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科學顧問幕後為《流浪地球2》“糾偏” 讓關鍵情節合理化

發布時間:2023-02-08 11:05:00來源: 新京報

  科學顧問幕後為(wei) 《流浪地球2》“糾偏”

  來自物理、天文、人工智能等領域20餘(yu) 名專(zhuan) 家參與(yu) 劇本創作,讓劇情和細節更符合科學的認知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上映以來熱度不減,也掀起了大家對影片中科學問題的熱烈討論。一些觀眾(zhong) 注意到,片尾字幕的科學顧問中,有不少人是活躍的科普達人,比如研究黑洞的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苟利軍(jun) 、為(wei) 女兒(er) 手繪《流浪地球》講解圖的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

  據《流浪地球2》科學顧問團隊執行製片人駱翼雲(yun) 介紹,電影在前期開發階段就成立了專(zhuan) 業(ye) 科學顧問團隊,由來自物理、天文、人工智能等領域的20餘(yu) 名專(zhuan) 家組成,他們(men) 深度參與(yu) 到世界觀架構和劇本創作中。

  從(cong) “數字生命”“太空電梯”等概念,到“防水噴霧”“六十小時製”等細節,電影中不少劇情和細節背後都有科學顧問的支持,他們(men) 把公式和知識轉化為(wei) 屏幕上的影像,讓天馬行空的科幻電影在設定上更加合理,最大程度給觀眾(zhong) 帶來真實感。

  亮點 1

  “人在回路”設想讓關(guan) 鍵情節合理化

  “電影時間線大概在2029年-2075年,橫跨近50年。我們(men) 和科學顧問團花費近兩(liang) 年的時間,通過線上線下溝通,形成了一份十幾萬(wan) 字的世界觀架構,內(nei) 容涵蓋了未來世界的天文、地球科學、計算機等科學,以及法律、經濟、文化等社會(hui) 科學。”駱翼雲(yun) 說,在這樣的“世界觀”中,科學性與(yu) 想象力得到了平衡。

  王元卓是人工智能顧問組的負責人,在他看來,科學顧問的一個(ge) 重要作用就是對一些設定進行細化和糾偏。“創作者和編劇會(hui) 覺得某個(ge) 情節比較吸引人,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使這個(ge) 設定更符合科學的認知。對於(yu) 解釋不通或者不符合科學認知的情節,科學顧問會(hui) 建議改變。”

  他舉(ju) 例說,故事的設定是在50年之後,在這樣的時間長度中,人工智能要想發展出像MOSS那樣理性且有自主意識的機器人不太現實。“我們(men) 要為(wei) 這樣的強人工智能的實現,找到一個(ge) 相對可信的技術路徑。所以我們(men) 為(wei) ‘圖丫丫數字生命’與(yu) ‘550W’的融合提出了‘人在回路’的設想。”

  他具體(ti) 解釋稱,在某些專(zhuan) 業(ye) 領域,比如圍棋人機大戰,人工智能可能取勝,但在泛化領域,人工智能已經具備了數據獲取和處理、特征提取等大部分功能,但在“最後一公裏”仍然無法超越人類。比如小孩子很容易分辨香、臭,但人工智能需要學習(xi) 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數據采集、特征提取、標注、應用、反饋、糾偏等。如果人類能夠介入到人工智能整體(ti) 的數據處理過程中,彌補其在“最後一公裏”的不足,就可能快速研製出超級人工智能並不斷迭代。所以,科學顧問提出了數字生命和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想法。

  亮點 2

  “數字生命卡”等道具也力求真實

  影片的細節呈現方麵,科學顧問也貢獻了不少點子。

  在劇情中,科學家圖恒宇在妻女因車禍去世後,將女兒(er) 的思維傳(chuan) 到“550A”中。王元卓說,目前人腦的數據和意識還不能提取出來,但在科幻電影中要呈現這樣的場景,他們(men) 建議參照當前腦機接口的方式,為(wei) 其女兒(er) 頭部戴上了腦電極帽子。“我們(men) 從(cong) 科研人員的視角,讓整個(ge) 場景和設備不僅(jin) 有未來感,而且有一定的真實性。”

  對於(yu) 道具“數字生命卡”的外觀,王元卓也和電影美工反複討論。“數字生命卡的體(ti) 積不會(hui) 很大,要方便圖恒宇隨身攜帶,同時它要像U盤一樣可以拔插,它不但有存儲(chu) 的功能,還應該有一定計算功能。”基於(yu) 這些設定,王元卓對“數字生命卡”的結構、形狀、體(ti) 積、重量等都給出了建議。

  影片裏,和數字生命、人工智能相關(guan) 的劇情中,屏幕上呈現的每一行代碼、自動發送係統郵件中命令行的命令、反饋的結果等,都是人工智能組科學顧問一行一行推敲出來的。

