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不隻有驛站 古代快遞哪家強?

發布時間:2023-02-08 11:05: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古代快遞哪家強

  打開一個(ge) 網購平台,隨心所欲地購買(mai) 自己喜歡的物品,過兩(liang) 天,快遞小哥便送貨上門了。有些急速的快遞甚至用不上一天就能將物品送到家門口……網購或許是時下最流行的購物方式了。在科技雖然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們(men) 是如何想盡辦法寄送快遞呢?

  除了驛站,還有民營快遞

  說到中國古代的快遞行業(ye) ,自然繞不開驛站。在先秦時期,各諸侯國就有類似的驛站機構,秦滅六國之後各國通信係統得以統一,從(cong) 此以後,驛站製度便成為(wei) 曆代封建王朝的固定製度。

  漢朝時每30裏便設有一個(ge) 驛站。而盛唐時驛站設遍全國,光是驛站的“打工人”便有近兩(liang) 萬(wan) 人。元朝時強化了驛站製度,馬可波羅曾記載“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說的就是當時即使是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也有驛站設立。清朝還曾在京師設“皇華驛”,相當於(yu) 全國驛路的總樞紐,清代郵驛最高日速度可達800裏,俗稱“八百裏加急”。

  驛站基本運送的是公文和軍(jun) 情,大部分時候是為(wei) 軍(jun) 事服務的,所以驛站是隸屬於(yu) 兵部管理的部門。除了驛站之外,中國古代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快遞種類。

  比如,北魏時期曾經設置過一種“函使”,這是一種專(zhuan) 門負責傳(chuan) 遞官府信件的官差,與(yu) 今日的郵差相似。北魏時期曾在各鎮都設立了函使,往來京都傳(chuan) 遞各種文件。類似的快遞機構明代也有,明代有個(ge) 特有的衙門叫做“行人司”,裏麵的快遞小哥們(men) 叫做“行人”。顧名思義(yi) ,行人是一個(ge) 專(zhuan) 門負責跑腿的崗位。不過,和普通的驛卒不一樣,行人是有編製的朝廷公務員,隻不過職位低,屬於(yu) 真正意義(yi) 上的九品芝麻官。

  宋代最快的快遞叫做“急腳遞”。沈括《夢溪筆談》裏記載:“驛傳(chuan) 舊有三等:日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速,日行四百裏,惟軍(jun) 興(xing) 則用之。”急腳遞是最快的,隻有傳(chuan) 遞軍(jun) 情時才用。後來又出現了金字牌急腳遞,這種急腳遞用紅漆黃金字的木牌,光亮耀人眼目,每天能行五百多裏。比如,宋高宗曾在一天內(nei) 連發12道金字牌傳(chuan) 令,勒令在抗金前線作戰的嶽飛退兵。

  此外,宋朝時還曾設立過一種“斥堠鋪”。斥堠,原為(wei) 邊境上設立的放哨和偵(zhen) 察的哨所,南宋時因為(wei) 長期與(yu) 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處於(yu) 交戰狀態,於(yu) 是,斥堠又被賦予了通信、驛傳(chuan) 等職能,最終被整合為(wei) 軍(jun) 情通信機構“斥堠鋪”。類似於(yu) 宋朝,金、元時也設立過“急遞鋪”。當然了,這些都是為(wei) 了軍(jun) 事戰爭(zheng) 服務的,所以其設立基本上都是為(wei) 了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傳(chuan) 遞前線的軍(jun) 情。而宋代各府縣所傳(chuan) 遞公文信息的驛站則被稱作“擺鋪”。

  除了運送軍(jun) 情和公文,古代的快遞係統還能郵運糧食。明朝由於(yu) 遷都北京,而傳(chuan) 統的產(chan) 糧地區在江南,為(wei) 了方便快遞糧食物資,當時的明廷還在各水陸交通要道設置了一個(ge) 叫做“遞運所”的部門,其主要職責就是管理遞送糧物。

  至於(yu) 私人快遞的運輸,則主要依靠“民營快遞”。比如明代永樂(le) 年間由寧波幫商人首創的“民信局”,其業(ye) 務包括寄遞信件、物品、經辦匯兌(dui) 等。到了清代,則出現了鏢局,這些都屬於(yu) 民營機構。

  此外,古人運輸快遞,除了徒步和騎馬外,也會(hui) 使用其他的動物來代步。唐朝時有一種“明駝使”,使用的代步動物是駱駝。在元代,由於(yu) 當時的遼陽行省地域廣闊,氣候極其寒冷,人們(men) 便想到了用狗拉橇的方式來運送快遞。《元史》載,遼陽等處行中書(shu) 省所轄驛站總計一百二十處,其中狗站一十五處,並有“狗三千隻,後除絕亡倒死外,實在站戶二百八十九,狗二百一十八隻”。

  為(wei) 了不迷路,古人有辦法

  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沒有智能導航設備,那麽(me) ,古代的快遞小哥們(men) 在外該如何辨別方向呢?

