui) 欠的家人。”就在徐強還在猶豫時,電話突然響起。

  接送孩子、上班下班、買(mai) 菜做飯,平日妻子最愛說的一句話是:“你不在家,我每天都是‘忙到飛起來’的狀態,每天都像在打仗。”這一次,妻子的語氣卻是格外地沉靜、溫柔:“你在部隊好好幹,家裏一切都有我呢!”

  “家裏一切都有我呢!”妻子的這句話仿佛定海神針一樣,打消了徐強的後顧之憂。在人生岔路口的艱難選擇中,家人的支持給了徐強固守海島的勇氣。

  守島16年,徐強把這個(ge) 承載了他全部刻骨銘心記憶的地方當成了第二個(ge) 家。訓練場上,徐強在教新兵們(men) 唱連歌:“青春啊青春,我們(men) 把青春灑海洋……”看著放聲高歌的戰友們(men)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經的樣子。

  “連歌中有奉獻的精神,連歌中有我們(men) 的青春。”徐強說,北尖島上的生活雖然艱苦,但使命光榮、戰友可親(qin) ,把青春奉獻給這裏,自己感到無上光榮。

  “紮根樹”下,一名名傾(qing) 聽者又變成講述人

  每年新兵下連,連隊都會(hui) 組織新兵來到當年的老營房前,為(wei) 他們(men) 講述前輩們(men) 艱苦創業(ye) 的故事。

  1954年,北尖島的第一代守島官兵進駐上島,當時島上無居民、無市電、無班船、無淡水。官兵們(men) 在無重型機械、無固定生活給養(yang) 的條件下,靠著雙手開山鑿石,蓋起營房、築起碼頭、建起國防坑道、修起工事陣地,將荒無人煙的孤島打造成能打能藏的戰鬥堡壘。

  徐強還記得剛下連隊時,老班長黃錦林指著老營房旁邊的一株大樹為(wei) 新兵講故事時的場景。“這是‘紮根樹’,多年來不管經曆多大風雨,都一直在這裏陪伴著守島官兵。”從(cong) 黃錦林的講述中,徐強仿佛看到了從(cong) 前不平凡的歲月。

  “要不就不幹,要幹就幹到最好。”也正是從(cong) 那時起,徐強暗暗下定決(jue) 心,要把自己的根紮進這裏的石縫。

  因為(wei) 熱愛,歲月不覺漫長。16年浪花奔湧,新兵變成了老兵,“紮根樹”變成了“紮根林”。徐強帶出了一茬又一茬戰士,如今很多都已成長為(wei) 骨幹,挑起了守衛海島的大梁。

  去年3月下旬,該連二班被上級抽中,參加步兵班單兵單裝能力檢驗考核。這次考核中,官兵們(men) 要負重30公斤奔襲21公裏,進行24個(ge) 課目連貫作業(ye) 。更棘手的是,其中有的課目大家此前從(cong) 未接觸過。

  夜晚,連隊旁邊的小道上,二班班長趙舉(ju) 瑞來回兜著圈子,心裏既激動又忐忑。激動,是因為(wei) 任務落到了班裏,能代表連隊爭(zheng) 榮譽,是莫大的光榮。忐忑,是因為(wei) 心裏沒底,和眾(zhong) 多高手同台競技,自己能帶著戰友“殺”出重圍嗎?

  “要不就不幹,要幹就幹到最好。”望著遠方的大海,趙舉(ju) 瑞想起了徐強,心裏也有了答案。

  體(ti) 能有短板,趙舉(ju) 瑞帶著大家在山坡上衝(chong) 圈。技能跟不上,他們(men) 就請來教練員“開小灶”,兩(liang) 個(ge) 多月的時間幾乎每晚都在加練。

  比武當天,上等兵王小山下坡時衝(chong) 得太快,腳指甲被作戰靴頂得掀開,仍一瘸一拐緊咬著隊伍;下士萬(wan) 江挖掩體(ti) 時手肘多處擦傷(shang) ,但揮鍬鎬的速度卻越來越快;二級上士孟磊、下士王藝霖體(ti) 能消耗過大,一度到了中暑邊緣,仍相互激勵保持清醒……

  成績揭曉時,北尖步兵班總成績是戰區陸軍(jun) 第一名!

