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灑滿沃野 看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的山西實踐
新年新希望。二月的三晉大地,處處升騰著希望。
整齊排列的溫室大棚,有序建設的農(nong) 旅項目,歡聲笑語的農(nong) 家院落……在農(nong) 村大地上交織成一曲絢麗(li) 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樂(le) 章。
2022年,財政部、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在全國選定48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區進行示範創建,每個(ge) 示範區補助支持中央專(zhuan) 項彩票公益金4000萬(wan) 元。
中央專(zhuan) 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區建設是黨(dang) 中央、國務院對革命老區的特殊關(guan) 懷,是對革命老區群眾(zhong) 的特殊關(guan) 愛。經縣級申報、市級推薦、省級評選、省政府同意、國家綜合評定後,山西三縣成功申報。其中包括呂梁市嵐縣、晉中市左權縣和臨(lin) 汾市汾西縣。
如何立足三縣的資源稟賦與(yu) 產(chan) 業(ye) 基礎打造高水平示範樣本?山西省積極探索符合縣域發展特色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路徑,集聚領導心力、集聚群眾(zhong) 人心、集聚社會(hui) 資源,有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向示範區集聚,確保革命老區鄉(xiang) 村五大振興(xing) 聯動發展,探索創新示範區建設的山西實踐。
如今,一個(ge) 個(ge) 貧困群眾(zhong) 走上致富路、一個(ge) 個(ge) 貧困家庭改變命運、一個(ge) 個(ge) 貧困村莊舊貌換新顏,映射的是三晉兒(er) 女勠力同心拔“窮根”的堅定決(jue) 心,檢驗的是山西省脫貧攻堅的紮實成效。這片“希望的田野”繪就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圖景”正在緩緩鋪開……
興(xing) 產(chan) 業(ye)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奏響“奮進曲”
“嵐縣有一定現代農(nong) 業(ye) 基礎,要通過‘補鏈、強鏈、延鏈’,形成完整的生態農(nong) 業(ye) 循環經濟鏈。”
“左權縣的重點在於(yu) 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推動傳(chuan) 統單一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轉變。”
“汾西縣則需要圍繞城郊融合類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目標,打造山區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模式。”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中之重,是解決(jue) 農(nong) 村發展問題的基礎。在示範創建過程中,山西省精準鎖定三縣的優(you) 勢主導產(chan) 業(ye) ,緊抓特色,站在全國、全省全局的角度去謀劃,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方麵總結了有效的經驗模式。
聚焦農(nong) 業(ye) “特”“優(you) ”戰略,嵐縣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循環經濟,探索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增值的新路徑。依托馬坊村養(yang) 殖基礎,該縣打造牛集中飼養(yang) 產(chan) 業(ye) 項目,促進現代養(yang) 殖業(ye) 標準化及規模化快速發展。提質升級20棟智能化蔬菜大棚,引入蔬菜脫水項目,形成集約化、高效化、智慧化的智慧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模式。依托普明鎮農(nong) 業(ye) 循環產(chan) 業(ye) 示範園,構建生態農(nong) 業(ye) 循環產(chan) 業(ye) 體(ti) 係,著力提高生產(chan) 效率,增加產(chan) 品附加值,打造形成產(chan) 業(ye) 聚合優(you) 勢。
在左權縣,則注重開發農(nong) 業(ye) 多種功能,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推動傳(chuan) 統單一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轉變。聚焦區域優(you) 勢主導核桃產(chan) 業(ye) ,該縣推行核桃、中藥材套種模式,構築“核桃+”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產(chan) 業(ye) 鏈條,由核桃單一種植、初加工向“種植基地+加工基地+電子商務+觀光旅遊+文創體(ti) 驗”方向發展,激活產(chan) 業(ye) 提質發展動力,實現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資源轉化,提檔升級,提質增效。
汾西縣則堅持黨(dang) 建引領和市場推動“雙發力”,產(chan) 業(ye) 項目由“一支獨秀”變為(wei) “百花齊放”,推進集體(ti) 產(chan) 業(ye) 持續發展。該縣在行政村實現村級光伏電站“全覆蓋”的基礎上,整合中央專(zhuan) 項彩票公益金、中央和省級壯大村集體(ti) 經濟扶持資金等,圍繞做大做強肉牛、肉雞、核桃、玉露香梨、特色種養(yang) 等主導產(chan) 業(ye) ,把“一村一品”確定為(wei) 集體(ti) 經濟發展的突破口,采取入股分紅、帶動務工等方式,村級規劃、鄉(xiang) 鎮審核、部門論證,一村一策,“遍地開花”上項目,實現了“戶戶有產(chan) 業(ye) 、村村有項目、人人有幫扶”的發展目標。
留人才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源動力”
熱火朝天的生產(chan) 場景,紅紅火火的小康生活,背後是廣袤鄉(xiang) 村澎湃的強大追夢力量。
聚焦基層組織建設質量提升,嵐縣強化鄉(xiang) 村人才支撐,建立五大振興(xing) 同頻共振的新格局。該縣將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優(you) 秀大學畢業(ye) 生優(you) 先補充兩(liang) 委班子,提升村兩(liang) 委班子鄉(xiang) 村治理綜合能力,帶領群眾(zhong) 共同致富。圍繞畜牧業(ye) 、種植業(ye) 、加工業(ye) 、旅遊業(ye) 等重點產(chan) 業(ye) ,全麵摸排本地本村技能人才、致富能手、創業(ye) 能人,組織返鄉(xiang) 人士懇談會(hui) 、在外人士聯誼會(hui) 等,多措並舉(ju) ,牽線搭橋,促進人才與(yu) 項目有效對接,在政策、資金、給予重點支持,用“政策+項目+鄉(xiang) 情”回引人才,聚合人才,留住人才,引才引智投入鄉(xiang) 村建設中。