  對於(yu) 早期的人類來說,出行在外,除了張口問路、做標記,觀察天象也是較好的導航方式之一。人類很早便知道太陽東(dong) 升西落的規律,通過太陽的方位辨別方向。到了夜晚,太陽落山,聰明的古人便通過星辰來辨別方向。《詩經》上說“東(dong) 有啟明,西有長庚”,便是通過天上的星辰和方向對應來確定方位的。

  不過,這樣導航畢竟存在一定的風險,一旦遇到陰雨天氣,就需要有人造導航工具。早在商代,官方便很注重修建道路,當時的統治者創建了由都城通向各地的道路體(ti) 係,人們(men) 出門時順著官道走,就能到達想去的城市。此後,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非常注重對於(yu) 官道的修建。

  已經能夠找到方向,可是又如何知道自己走了多長的距離,身在何處呢?這時就需要丈量路程,於(yu) 是出現了一種叫做“堠”的路標,即在官道邊每隔一定的距離堆個(ge) 石堆或壘個(ge) 土堆作為(wei) 路標,既可指明道路走向,又可計程。

  在《山海經》等古籍中曾提到過“堠”,並提及這種導航計程方式源自黃帝時期或大禹治水時期。不過,在先秦時期的典籍中並沒有明確關(guan) 於(yu) “堠”的記載。以“堠”導航和計程最直接的記載見於(yu) 《北史·韋孝寬傳(chuan) 》。韋孝寬曾經出任雍州刺史。當時,雍州路旁每隔一裏設置一個(ge) 土堠,但一遇下雨天氣,土堠就會(hui) 損壞,所以經常要修複。韋孝寬上任後,便下令種植槐樹以代替土堠,既免去不斷修複之辛勞,又能讓行人在樹下乘涼休息。後來,官方也著力於(yu) 推廣這種方式,令諸州夾道每隔一裏種植一樹,每十裏種三棵,百裏則種五棵。

  不過,由於(yu) 南北朝時期社會(hui) 動蕩不安,以樹為(wei) “堠”的方式並沒有得到普及。到了唐代,“堠”依然是以土堆和石堆為(wei) 主。當時的日本僧人圓仁曾經到過中國,並著有《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其中描述:“唐國行五裏立一候子,行十裏立二候子,築土堆,四角上狹下闊,高四尺或五尺不定。曰喚之為(wei) 裏隔柱。”可見,到了唐代,“堠”的設立方式是十裏雙堠,五裏單堠。

  不少的唐代詩人都在詩歌當中提到過“堠”。例如,元稹在《西涼伎》當中便寫(xie) 道“開遠門前萬(wan) 裏堠”,說的就是盛唐時期設立的堠堡向西曾通向萬(wan) 裏外的西域,人們(men) 順著這些路標,便能前往西域經商或者旅行。

  此外,蘇軾在詠史詩《荔枝歎》當中寫(xie) 道“十裏一置飛塵灰,五裏一堠兵火催”,說在唐玄宗時代每隔五裏便有一堠,可以說“導航係統”非常發達。還有一位宋代詩人王柏在《迷道有感次韻》中則寫(xie) 道“我今知堠子,萬(wan) 裏不須疑”。可見,“堠”在古代社會(hui) 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曆史的進程中,“堠”有植樹或是立碑等表現形式,不過石堆或土堆依然是主要形式。由於(yu) 易受損毀,古代官方往往會(hui) 設置“堠吏”,作為(wei) 專(zhuan) 門管理導航路標的人員。無論是依靠日月星辰判別方向,還是通過“堠”指路,這些導航方式都是中國古人們(men) 的智慧結晶,即使時隔千百年也依然熠熠生輝。

  運送生鮮,以人命為(wei) 代價(jia)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這首《過華清宮》可謂無人不知。古代快遞係統傳(chuan) 遞的主要是公文和軍(jun) 情,偶爾也會(hui) 進行物品的運輸。在唐朝,南方的荔枝要送到京城長安,靠的便是驛站係統,這也突出了古驛站的一個(ge) 重要功能:物資運輸。

