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軟件舍不得刪 你是愛囤積數據的“數字倉鼠”嗎?
你是愛囤積數據的“數字倉(cang) 鼠”嗎?
手機內(nei) 存頻頻告急
為(wei) 了存儲(chu) 資料,買(mai) 了一個(ge) 又一個(ge) 硬盤
雲(yun) 盤賬號買(mai) 了一個(ge) 又一個(ge)
看到喜歡的、感覺可能有用的內(nei) 容統統都要放入收藏夾
在日常生活中,囤物癖和極簡主義(yi) 者恐怕是水火不容的兩(liang) 個(ge) 群體(ti) 了,囤物愛好者們(men) 喜歡囤積收藏各種各樣的東(dong) 西,或許放到保質期都不會(hui) 被開封的沐浴露,放進櫃子後轉過頭就忘記的各色零食罐頭……囤物愛好者們(men) 像隻小倉(cang) 鼠,在囤物中獲得了安全感和滿足感。而在諸多囤積癖中,還有一種特別的囤積愛好者,他們(men) 囤積的不是具體(ti) 的物品,而是大量數據。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照片、視頻、應用、文檔……數字倉(cang) 鼠和永遠不夠的儲(chu) 存空間
“現在我手機就天天提醒我說內(nei) 存不夠了。”孫女士表示,她或許稱得上是一隻典型的“數字倉(cang) 鼠”了,她256G內(nei) 存的手機目前已經使用了239.9G,僅(jin) 剩16.1G可以使用了,是什麽(me) 在擠占手機內(nei) 存?從(cong) 孫女士的手機存儲(chu) 空間分布來看,應用數據和照片視頻文檔構成了占用內(nei) 存的最主要的部分。孫女士告訴記者,她的手機裏大概有八十個(ge) 應用軟件,但是這些軟件並不都是高頻使用軟件,“萬(wan) 一哪天就用得上呢?”
除了越來越“膨脹”的應用軟件數據外,大量照片、視頻的文檔成為(wei) 消耗儲(chu) 存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已經在考慮買(mai) 一個(ge) 更大內(nei) 存的新手機了。”那要如何解決(jue) 舊手機中的數據呢?“買(mai) 同品牌的,這樣就可以用雲(yun) 空間了。”
內(nei) 存告急的不僅(jin) 是手機,還有電腦。孫女士的個(ge) 人電腦兼具個(ge) 人生活娛樂(le) 和工作兩(liang) 種功能,生活娛樂(le) 類的應用數據和工作中留下來的大量文檔、視頻將電腦塞了個(ge) 滿滿當當,“我電腦有1T的內(nei) 存,現在就剩100G左右了,還在想要怎麽(me) 辦。”孫女士的雲(yun) 盤也是塞滿了各式各樣的文件,“一個(ge) 網盤都已經滿了,我現在開了一個(ge) 新的雲(yun) 盤賬號還買(mai) 了會(hui) 員,空間是大了一些,但也用了不少內(nei) 存了。”
定期整理、分門別類、硬盤保存數據囤積也有強迫症
雖說現在的手機都能智能分類出來“相機”“截圖”“微博圖片”等相冊(ce) ,但是對於(yu) 一些有整理強迫症的數字倉(cang) 鼠來說,手機默認的幾個(ge) 分類可遠遠不夠。記者聯係到陳先生時,他剛剛把近期的手機圖片和視頻整理完,17G的圖片視頻現在已經分門別類地放在了他的手機當中。
“我基本不刪除資料。”陳先生表示,“我手機裏有一個(ge) 專(zhuan) 門的文件夾來放整理好的東(dong) 西。手機拍的照片和網上存的圖片都會(hui) 按照內(nei) 容分類然後統一放在這個(ge) 文件夾裏。”這些照片視頻的分類細致到圖片的主題、內(nei) 容,比如在網上看到了一些養(yang) 貓的科普文章,就會(hui) 截圖保存到“養(yang) 貓常識”,平時鍛煉時他習(xi) 慣截圖保存當日鍛煉的情況,這些截圖也有專(zhuan) 屬的圖集。
和孫女士使用雲(yun) 盤、雲(yun) 空間的習(xi) 慣不同,陳先生從(cong) 來不使用雲(yun) 端空間來保存自己的數據,“說到底雲(yun) 盤就是一套服務器,服務器如果倒閉了,你數據就沒了,存在自己的電腦、手機或者硬盤裏還是更安心一點。”陳先生補充道,“而且雲(yun) 盤上傳(chuan) 下載都要時間,沒有VIP的話還很慢,另一方麵我也擔心雲(yun) 盤可能會(hui) 泄露數據,雲(yun) 盤作為(wei) 過渡中轉或者臨(lin) 時存放還行。”為(wei) 了妥善保存自己精心囤積的大量數據,陳先生堅持做精細的備份工作,“我會(hui) 定期把手機和電腦數據同步。”