  駱翼雲(yun) 說,為(wei) 了讓細節呈現更加真實,台詞畫麵一閃而過的防水噴霧,團隊也谘詢了材料專(zhuan) 家。專(zhuan) 家給他們(men) 提供了兩(liang) 個(ge) 思路,其中生物防水技術依靠細菌修複,成為(wei) 劇情中的一個(ge) 設定。還有一個(ge) 是高分子複合材料技術,像現有的“超滑馬桶”的原理,被用在地球停轉後防止海水倒灌的建築學領域,成為(wei) 了“流浪地球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為(wei) 了力求嚴(yan) 謹,“太空電梯訓練營”學員考核場景的考題,也是由來自中科院力學所的科學顧問親(qin) 自設計的。

  亮點 3

  支招“炸月球”引出“相控陣”概念

  電影中,月球爆炸的橋段引起了科幻愛好者的興(xing) 趣。殊不知為(wei) 了“炸月球”,科學顧問也討論了多個(ge) 方案。

  此前劇情設定是集合地球上所有的核彈炸毀月球,但天體(ti) 物理組經過計算告訴劇組,這不可行。“在之前所有的中外科幻作品中,對這個(ge) 問題處理得都不好。這次,電影建立了一個(ge) 標杆。我們(men) 告訴劇組這個(ge) 科學理念,行星級的事件必須以行星級的能量來完成。”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梁文傑也是科學顧問之一,他說,當時導致恐龍滅絕的直徑10公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那一次釋放的能量就遠遠高於(yu) 人類擁有的所有核彈,但地球並沒有被毀滅。而能毀滅月球的能量又比那個(ge) 小行星撞擊的能量高好多數量級。

  然而劇情仍然需要月球被毀的橋段,於(yu) 是科學顧問腦洞大開,提出了“月球自己炸掉自己”等方案。梁文傑說,劇組在結合視覺效果呈現後,和理論物理組細化了方案,最終形成“相控陣列核爆月球”效果,呈現在大銀幕上。也就是在2058年“月球危機”中,人類通過相控陣方式改變能量傳(chuan) 播方向,集中全世界的核彈在月球表麵引爆,傳(chuan) 到月球內(nei) 部導致極小範圍內(nei) 的壓力和熱量過臨(lin) 界點,從(cong) 而誘發不受控的鏈式矽、碳、氧核聚變。

  梁文傑說,這個(ge) 腦洞在現實中不存在,但在《流浪地球2》的結構中是合理的,借此還介紹了在生活、生產(chan) 中應用得非常廣泛的概念——相控陣。讓他欣慰的是,很多相關(guan) 領域的從(cong) 業(ye) 者看到這個(ge) 點子時非常興(xing) 奮,產(chan) 生強烈的共鳴,並在知乎和B站上解釋相控陣。

  ■ 延展

  科影融合為(wei) 科普提供更大的平台

  由於(yu) 和片方簽有保密協議,科學顧問並不知道他們(men) 的想法最終是否會(hui) 呈現在影片中,電影上映後,看到畫麵和劇情中有科學顧問的“影子”,他們(men) 感到自豪,認為(wei) 這樣的合作經曆很有意義(yi) 。

  早在《流浪地球》上映時,王元卓就曾因為(wei) 給女兒(er) 手繪講解圖而走紅網絡。2020年,中國科普作家協會(hui) 科影融合專(zhuan) 委會(hui) 組建,作為(wei)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hui) 副理事長,王元卓和更多科研人員參與(yu) 到了影視作品的製作過程中。

  王元卓認為(wei) ,在科幻電影中,科學可以為(wei) 藝術服務,在參與(yu) 的過程中,科學顧問應該提前將電影設定中的科學漏洞提出來。“我們(men) 每說一句話,都可能給主創團隊帶來一係列麻煩,有些改變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但主創團隊還是非常尊重科學顧問的想法,我們(men) 能做到提前且及時溝通。”他很高興(xing) 看到如今有更多人在討論科學設定是否可行。“大家對科技的關(guan) 注,就是科幻電影延展出來的價(jia) 值。”

  梁文傑所在的中科院物理所在B站、微信公眾(zhong) 號十分活躍且有影響力,一個(ge) 由20多歲的碩士、博士組成的團隊把科普做得有聲有色,梁文傑作為(wei) 老師曾友情客串出鏡,這也成為(wei) 他擔任科學顧問的契機。

  “中科院物理所在科普上下了很大功夫,我們(men) 不但從(cong) 事最前沿的研究,也重視科技的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到科學不是高深莫測的,反而就在我們(men) 身邊。”此次經曆讓他意識到,科影融合可以提供更大的平台。“我們(men) 樂(le) 於(yu) 看到電影把中國正在研究的量子計算機、人工智能等科技以科幻的方式呈現給觀眾(zhong) ,把科學的聲音通過影視的巨大影響力傳(chuan) 遞給公眾(zhong) 。”

  新京報記者 張璐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