  荔枝這種水果,好吃但非常容易變質。嶺南距離當時的首都長安很遠,至少近5000裏路程,唐朝規定郵驛速度最快為(wei) 日馳500裏。可唐玄宗不惜代價(jia) 以最高規格來保障這項任務:馬和騎手在沿途驛站接力傳(chuan) 送,日夜兼程,一天跑滿24個(ge) 小時,速度肯定在日馳500裏以上,三五天時間把荔枝從(cong) 嶺南送到長安並非不可能,所以叫做“飛馳”。

  此外,這還得考驗保鮮技術,聰明的古人們(men) 創造了不少水果的保鮮方法。杜甫曾提到過柑果的保鮮方式:“結子隨邊使,開筒近至尊。”就是將新鮮水果裝入空竹簡內(nei) 密封,這應該是當時挺流行的一種保鮮方式。用這種密封方式運送荔枝,內(nei) 部氧氣逐漸減少,二氧化碳逐漸增加,抑製了果實本身的新陳代謝,從(cong) 而達到了保鮮的目的。而竹筒表麵堅硬,可避免荔枝在驛運中被擠壓變形。

  其實唐玄宗和楊貴妃並不是最早動用國家機器來運送水果的人,這種事情早有先例。《後漢書(shu) ·和帝紀》中就有相關(guan) 記載:“南海獻龍眼,荔枝。十裏一置,五裏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南方的龍眼荔枝要蹭著新鮮運到京城,途中需要不斷換人換馬,導致許多“快遞小哥”累死在了路上。

  除了水果,古代的快遞還可以運送水產(chan) 海鮮。同樣是在唐代,當時平原郡(今山東(dong) 境內(nei) )的螃蟹特別有名。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裏記載:“平原郡貢糖蟹,采於(yu) 河間界。每年生貢,斬冰火照,懸老犬肉,蟹覺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金。以氈蜜束於(yu) 驛馬,馳至於(yu) 京。”為(wei) 了給皇帝進貢鮮活的螃蟹,地方上的老百姓必須在夜間舉(ju) 火照明鑿開冰層,將肉懸在水中誘捕螃蟹,所以這種螃蟹一隻價(jia) 值上百金。捕到螃蟹之後,立即用毛氈包裹起來捆縛到驛馬上,快馬加鞭,晝夜兼程,趁著螃蟹還鮮活的時候運抵長安。

  到了明朝,統治者特別喜歡吃鰣魚,於(yu) 是,他們(men) 的快遞清單中又多了一項,那就是新鮮鰣魚。鰣魚每年4-6月從(cong) 長江入海口回到淡水繁殖,產(chan) 卵後再回到大海,捕撈期短。為(wei) 了快遞鰣魚,明代在南京專(zhuan) 門設置了鰣魚廠,而且在鰣魚廠建設了冰窖,每年魚汛來臨(lin) 時,便征發附近漁戶捕撈鰣魚,精選後從(cong) 冰窖取冰,將鰣魚冰凍保鮮。

  《萬(wan) 曆野獲編》記載:“然諸味尚可稍遲,惟鮮鰣則以五月十五日進鮮於(yu) 孝陵,始開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以七月初一日薦太廟,然後供禦膳。其船晝夜前征,所至求冰易換,急如星火。”貢船沿著大運河晝夜不停地行駛,路上不斷補給和添加冰塊,必須在六月底前送到北京,趕上七月初一的太廟祭祀,然後供給禦膳房。明代萬(wan) 曆年間的大臣於(yu) 慎行曾經被皇帝賞賜過新鮮的鰣魚,他還忍不住賦詩一首歌頌道:“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裏路到長安”。

  清朝初期快遞鰣魚的方式更加離譜,康熙年間要求鰣魚出網後冰鎮裝匣,經陸路馬不停蹄送往京城,每三十裏設一站,晝夜不息,以求三天之內(nei) 將鰣魚送到京城,保證魚質鮮美。這對“快遞小哥”們(men) 來說無疑是沉重災難。清代人沈名蓀有一首《進鮮行》,就是專(zhuan) 門諷刺過這件事兒(er) :“三千裏路不三日,知斃幾人馬幾匹。馬傷(shang) 人死何足論,隻求好魚呈至尊。”雖然古代的快遞確實快,可用國家機器來滿足統治者的口腹之欲,這的確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兒(er) 。

  除了李自成,他們(men) 也是最強“快遞小哥”

