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從《西遊記》看絲路的馬匹貿易

發布時間:2023-02-17 15:36:00來源: 科技日報

  陳 巍

  《西遊記》是家喻戶曉的名著小說,其內(nei) 容可以說是當時社會(hui) 生活的投影,書(shu) 中也不乏對絲(si) 綢之路的描繪。第八十四回,師徒四人途經滅法國,聽聞國王隻差四個(ge) 名額即可圓滿實現屠戮萬(wan) 僧的心願,隻得化裝成商人。這是《西遊記》中對絲(si) 綢之路貿易著墨最濃的情節,讓我們(men) 得以了解明朝貿易的許多方麵,如商人的稱謂、商旅中的財物保管、大宗貨物的價(jia) 格與(yu) 交易方式等,這其中還涉及到了絲(si) 綢之路上的重要貿易——販馬。

  絲(si) 路貿易中的重要領域

  在絲(si) 綢之路上,除絲(si) 綢外,還有茶葉、瓷器等不少貨物持續且大量地在中國與(yu) 其他地域間流動,讓不同文化之間的聯係緊密穩固起來,才讓古代中國成為(wei) 世界體(ti) 係中的一塊重要拚圖。

  馬匹與(yu) 上麵各類物資類似,但方向相反,它是曆史上從(cong) 域外大量輸入中國的商品。我們(men) 有時會(hui) 見到“絹馬貿易”“茶馬之路”等名稱,可以說馬匹與(yu) 絲(si) 綢、茶葉、瓷器等中國外銷物資一體(ti) 兩(liang) 麵,在絲(si) 路沿線集市各方間交換。

  中國自青銅時代開始使用馬匹,在中央還設置了專(zhuan) 門飼養(yang) 管理馬匹的機構。然而當時仍急需建設精銳騎兵所需的良種馬,因此漢武帝才不惜代價(jia) 從(cong) 中亞(ya) 獲得“西極天馬”。漢朝以後中原王朝和周邊遊牧政權之間逐漸出現用絹、茶等換取良馬的實物貿易,唐宋時期朝廷每年購入馬匹可達數萬(wan) 匹。

  馬貿易並非中國與(yu) 周邊民族之間特有。騎馬發源於(yu) 廣袤的歐亞(ya) 草原,這裏的遊牧民族與(yu) 周邊地域的互動都有可能引發馬的流動。馬貿易又不僅(jin) 限於(yu) 歐亞(ya) 草原。如公元前15世紀古埃及出現騎兵和戰車後,把位於(yu) 他們(men) 南部的庫什,也就是今天的蘇丹一帶作為(wei) 良馬產(chan) 地。公元前8世紀古埃及馬大量輸入近東(dong) ,組成了軍(jun) 事強國亞(ya) 述的戰車部隊。

  在此前後,斯基泰人逐步從(cong) 歐亞(ya) 草原向黑海乃至多瑙河流域進發,他們(men) 的精湛騎術給古希臘人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古希臘人在黑海周邊建立殖民地,從(cong) 那裏獲得斯基泰人的馬匹。可見馬匹貿易自近3000年前就已在世界不同地方先後出現,成為(wei) 跨國貿易中的重要一環。

  相馬技術的發展

  正由於(yu) 馬始終是寶貴的戰略資源,如何發展識馬、養(yang) 馬、護馬知識來最大化利用它們(men) ,就成為(wei) 農(nong) 耕地區的要務。古語雲(yun) :“伯樂(le) 不常有”,但從(cong) 全球角度來說,善於(yu) 相馬的伯樂(le) 卻在各個(ge) 文明裏都有。

  先秦時期馬政已相當完善,《周禮》稱養(yang) 馬官員的首要任務就是辨別適於(yu) 奔馳於(yu) 不同道路的良馬和隻能役使出力的駑馬。不晚於(yu) 漢代,人們(men) 已係統總結了辨馬經驗,形成《相馬經》一類著作。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shu) 《相馬經》,全文5200餘(yu) 字,從(cong) 頭、眼、四肢等部位的形貌來鑒定國馬、國寶、天下馬和絕塵等不同級別的駿馬。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保存的一部分《相馬經》,還進一步把五官和五髒相聯係,發展出相馬五髒法。

  如果說春秋戰國到秦漢是中國養(yang) 馬學蓬勃發展的時期,同時期位於(yu) 歐亞(ya) 大陸另一端的古希臘羅馬也不遑多讓。亞(ya) 裏士多德、阿裏安和老普林尼等人的動物學論述,瓦羅、科魯邁拉等人的農(nong) 學著作,以及佩拉格尼烏(wu) 斯的獸(shou) 醫學著作中都對馬進行了詳細描述。其內(nei) 容既有蓄養(yang) 馬所需的繁殖與(yu) 飼養(yang) 知識,又包含根據牙齒來確定馬年齡的方法——後者對買(mai) 賣時識破無良馬販的騙術尤為(wei) 重要。

  古印度最早的養(yang) 馬學著作《沙利霍特拉全書(shu) 》,約成書(shu) 於(yu) 公元前3世紀。該書(shu) 記載了馬的解剖、生理、疾病與(yu) 外科手術等項目,此外還有辨認馬年齡的知識。從(cong) 章節結構來看,該書(shu) 與(yu) 古希臘著作或有內(nei) 在聯係。

  古典時期的養(yang) 馬學知識,特別是關(guan) 於(yu) 馬匹的解剖生理學知識隨著翻譯運動而為(wei) 阿拉伯畜牧學所繼承。阿拉伯王公貴族受先知穆罕默德教誨影響,特別喜愛純種馬,因此阿拉伯伯樂(le) 們(men) 主要從(cong) 事的工作就是辨別出馬匹是否擁有高貴的出身。他們(men) 可以檢索各種名馬的特征與(yu) 世係,也可根據馬匹外在特征來判定其血統。

  不同文化裏流傳(chuan) 的相馬術顯然是馬貿易對古代動物學持續刺激的產(chan) 物。在知識內(nei) 容上,不同文化相馬術不乏重合之處,但在主旨和偏好上,它們(men) 又隨馬在當地文化中具有的意蘊而存在差異。如中國相馬術為(wei) 充實騎兵而選拔善於(yu) 奔跑的“千裏馬”;古希臘馬多作役畜,故重在年齒鑒別。

  那麽(me) 唐僧又怎麽(me) 選馬呢?唐朝的玄奘傳(chuan) 記說,他起初買(mai) 了匹健壯的駿馬,但後來穿越沙漠時還是聽從(cong) 一位老者的話,換了另一頭已往返絕域數十次的老馬。這與(yu) 《西遊記》裏的換馬經曆正好相反。

  (作者係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