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斬斷非法代理維權利益鏈

發布時間:2023-03-15 10:43:00來源: 經濟日報

  近期,金融領域代理維權“灰黑”產(chan) 業(ye) 亂(luan) 象有所抬頭,非法代理維權組織披著法務谘詢外衣,在手機應用商店推出債(zhai) 務優(you) 化、征信修複等手機APP,引導債(zhai) 務人下載相關(guan) APP,進而非法牟利。

  筆者認為(wei) ,債(zhai) 務人切不可輕信此類維權信息。非法代理組織或個(ge) 人聲稱可以幫助債(zhai) 務人解決(jue) 信用卡、網貸逾期甚至是征信修複問題,讓債(zhai) 務人實現延期還款、不再增加負債(zhai) 。但這些代理中介正是抓住債(zhai) 務人急於(yu) 挽損的心理,一方麵要求債(zhai) 務人按照信用卡的不同逾期額度比例預先支付谘詢費、手續費,然後又以高收益為(wei) 誘餌,引誘債(zhai) 務人購買(mai) 理財產(chan) 品,進而實現從(cong) 新業(ye) 務傭(yong) 金中套利。另一方麵所謂專(zhuan) 業(ye) 維權實為(wei) 誘導債(zhai) 務人捏造事實向有關(guan) 部門反複投訴,故意“碰瓷”金融機構,並與(yu) 代理人簽訂防悔約條款、收取違約金,代理人甚至還接管債(zhai) 務人的聯係方式,阻擾債(zhai) 務人與(yu) 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的正常溝通,根本目的在於(yu) 獲取不當利益。

  從(cong) 監管機構發布的消費提示可以看出,此類代理維權社會(hui) 危害大。不管是以往隱匿在網購、社交平台上的代理維權,還是眼下利用APP攬客,最終侵害的是金融消費者合法利益。例如,有的非法代理組織以維權為(wei) 誘餌,伺機收集債(zhai) 務人銀行賬戶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參與(yu) 非法集資、詐騙或洗錢犯罪。還有的非法代理組織以債(zhai) 務人名義(yi) 偽(wei) 造金融信息,一旦違法事實被查處,債(zhai) 務人也難逃相應的法律責任。由此可見,非法代理組織維權擾亂(luan) 金融市場秩序,必須采取有效舉(ju) 措斬斷其利益鏈。

  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聯合多部門形成合力,持續開展整治代理退保、征信修複等打擊代理維權黑產(chan) 專(zhuan) 項行動,有力遏製非法中介肆意誆騙債(zhai) 務人行為(wei) 。但是,非法中介往往變著花樣拓展所謂代理業(ye) 務。因此,監管部門有必要通過完善非法代理組織及責任人失信“黑名單”共享體(ti) 係,堵住代理維權亂(luan) 象漏洞。此外,還要聯合司法機關(guan) ,對那些非法代理退保、代理維權的組織或個(ge) 人行為(wei) 予以嚴(yan) 懲,涉嫌違法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遏製非法中介蔓延要暢通正常維權渠道。金融機構應完善消費者投訴渠道,及時化解消費者合理合法訴求,久而久之,那些走偏門維權的亂(luan) 象也就減少了。目前,在監管合力之下仍有個(ge) 別非法中介以身試法,金融機構應摸清這些金融“黑產(chan) ”的打法套路,建立合力應對機製,對有問題苗頭的客戶設立預警防範安全門。比如,馬上消費、招聯金融等消費金融機構和浦發銀行、重慶銀行等銀行機構已組建打擊金融領域黑產(chan) 聯盟,形成信息共享機製,配合監管部門、司法機關(guan) 開展專(zhuan) 項行動,有效打擊了非法中介蔓延的勢頭。

  此外,作為(wei) 債(zhai) 務人,維權切莫病急亂(luan) 投醫。非法代理中介不但不能解決(jue) 債(zhai) 務逾期、征信修複等問題,反而會(hui) 加重債(zhai) 務人債(zhai) 務負擔。這也在告誡個(ge) 別債(zhai) 務人要選擇監管部門公布的正規渠道依法理性維權。否則,一旦參與(yu) 非法代理維權這場遊戲中,違法違規的苦果最終隻能自食自咽。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