  從(cong) 前,徐強在“紮根樹”前聽班長講述前輩們(men) 紮根北尖的故事。如今,角色發生了轉變,他從(cong) 傾(qing) 聽者變成了講述人。“紮根樹上的須,一旦沾到地下的土就會(hui) 深深紮下去,慢慢變大變粗。”在徐強眼中,一根根剛生長出來的根須,就像是一個(ge) 個(ge) 剛上島的戰士。

  “我不僅(jin) 給新戰士們(men) 講述連隊的創業(ye) 史,還會(hui) 教他們(men) 唱連歌。”徐強說,連歌中有傳(chuan) 承的味道。

  幾十年來,珠海的發展日新月異,北尖島也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島上的守防條件越來越好,年輕官兵的文化素質也越來越高。在這些變化中,一代代官兵始終選擇堅守在南海前哨,始終傳(chuan) 承著前輩們(men) 的戍邊精神。

  正如《北尖郎》這首連歌中唱的一樣:“青春啊青春,我們(men) 把青春灑海洋,我們(men) 是北尖郎,我們(men) 手握鋼槍保家鄉(xiang) 。”

  青春對話

  連線記者:徐 娜

  對話人物:南部戰區陸軍(jun) 某海防旅某營三連指導員 彭 瀟

  1.第一次海島巡邏有怎樣的感受?

  我是7月份上島的,第一次組織海防巡邏那天,地表溫度到了50多攝氏度。大家全副武裝出發,海島植被稀少,少有樹蔭,不一會(hui) 兒(er) 我的全身就濕透了。巡邏路上要經過一段常有碎石滾落的陡峭山路,大家相互幫助爬上山頂。來到在海島施工中犧牲的程華森烈士墓前,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頓時忘記了身體(ti) 的疲勞,剩下的隻有衛國戍守海疆的自豪。

  2.守島過程中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麽(me) ?

  北尖島雖然環境艱苦,但跟大家的摸爬滾打中卻充滿了歡樂(le) 。要說最開心的事情,還是每周1次的班船。海島上交通不便,班船帶給大家的不僅(jin) 是物質需求,更是心靈滿足。

  此外,最讓我開心的事情,是在海島上的第一個(ge) 春節有愛人的陪伴。2019年底,我的愛人漂洋過海來到島上,這是我們(men) 結婚後第一次見麵。當她乘坐的船靠岸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是這個(ge)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3.連歌中你最喜歡的歌詞是哪句?

  我最喜歡“我們(men) 是北尖郎,我們(men) 手握鋼槍保家鄉(xiang) ”這句歌詞。

  連歌《北尖郎》,是我們(men) 一代代北尖官兵守島、愛島、建島的真實反映。在這個(ge) 孤島上揮灑著青春與(yu) 汗水的我們(men) ,都有同樣一個(ge) 名字——“北尖郎”。我們(men) 從(cong) 祖國的四麵八方來到這個(ge) 海島,就是要練就過硬本領,手握鋼槍保衛祖國和人民。

  4.北尖人需要什麽(me) 品質?

  一代代北尖人在守衛祖國南大門的前哨上,有著許多優(you) 秀的品質。在巡邏路邊石刻上有這樣一段話“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經得起考驗、忍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我們(men) 成為(wei) 北尖人的那一刻,就意味著選擇了與(yu) 孤獨和寂寞為(wei) 伴,吃更多的苦,練更強的本領,守衛美麗(li) 的海疆。

  (本報記者 徐 娜 通訊員 趙俊宇 曾梓煌 解放軍(jun) 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