左權縣在示範區推行“選、培、引、聯”人才策略,從(cong) 農(nong) 業(ye) 、工業(ye) 、紅色旅遊、醫療、教育、文旅等領域,向左權籍在外人才連續發布6條集結號,招募左權籍在外各方麵人才參與(yu) 左權家鄉(xiang) 建設。堅持“抓兩(liang) 頭、帶中間”,提升全縣村“兩(liang) 委”主幹達到大專(zhuan) 以上學曆,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育計劃,開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頭人培訓“頭雁”計劃,建設鄉(xiang) 村技培中心,實施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計劃,加強農(nong) 村電商等鄉(xiang) 村人才培育,保證持證率80%以上,打造山西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致富帶頭人省級示範實訓基地。
汾西縣則堅持招才引智和培才育才“雙聯動”,推進鄉(xiang) 村人才隊伍持續壯大。聚焦示範區創建,該縣開展“縣校合作、基地共建”行動,聯合省內(nei) 外知名高校共建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培訓、科研成果轉化等基地,回引在外優(you) 秀人才進入村(社區)黨(dang) 組織班子。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培育工程,實施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項目,培訓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和實用人才。同時,從(cong) 人才引進、培育、保障、工作機製等方麵確定10條政策舉(ju) 措,營造拴心留人的敬才愛才環境,有效激發了各類人才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在人、關(guan) 鍵在幹。“田秀才”“土專(zhuan) 家”等鄉(xiang) 土人才紮根鄉(xiang) 土,高校畢業(ye) 生、農(nong) 民工等返鄉(xiang) 創業(ye) 創新,越來越多的人才向鄉(xiang) 村匯聚,在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中建功立業(ye) ,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看文旅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構築“新引擎”
“看到家鄉(xiang) 有這樣大的變化,感到非常高興(xing) ,隨著村裏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遊客來村裏‘有看頭、有玩頭、有念頭’,相當不錯。”說起家鄉(xiang) 的變化,春節返鄉(xiang) 探親(qin) 的趙雲(yun) 芳臉上寫(xie) 滿了自豪。
充分發揮獨特的紅色文化、太行山水風光、原生態鄉(xiang) 村資源組合優(you) 勢,左權縣通過資金扶持,發展特色寫(xie) 生文旅產(chan) 業(ye) ,生態資源轉化為(wei) 生態資產(chan) ,走出一條“向山、向水、向田、向大美自然要產(chan) 業(ye) ”,生態旅遊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路徑。
據介紹,該縣打造了太行風情紅色文化、農(nong) 產(chan) 品特產(chan) 展示區,太行山居紅色鄉(xiang) 村記憶體(ti) 驗空間項目,促進紅色文化與(yu) 生態旅遊深度融合,努力蹚出文旅融合賦能、庭院經濟致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左權樣板”。
無獨有偶,充分挖掘本土紅色資源,汾西縣也打造了一套山區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模式。該縣將示範區內(nei) 的原僧念鎮中學和段村小學舊址改造成鄉(xiang) 村振興(xing) 教育培訓基地和段村黨(dang) 員教育基地,並將縣域內(nei) 劉家莊村抗日遊擊隊等紅色資源和師家溝清代民居等國情教育資源“串珠成鏈”,打造了集黨(dang) 史教育、國情教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教育於(yu) 一體(ti) 的培訓基地示範帶。同時,堅持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雙提升”,該縣推進鄉(xiang) 村治理持續加強,優(you) 化鄉(xiang) 村基層黨(dang) 組織設置,引導共建產(chan) 業(ye) 聯盟黨(dang) 委、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同行政村共建功能性黨(dang) 支部、建立庭院黨(dang) 小組等,推動黨(dang) 組織建在產(chan) 業(ye) 鏈,黨(dang) 員幹在產(chan) 業(ye) 鏈,農(nong) 民富在產(chan) 業(ye) 鏈。
在呂梁山區,嵐縣則以鄉(xiang) 村旅遊為(wei) 抓手,推進鄉(xiang) 村新風貌新業(ye) 態和鄉(xiang) 土文化深度融合,鄉(xiang) 風文明建設與(yu) 與(yu) 鄉(xiang) 村風貌治理統一結合,景村一體(ti) ,產(chan) 村一體(ti) 發展,將生態資源逐步有效轉化為(wei) 可經營性資產(chan) ,走出生態、綠色、可持續的鄉(xiang) 村旅遊路子。並積極引導農(nong) 戶充分利用牲畜棚搬遷後的閑置空間發展庭院經濟,增加群眾(zhong) 收入,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綠色發展有效融合,實現農(nong) 戶穩定就業(ye) 、持續增收和生活環境改善。
民生期許殷殷,奮鬥未有窮期。農(nong) 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也是幹事創業(ye) 的廣闊舞台。闊步走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康莊大道上,三晉大地在廣袤田野繪就壯美畫卷,奮力書(shu) 寫(xie) 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新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