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研學”推陳出新 強調體驗感、沉浸式
日前,廣州博物館在館方微信公眾(zhong) 號上,發布了預備於(yu) 五一假期期間進行的最新研學產(chan) 品“從(cong) 廣州城到湛江灣”。這是廣州博物館第一次展開跨地市範圍的研學活動。此外,記者發現,隨著博物館“研學熱”的日漸升溫,各館的研學項目不僅(jin) 逐漸走出了館所在的城市範圍,進入更廣闊空間,跨學科的趨勢也愈加明顯,而在產(chan) 品組合上也顯得越來越多樣化,大大突破了早期研學課程“看展+導賞+答題”的粗放模式,更加強調體(ti) 驗感、沉浸式和吸引力,更加強調產(chan) 品與(yu) 目標受眾(zhong) 的貼合。 而伴隨著博物館服務產(chan) 品輸出的,還有創意、策劃、管理和運營的技術,以及正在摸索之中的各種全新規範與(yu) 標準。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卜鬆竹
圖:廣州博物館提供
跨地市研學 整合優(you) 質資源聯動合作
隨著研學等博物館公共教育產(chan) 品的推陳出新,越來越多的參與(yu) 者不再滿足於(yu) 隻是集中在博物館本身,博物館及其藏品所承載的文化內(nei) 涵,往往更具吸引力,因此單一博物館,甚至單一城市往往無法覆蓋博物館主題公教產(chan) 品全程的開發。跨地區的合作,則為(wei) 由博物館主導的公共教育產(chan) 品開發提供了新的可能。
比如,“從(cong) 廣州城到湛江灣”研學課程,整合了廣湛兩(liang) 地的優(you) 質文旅資源,形成跨地域聯動合作的良性發展模式。記者在研學課程安排中看到,這個(ge) 為(wei) 期4天的研學課程,主要行程放在湛江,並在廣州博物館的行前課中,安排了解讀嶺南文化的內(nei) 容。湛江的行程包括了湛江市博物館、赤坎老街、湖光岩、霞山街區等地點,設計有參觀導賞、文化工作坊、街區定向、地質實驗、舊址走讀、沉浸式解謎等,涉及雷州半島的自然與(yu) 人文、廣州灣(湛江灣)的曆史源流等豐(feng) 富的內(nei) 容。
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朱曉秋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ge) 研學產(chan) 品可以將重點放在廣州,也可以放在湛江,還可以同時側(ce) 重兩(liang) 地,組合形式可以非常多樣。也就是說,有點類似旅行社中廣泛存在的“組團社”與(yu) “地接社”的關(guan) 係,雙方各自發揮各自優(you) 勢,共同展開公共文化服務。
博物館跨地市合作開發公共教育產(chan) 品方麵,在其他省市也有鮮活的例子,比如,南京博物院聯合教育專(zhuan) 家和大運河沿線33家博物館共同編寫(xie) 了麵向中小學生的大運河文化讀本《大運河的故事》。該讀本對標曆史、地理、自然科學、語文等學科,以大運河江蘇段為(wei) 重點,為(wei) 9歲至14歲的學生展現大運河沿線文化的傳(chuan) 承。
而更高層次的跨省際博物館主題公共教育活動也展露雛形,如陝西水利博物館攜手寧夏銀川實驗小學開展“雲(yun) 端觀水世界”直播活動。
轉型“跨學科”服務 延伸博物館內(nei) 涵
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同樣為(wei) 由博物館主導的公教產(chan) 品開發提供了新的可能。
近日,廣州的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於(yu) 館內(nei) 舉(ju) 辦了異特龍病理研究發布會(hui) ,這是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一次對公眾(zhong) 發布科研成果,現場也組織了很多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學生研學。其研究對象、異特龍“大衛”是第一隻被科學記錄的患脊椎關(guan) 節病的獸(shou) 腳類恐龍,更是第一隻被科學記錄的脊椎關(guan) 節病累遷至肩部的恐龍。
廣州博物館推出的“營建鎮海樓”研學課程,引入建築學、工程學、測繪學的專(zhuan) 家團隊作為(wei) 指導,讓孩子們(men) 動手測量鎮海樓的各種數據,動腦還原古樓的建造過程。
而在南漢二陵博物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研究者將體(ti) 質人類學、古生物學、微痕分析等相關(guan) 學科的技術手段和研究成果引入研學課程,讓孩子們(men) 在金蘭(lan) 寺古人類遺骸研究等研學項目中,看到當代科技手段開啟的考古學全新麵貌。
設計“多樣化”內(nei) 容 原創劇本等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廣東(dong) 省博物館負責的廣東(dong) 省流動博物館,也從(cong) 這兩(liang) 年開始走出了“多樣化”的步伐。這個(ge) 表麵上看起來是“送展”到各地的項目,實際上在“中央廚房”+“快遞小哥”的框架下,也承擔著為(wei) 基層文博機構培養(yang) 策展、辦展及開發配套的公教產(chan) 品人才,傳(chuan) 播先進文博技術與(yu) 理念的任務。
基層文博機構在“點單”的過程中,得到的往往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展覽,還可能包括一整套策展思路,以及諸多有用的技術細節。如在“隱秘而偉(wei) 大——中央紅色交通線曆史展”流動展期間,大家結合年輕人喜歡的劇本遊團建模式,開發了《絕密使命》原創劇本,讓觀眾(zhong) 在沉浸式體(ti) 驗中學習(xi) 紅色故事,接受熏陶。
多樣化的產(chan) 品組合,正越來越成為(wei) 博物館研學課程設計的標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