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部就《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答記者問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負責人就《文化和旅遊部關(guan) 於(yu)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答記者問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司長王晨陽就《通知》出台的背景、意義(yi) 、主要內(nei) 容、亮點特色以及下一步推進落實的考慮等答記者問。
問:《通知》出台的背景和意義(yi) 是什麽(me) ?
答: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2022年1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具有天然的契合點,是文旅融合的應有之義(yi) 和重要內(nei) 容。當前,社會(hui) 各界對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的關(guan) 注度很高,各地開展了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效。同時,部分地區也存在對非遺內(nei) 涵挖掘不充分,以文塑旅作用發揮不足;部分非遺傳(chuan) 承人群尚未將融入旅遊作為(wei) 新的傳(chuan) 承實踐方式,以旅彰文效果不明顯;相關(guan) 旅遊服務中非遺傳(chuan) 承人群參與(yu) 深度不夠、保障機製不健全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引導社會(hui) 和市場業(ye) 態健康發展。
《通知》的出台是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ti) 舉(ju) 措,通過推動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可以進一步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落到實處,同時能夠拓展非遺實踐方式,增強非遺傳(chuan) 承實踐活力,推動非遺係統性保護,也能夠豐(feng) 富旅遊產(chan) 品,提升旅遊文化內(nei) 涵,促進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
問:《通知》的主要內(nei) 容和亮點特色有哪些?
答:《通知》分總體(ti) 要求、重點任務、組織實施3個(ge) 部分,對推動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作出了具體(ti) 部署。《通知》提出,要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牢牢把握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和旅遊發展的規律特點,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遺與(yu) 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明確了加強項目梳理、突出門類特點、融入旅遊空間、豐(feng) 富旅遊產(chan) 品、設立體(ti) 驗基地、保護文化生態、培育特色線路、開展雙向培訓等8項重點任務。主要有3個(ge) 特點:
一是注重理念引領。《通知》闡明了非遺與(yu) 旅遊相互促進、互為(wei) 支撐、協同發展的關(guan) 係,指出了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工作中應堅持的原則、需注意的問題。引導各地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非遺傳(chuan) 承群體(ti) 、旅遊從(cong) 業(ye) 人員等相關(guan) 主體(ti) 深刻認識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yi) ,在融合發展中兼顧保護非遺與(yu) 推動旅遊發展。
二是加強業(ye) 務指導。《通知》提出了建立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推薦目錄、設立非遺體(ti) 驗基地、培育旅遊線路、建設非遺特色景區等工作抓手,為(wei) 各地深入推進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工作提供了具體(ti) 業(ye) 務指導。
三是推動深度融合。《通知》鼓勵非遺傳(chuan) 承群體(ti) 積極參與(yu) 旅遊管理和服務,通過與(yu) 旅遊深度融合,豐(feng) 富非遺傳(chuan) 承實踐形式,引導相關(guan) 群體(ti) 在旅遊服務中充分闡釋非遺內(nei) 涵,支持社會(hui) 力量廣泛參與(yu) ,使各主體(ti) 共同發力,推動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問:《通知》印發後,下一步促進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有什麽(me) 考慮?
答:下一步,我們(men) 將按照《通知》的總體(ti) 部署,進一步推動各地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傳(chuan) 承人群、旅遊經營主體(ti) 、新聞媒體(ti) 結合業(ye) 務職能和自身特點,找準融合發展的切入點,積極參與(yu) 、主動作為(wei) ,將《通知》有關(guan) 要求落到實處,切實推動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一是指導各地根據《通知》要求細化工作方案,以建立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推薦目錄為(wei) 基礎,支持非遺項目保護傳(chuan) 承主體(ti) 與(yu) 旅遊經營主體(ti) 廣泛對接、深入合作,通過開展雙向培訓,提升傳(chuan) 承人和旅遊從(cong) 業(ye) 人員融合發展能力。通過認定非遺特色景區、發布非遺特色旅遊線路,推廣深度融合成果,推動非遺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二是引導傳(chuan) 承人積極適應當代旅遊需求和旅遊所帶來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變化,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拓展更廣闊的空間。麵向遊客講好當地傳(chuan) 說故事、開展非遺展演、開發傳(chuan) 統工藝產(chan) 品等,滿足遊客參觀、互動、體(ti) 驗、學習(xi) 需求。鼓勵旅遊景區等旅遊空間積極對接適宜開展旅遊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提升項目展示利用水平,豐(feng) 富旅遊產(chan) 品內(nei) 容和形式,為(wei) 傳(chuan) 承人在旅遊空間開展傳(chuan) 承實踐和旅遊服務提供便利條件,吸收傳(chuan) 承人參與(yu) 旅遊產(chan) 品研發和旅遊服務管理,提升傳(chuan) 承人參與(yu) 度和獲得感。
三是發動新聞媒體(ti) 、各類新媒體(ti) 平台廣泛宣傳(chuan) ,引導廣大遊客在旅遊中充分認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樹立起欣賞、尊重非遺的意識。宣傳(chuan) 推介各地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的有益經驗做法,推動全國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工作整體(ti) 水平提升。
四是舉(ju) 辦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工作現場交流活動、召開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座談會(hui) ,進一步凝聚融合發展共識。繼續開展全國非遺特色旅遊線路征集宣傳(chuan) 活動,發揮典型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研究啟動國家級非遺體(ti) 驗基地申報與(yu) 認定工作,設立一批國家級非遺體(ti) 驗基地。在地方探索基礎上推動建設一批國家級非遺特色景區。(文旅部網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