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A股公司即將摘牌退市 年內已有50家公司提示強製退市風險
本報記者 邢 萌
又有2家上市公司被鎖定強製退市。3月17日,深交所發布公告,決(jue) 定對*ST科林、*ST金洲作出終止上市的決(jue) 定。其中,*ST科林將於(yu) 3月27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次日摘牌;*ST金洲將在3月17日後15個(ge) 交易日內(nei) 摘牌。
在此之前,*ST凱樂(le) 觸發麵值退市,於(yu) 2月15日摘牌,為(wei) 今年首家強製退市公司。
財務類退市最常見
“此前A股麵臨(lin) 上市公司‘退市難’。一個(ge) 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應當有暢通的生態循環、完善的退市製度,使符合上市條件的優(you) 質企業(ye) 能夠進入市場進行融資和交易,不具備上市條件的公司及時退出,從(cong) 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中國銀河研究院策略分析師、團隊負責人楊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進入2022年年報披露季,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浮出水麵,記者據東(dong) 方財富Choice數據整理,截至3月18日(以公告日為(wei) 準),已有5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19條強製退市的風險提示公告。
這其中,*ST凱樂(le) 因股價(jia) 連續20個(ge) 交易日收盤價(jia) 低於(yu) 1元,觸及交易類退市情形,成為(wei) 今年首隻“1元退市股”;*ST科林、*ST金洲則分別觸及財務類退市標準、“1元退市”標準已被終止上市並擇日摘牌;*ST榮華等2家公司觸及“1元退市”標準,提前鎖定退市;4家公司可能觸及重大違法類退市情形;而其餘(yu) 公司絕大部分則觸及財務類退市情形。
“退市製度是市場化製度,其中財務指標是最核心的。因為(wei) 證券市場基本功能是融資,財務指標不合格意味著公司已經喪(sang) 失基本經營能力,不再會(hui) 給投資者帶來投資收益。”投服中心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金誠同達(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劉春彥律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從(cong) 財務類退市情形來看,觸及該情形的公司大多麵臨(lin) 2022年年報財務會(hui) 計報告可能被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另外,部分公司預計2022年度期末淨資產(chan) 為(wei) 負值,且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情形尚未消除,亦將麵臨(lin) 退市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個(ge) 別公司可能觸發多個(ge) 財務類退市標準,強製退市風險較大。如某*ST公司可能觸及2022年淨利潤為(wei) 負且營業(ye) 收入低於(yu) 1億(yi) 元、淨資產(chan) 為(wei) 負、非標審計報告等三個(ge) 退市標準。
楊超分析稱,從(cong) 往年情況來看,財務類退市也是上市公司退市的主要原因。2021年,被稱為(wei) 史上最嚴(yan) 格的退市新規落地。財務類退市規定以2020年作為(wei) 基準會(hui) 計年度,若2020年達到財務類退市風險警示,2021年再次觸及財務類退市警示,2022年開始就要被強製退市。未來,尤其在全麵注冊(ce) 製實施的背景下,財務類退市將會(hui) 常態化。
監管持續加強
今年以來,證券監管部門持續健全退市製度規則,加強退市製度執行力度,推動常態化退市,促進市場優(you) 勝劣汰。
今年1月份,滬深交易所發布《關(guan) 於(yu) 加強退市風險公司2022年年度報告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強化退市風險揭示,適度增加退市風險揭示的披露頻次;重點關(guan) 注規避退市相關(guan) 事項,督促退市風險公司董監高和負責審計的會(hui) 計師事務所履職盡責。
“針對期望通過財務造假來達到‘保殼’目的的資本市場痼疾,監管部分通過財務指標和審計意見類型指標的交叉適用,降低了企業(ye) 操縱空間。”華鑫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嚴(yan) 凱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劉春彥認為(wei) ,全麵注冊(ce) 製下,原來“殼”資源的價(jia) 值會(hui) 下降,原來炒“殼”的現象會(hui) 被遏製,真正有價(jia) 值的股票會(hui) 被投資者認可,有利於(yu) 發揮證券市場融資等資源配置功能。
楊超建議,全麵注冊(ce) 製實施的背景下,健全常態化退市機製,首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強化和引導“把選擇權交給市場”,對於(yu) 創新力度不足的劣質企業(ye) ,市盈率亦將每況愈下,觸及財務退市指標時,由市場清退這些“僵屍股”。其次,監管機構要暢通強製退市、主動退市、並購重組、破產(chan) 重整等多元退出渠道,促進上市公司優(you) 勝劣汰。最後,嚴(yan) 格實施退市製度,強化退市監管,尤其是健全重大退市風險處置機製,實現市場正向循環,維護資本市場穩定。(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