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評論員:破解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曆史之問的中國答案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 題:破解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進程曆史之問的中國答案
新華社評論員
“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的征程難免遭遇坎坷,但前途終歸光明。”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世界政黨(dang) 高層對話會(hui) 上的主旨講話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聚焦“現代化道路:政黨(dang) 的責任”這一重要命題,提出5點主張,係統闡釋破解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進程曆史之問的中國答案,為(wei) 探索現代化道路、推動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進程注入信心與(yu) 力量。
縱覽曆史,人類社會(hui) 發展進程曲折起伏,各國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曆程充滿艱辛。環顧當下,世界正在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進程又一次來到曆史的十字路口。兩(liang) 極分化還是共同富裕?物質至上還是物質精神協調發展?竭澤而漁還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零和博弈還是合作共贏?照抄照搬別國模式還是立足自身國情自主發展?我們(men) 究竟需要什麽(me) 樣的現代化?怎樣才能實現現代化?麵對一係列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進程曆史之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要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要秉持獨立自主原則,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要樹立守正創新意識,保持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性;要弘揚立己達人精神,增強現代化成果的普惠性;要保持奮發有為(wei) 姿態,確保現代化領導的堅定性。
這5點主張高屋建瓴、內(nei) 涵豐(feng) 富,構成了一個(ge) 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ti) ,既是中國立足自身實踐得出的經驗啟迪,也蘊含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思考。一係列主張直麵現代化進程中的問題挑戰,回應各國對發展進步的共同追求,代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yu) 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為(wei) 人類加強團結合作、共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人民至上,是實現現代化的價(jia) 值取向。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要努力實現物質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會(hui) 安定、生態宜人,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麵訴求和多層次需要,促進人類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獨立自主,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前提。現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zhuan) 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要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國家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尊重和支持各國人民對發展道路的自主選擇,共同繪就百花齊放的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新圖景。守正創新,是實現現代化的活力之源。麵對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要敢於(yu) 擔當、勇於(yu) 作為(wei) ,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在促進權利公平、機會(hui) 公平、規則公平的努力中推進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立己達人,是實現現代化的應有之義(yi) 。人類是一個(ge)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ti) ,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要堅持共享機遇、共創未來,努力讓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奮發有為(wei) ,是實現現代化的強大動力。現代化不會(hui) 從(cong) 天上掉下來,而是要通過發揚曆史主動精神幹出來。把自身建設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確保始終有信心、有意誌、有能力應對好時代挑戰、回答好時代命題、呼應好人民期盼,政黨(dang) 才能為(wei) 不斷推進現代化進程引領方向、凝聚力量。
辦好中國的事,讓14億(yi) 多中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促進人類和平與(yu) 發展的崇高事業(ye)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矢誌不渝的奮鬥目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旨講話中鄭重宣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將致力於(yu) 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全球發展繁榮;致力於(yu) 維護國際公平正義(yi) ,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致力於(yu)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這是一以貫之的中國擔當,也是麵向未來的莊嚴(yan) 承諾。中國以實際行動向世界表明:“我們(men) 將始終把自身命運同各國人民的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努力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wei) 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為(wei) 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為(wei) 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創新作出新貢獻。”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前方的路會(hui) 有曲折,但也充滿希望。團結共克時代之艱,攜手共行天下大道,各方一起努力,定能讓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事業(ye) 匯聚成推動世界繁榮進步的時代洪流,在曆史長河中滾滾向前、永續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