麵對這些亂(luan) 七八糟的原始數據,為(wei) 了保持數據分類的整齊美觀,陳先生長期保持著整理的習(xi) 慣,“有空就會(hui) 整理,可能會(hui) 整理持續一個(ge) 月。如果要專(zhuan) 門抽時間來弄,大概會(hui) 集中花個(ge) 三天的時間。”陳先生在硬盤上的投資也比較舍得,他目前持有兩(liang) 個(ge) 1T的硬盤,存滿後還準備繼續購買(mai) ,“畢竟數據無價(jia) ,在這個(ge) 上麵不能省錢,一旦覺得硬盤有點問題了就要馬上換新的硬盤轉移數據。”
雖然孫女士和陳先生兩(liang) 人處理囤積數據的習(xi) 慣各有不同,但是要問起兩(liang) 個(ge) 人為(wei) 什麽(me) 都不願意去刪除以前的數據資料,回答倒是出奇的一致,“萬(wan) 一以後用得上呢。”
“進我的收藏夾吃灰吧!”雖然沒時間看但還是“一鍵收藏”
對於(yu) 深度使用手機和互聯網的用戶來說,各個(ge) 應用的收藏夾也是數據囤積的“重災區”,看到喜歡的、感覺可能有用的統統都要收藏起來,康女士就是其中一位。“網站的收藏夾我很少會(hui) 分類,不過我收藏的那些網址、視頻,很少會(hui) 再打開了。”
“我平時B站和小紅書(shu) 看得多,感興(xing) 趣的就會(hui) 收藏,有的時候也簡單分類,但基本都沒有再打開看過了。”康女士表示,“而且我整理空間的時候,明知道自己不會(hui) 再看,但是因為(wei) 種種原因,還是會(hui) 猶豫要不要刪除。”此外,淘寶等購物網站的收藏夾也是類似,收藏了一大堆後自己都不記得自己收藏過這個(ge) 東(dong) 西,甚至於(yu) 有的商品、視頻已經顯示失效了。“對於(yu) 這些失效的收藏,我也隻能一鍵切換失效模式全部刪掉,然後等著下一批失效。”
和記者正聊著時,康女士打開了自己的B站翻看收藏夾,意外發現在B站的“稍後再看”裏麵居然還有二十多條自己沒看的視頻,“沒想到還有這麽(me) 多視頻沒看,我都不記得這是什麽(me) 時候放進去的了。”
在各種減肥健身教程、美食料理教程的視頻下,都能看到不少網友發言:“進我的收藏夾吃灰吧”,收藏了大量的視頻、圖文但是基本都不會(hui) 打開來再看一次並非罕見現象。
互聯網時代有必要“斷舍離”嗎
豆瓣小組“收藏夾不吃灰”和“數字極簡主義(yi) 者”兩(liang) 個(ge) 小組中匯聚了一群下定決(jue) 心要做數字“斷舍離”的網友,在“收藏夾不吃灰”小組中,組長做了如下的簡介:“在如今這樣一個(ge) 知識焦慮的時代,符號化的收藏方式已經不知不覺定義(yi) 了我們(men) 的生活……我們(men) 中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回頭去翻翻看自己當初視為(wei) 寶藏、開心收藏的內(nei) 容?或許不多,至少目前來看,我做不到。”
近些年來,數字極簡主義(yi) 成為(wei) 一個(ge) 熱門概念,在繁雜的碎片化信息時代,停在我們(men) 手機、電腦中的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也成為(wei) 人們(men) 熱議的話題,對於(yu) “數字倉(cang) 鼠”們(men) 來說,每一點碎片的信息都可能有用,每一張不經意的照片都是生活的痕跡;但對於(yu) 數字極簡主義(yi) 者來說,這些冗雜的碎片信息或許並不能夠提升效率,反而隻會(hui) 令人更加懶惰,讓收藏夾更為(wei) 臃腫。美國傳(chuan) 播學者羅伯特·哈桑在《注意力分散時代:高速網絡經濟中的閱讀、書(shu) 寫(xie) 與(yu) 政治》一書(shu) 中將之描述為(wei) :數字媒介迫使人們(men) 保持著一種“隨時在線”的狀態。這種狀態將使用戶持續對媒介信息保持關(guan) 注,從(cong) 而在現實空間與(yu) 媒介空間中來回穿梭,呈現出一種“慢性注意力分散”的狀態。
“我覺得我們(men) 這些小倉(cang) 鼠可能就是缺乏安全感吧。”孫女士這樣思考自己囤積數據的習(xi) 慣,盡管90%以上的數據都不會(hui) 再起到作用,但這些數據的存在給了“數字倉(cang) 鼠”們(men) 在龐雜的互聯網空間中難以言喻的心理滿足感和安全感。互聯網時代,數據與(yu) 個(ge) 人的情感、回憶深度綁定,適度的剝離或許更能讓人在信息洪流中找到屬於(yu) 自己的一葉方舟。
《揚子晚報》2023年2月20日B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