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公募“一拖多”再引投資者質疑 專家稱投研能力是決定管理規模的關鍵參數

發布時間:2023-03-02 14:43: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本報記者 王思文

  2月份以來,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卸任旗下部分基金產(chan) 品基金經理職務,部分基金產(chan) 品或增聘新基金經理共同管理。例如諾安基金蔡嵩鬆管理的諾安成長混合、諾安和鑫混合增聘新基金經理,馮(feng) 明遠卸任信澳匠心臻選兩(liang) 年持有和信澳先進製造等產(chan) 品。一時間,市場上老生常談的基金經理“一拖多”話題再次引起熱議。

  近日一位基民對《證券日報》記者發出質疑,“投資是個(ge) 精細活,基金經理一人管理多隻產(chan) 品真的管得過來嗎?”

  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於(yu) 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兩(liang) 隻或兩(liang) 隻以上基金這一行業(ye) 普遍現象,投資者需著重關(guan) 注兩(liang) 個(ge) 維度的問題:一是基金經理所管基金產(chan) 品的類型,完全按照有關(guan) 指數的構成比例進行投資的“一拖多”情況不會(hui) 造成明顯的業(ye) 績影響。二是市場更應該關(guan) 注基金經理的投研能力是否和其管理的產(chan) 品規模相匹配,切勿“一刀切”來看待“一拖多”現象。

  平均每位基金經理

  管理3.23隻基金

  “一拖多”是指單個(ge) 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兩(liang) 隻或兩(liang) 隻以上的基金,又稱為(wei) 多基金管理。當前市場共有10000多隻基金,與(yu) 之對應的基金經理數量為(wei) 3260名,平均每人管理3.23隻基金。其中,有174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數量超過10隻,41名基金經理管理數量超過15隻。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管理超過10隻基金產(chan) 品的基金經理平均管理年限達到6.13年,管理經驗超過10年的比比皆是,例如華夏基金的徐猛、易方達基金的成曦、匯添富基金的過蓓蓓等。

  從(cong) 產(chan) 品類型來看,這類“一拖多”的基金經理多為(wei) 管理指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或者偏債(zhai) 型基金及貨幣型基金產(chan) 品的基金經理,而一人管理多隻主動權益類產(chan) 品的情況占比相對較少。

  北京地區一位公募FOF基金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常來說,如果基金經理所管產(chan) 品主要是同類型的指數型基金、債(zhai) 券型基金或貨幣基金,‘一拖多’對產(chan) 品的業(ye) 績不會(hui) 造成明顯影響,主動權益基金所受到的影響更值得思考。”

  對於(yu) 基金業(ye) 出現“一拖多”的原因,上述公募FOF基金經理表示,在公募基金產(chan) 品迅速擴容的背景下,公募基金經理人才相對短缺、基金管理人才“供不應求”是導致市場中“一拖多”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

  那麽(me) ,基金經理“一拖多”是否會(hui) 影響產(chan) 品的正常運行和業(ye) 績表現?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李學峰教授研究表明,在采用DEA相對效率評價(jia) 模型對於(yu) 單基金和“一拖多”基金效率進行實證檢驗並進行有效性分析後,結果表明,單基金管理模式下的基金樣本管理能力較“一拖多”模式下的基金樣本管理能力更強,前者比後者的相對效率更高。

  關(guan) 注基金經理所管規模

  與(yu) 投研能力是否匹配

  監管層早在2019年就針對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多隻基金產(chan) 品的現象進行規範,要求全市場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最多管理10隻產(chan) 品,被動型產(chan) 品的基金經理最多同時管理15隻產(chan) 品。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ye) 協會(hui) 在2020年發布的《基金經理兼任私募資產(chan) 管理計劃投資經理工作指引(試行)》中提到,為(wei) 確保兼任基金經理具備充分履職能力,需合理調配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資產(chan) 管理計劃數量,除完全按照有關(guan) 指數的構成比例進行投資的產(chan) 品外,原則上不超過10隻。

  一位管理經驗超過10年的公募基金固收部總監對《證券日報》記者直言,其管理多隻基金產(chan) 品不存在影響產(chan) 品業(ye) 績的情況。“目前市場上的投資者對於(yu) 風險和收益的理解千差萬(wan) 別,其中投資固收類產(chan) 品的客戶主要是追求穩定的收益率,在此背景下,我們(men) 會(hui) 通過不同的策略提供不同風險等級的產(chan) 品,來滿足客戶這種差異化需求。基於(yu) 十幾年的投資經驗,管理多隻固收類基金產(chan) 品也不會(hui) 出現‘分身乏術’的情況。”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比起基金經理到底管理了多少隻產(chan) 品而言,市場更應該關(guan) 注的是基金經理的投研能力是否和其管理的產(chan) 品規模相匹配,從(cong) 而提升行業(ye) 規範化運作水平。事實上,‘一拖多’對於(yu) 基金經理的精力、研究能力以及風險控製力都是很大的挑戰,任何一個(ge) 人都有自己的能力邊界,一旦超過了這個(ge) 邊界,基金經理的管理就會(hui) 出現問題。”(證券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