  1972年初,人們(men) 在甘肅嘉峪關(guan) 市的戈壁灘上發現了一處魏晉時期的墓葬群。這片古墓出土了許多彩繪墓磚壁畫。其中《驛使圖》描繪了一位古代快遞小哥疾馳飛奔在驛道上傳(chuan) 送快遞的情景。

  《驛使圖》上的這位“快遞小哥”被認為(wei) 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古代“快遞小哥”的形象資料。其實,在古代,像這樣的“快遞小哥”有很多。從(cong) 先秦開始,平民就需要承擔徭役,幫朝廷跑腿送快遞就是徭役的一種。直到宋太祖時期,才用軍(jun) 卒取代百姓,專(zhuan) 門設置了“遞卒”。

  曆史上的很多大佬其實都在快遞行業(ye) 服務過,比如孔子曾經當過季孫氏家的“委吏”,即倉(cang) 庫管理員,他自然不需要自己親(qin) 自送快遞,但是需要負責接收快遞以及負責倉(cang) 庫物品的管理、出納等工作。漢高祖劉邦早年當過泗水亭長,除了負責基層治安管理,還負責管理文書(shu) 的往來,也就是說,他的部分職能也是郵遞員。

  明代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因為(wei) 觸怒了當時的太監劉瑾,被貶謫到了貴州龍場驛當驛丞,也算是在快遞業(ye) 服務過了。不過,無論是劉邦的亭長,還是王陽明的驛丞,雖然他們(men) 的品秩都是不入流,但上門送信的事也輪不到他們(men) 親(qin) 自上陣。

  清朝康熙年間,知名誌怪小說家蒲鬆齡曾應同鄉(xiang) 好友孫蕙之邀請來高郵擔任幕僚,在此期間,蒲鬆齡受孫蕙委派管理盂城驛驛務。盂城驛在江蘇高郵,也是當時大運河上最繁華的驛站之一。可蒲鬆齡經過考察後發現:表麵繁榮的盂城驛其實麵臨(lin) 著許多問題。後來,他還代寫(xie) 了一篇呈文上報給了上級有關(guan) 部門,後人將這篇文章命名為(wei) 《高郵驛站》。

  不過,有些大佬可是真的親(qin) 自送過快遞的。《北齊書(shu) ·神武帝紀》裏有過一段記載,說的是東(dong) 魏權臣、北齊王朝奠基人高歡曾經“為(wei) 函使六年”,就是上麵提到的專(zhuan) 門負責傳(chuan) 遞官府信件的官差。還有一位著名的快遞小哥,即後來的“闖王”李自成。李自成早年曾經在銀川驛當過驛卒,後來由於(yu) 驛站裁員,李自成丟(diu) 了飯碗,於(yu) 是被迫揭竿而起,成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在清代鏢局興(xing) 起之後,由於(yu) 工作特殊,許多鏢局的掌門人都是江湖高手。比如清代乾隆年間成立的“興(xing) 隆鏢局”,其掌門人是被譽為(wei) 鏢師鼻祖的“神拳無敵”張黑五,之所以有這個(ge) 外號,就是因其武功蓋世、威名遠播。清末著名鏢局“源順鏢局”的創始人是俠(xia) 客王子斌,他還有個(ge) 更有名的稱號——“大刀王五”……

  維持運轉繁雜的郵驛係統,其開支一定小不了,而且在很多時候,由於(yu) 吏治敗壞,地方官吏還任意克扣驛站經費、貪汙私肥,這些因素都使得古老的驛遞製度更加弊病叢(cong) 生。

  晚明時天下大亂(luan) ,為(wei) 了省錢,崇禎皇帝聽了刑科給事中劉懋的建議,想出了個(ge) 招:裁撤驛站係統。許多驛站的打工人下崗失業(ye) ,包括那位曾經的快遞小哥李自成。明朝滅亡之後,驛站的管理弊病並未得到根治,清朝初期戰爭(zheng) 連綿不斷,驛站係統遭到了嚴(yan) 重破壞。順治皇帝自己也感慨道:“近來驛遞疲累至極,衝(chong) 要地方尤為(wei) 困苦,皆因馬價(jia) 、草料、工食等銀,不敷應用。”

  到了康熙初年,經過整頓驛製,加上國力提升,郵驛係統才逐漸有所好轉。然而,隨著科學的進步,驛站的功能不斷萎縮,尤其是工業(ye) 革命之後,驛站越來越跟不上科技發展的步伐了。1888年,劉銘傳(chuan) 在台灣率先“改驛為(wei) 郵”,1896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大清郵政。1913年,古老的驛站功能性地退出了曆史舞台。

  文並供圖/邱俊霖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