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質量已成企業IPO成敗關鍵
記者 田 鵬
開年以來,A股有32家企業(ye) 首發上市,但也有多家擬IPO企業(ye) 铩羽而歸。
東(dong) 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月23日,開年來已有19家企業(ye) 終止IPO。細究其中原因不難看出,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及經營能力存疑成為(wei) 企業(ye) IPO折戟的主要原因。同時,監管部門對信息披露質量的要求顯著提高。
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zhuan) 家表示,監管部門秉持多層次市場定位,嚴(yan) 格把控入口端,主要是為(wei) 了IPO企業(ye) 更好地匹配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資源。對於(yu) 板塊而言,則有利於(yu) 營造健康穩定的增長環境,發揮板塊特色,進而鞏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ti) 係,奠定資本市場良性循環基礎。
多維度考察企業(ye) “底色”
數據顯示,19家IPO終止企業(ye) 中,以薩技術、昱章電氣、新中大、天鬆醫療、三峰透平等5家企業(ye) 均由於(yu) 科技創新能力相關(guan) 問題而停止了IPO進程;鈺泰股份、中孚環境、宏瑞興(xing) 、博澳股份、艾郎科技、金米特、科佳股份、環科股份等8家企業(ye) 則因為(wei) “業(ye) 績可持續性存疑”而終止上市。
“短期來看,經營能力、業(ye) 績是判斷企業(ye) 成色的依據;長期來看,創新、技術能力則是企業(ye) 業(ye) 績可持續的保障。”北京雲(yun) 亭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昇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IPO審核過程中重點審核技術及經營能力,是對投資者負責。
粵開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認為(wei) ,對科技創新能力的甄別實質上是對企業(ye) 創新屬性和核心競爭(zheng) 力的評判。
值得注意的是,從(cong) 擬上市板塊來看,19家IPO終止企業(ye) 中,有6家擬登陸科創板,其中3家或因不符合“硬科技”要求而終止IPO,占比達50%。
對此,金長川資本董事長兼總裁劉平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圍繞板塊定位嚴(yan) 守入口,對企業(ye) 而言有利於(yu) 認清自身發展和經營情況,降低企業(ye) IPO財務成本和機會(hui) 成本;對板塊而言,有利於(yu) 進一步鞏固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形成品牌口碑;對市場而言,多層次資本市場可以滿足不同發展階段企業(ye) 的需求。
信息披露質量成重點
除了創新能力及經營業(ye) 績兩(liang) 個(ge) 重點審核維度外,信息披露質量也是關(guan) 係企業(ye) IPO成敗的重點。數據顯示,前述19家企業(ye) 中,以薩技術、天鬆醫療、檳城電子、億(yi) 力機電等4家企業(ye) 在信息披露方麵存在問題。
以天鬆醫療為(wei) 例,在北交所上市委員會(hui) 召開的第4次上市委員會(hui) 審議會(hui) 議上,上市委員會(hui) 審議認為(wei) ,發行人及中介機構對前次暫緩的審議意見中關(guan) 於(yu) 經銷商的經營情況、商業(ye) 合理性未能按要求進行充分核查並排除合理懷疑,對經銷商是否存在代發行人承擔成本費用的核查及論證依據不足,未能充分說明發行人的研發能力及技術創新性與(yu) 其招股說明書(shu) 披露的相關(guan) 內(nei) 容匹配,募投項目用於(yu) 擴大產(chan) 能的合理性依據不充分。
隨著全麵注冊(ce) 製實施,監管部門對信息披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劉平安稱,全麵注冊(ce) 製下,信息披露是監管的關(guan) 鍵環節,對企業(ye) 披露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全麵性、真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應該增加對企業(ye) 風險控製能力的考量,這項能力可以作為(wei) 企業(ye) 能否在市場上穩健發展的評判標準,也可以成為(wei) 投資者尋找長期投資標的參考指標,有利於(yu) 市場引入長期資金。
張昇立表示,審核應堅持以上市規則為(wei) 核心的係統化審查,同時針對不同企業(ye) 的特點來細化審核問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