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兩院院士重慶探討腫瘤領域基礎研究新成果

發布時間:2023-03-29 15:3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重慶3月28日電 (梁欽卿)第十一屆棒棰島腫瘤前沿論壇暨金鳳腫瘤高峰論壇28日在重慶舉(ju) 行。院士專(zhuan) 家們(men) 圍繞腫瘤基礎研究、轉化研究以及臨(lin) 床診療的最新成果交流探討,展示中國腫瘤領域原創基礎研究的最新進展。

  “中國癌症發病率、病死率全球第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主任王紅陽表示,全球圍繞腫瘤診治已有200多年研究曆史、千百萬(wan) 篇研究論文,但無論是腫瘤早期診斷還是有效治療,目前仍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

  中國病死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主要集中在消化係統,包括肝癌、食管癌、胃癌等。“消化道腫瘤的發生與(yu) 炎症密切相關(guan) ,係統研究‘炎—癌’惡性轉化是實現腫瘤早防早診早治的關(guan) 鍵突破口。”王陽紅以肝癌為(wei) 例,終末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隻有2%,而如果是極早期診斷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64%以上。隻有控製炎症,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才能降低癌症發病率和病死率。

  食管癌是中國高發特色癌種之一,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均占全球約55%。其中,食管鱗癌是其主要病理類型,占90%以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歐美同學會(hui) 海外醫師協會(hui) 會(hui) 長詹啟敏表示,食管鱗癌的診療缺乏有效的分子靶點和分子分型。他介紹,人類癌症的綜合分子分析已經產(chan) 生了分子分類,以便對癌症患者進行精確管理。

  “傳(chuan) 統診斷病理學正在向‘下一代診斷病理學’邁進。”中國科學院院士、金鳳實驗室主任卞修武表示,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生物大數據信息分析、分子病理檢測和人工智能輔助病理診斷等技術進步及其應用,臨(lin) 床醫學發展邁向精準診療時代。

  他表示,“下一代診斷病理學”以病理形態和臨(lin) 床信息為(wei) 診斷基礎,以分子檢測與(yu) 生物信息分析、智能診斷與(yu) 遠程會(hui) 診、病灶活體(ti) 可視化與(yu) “無創”病理診斷等創新前沿交叉技術為(wei) 主要特征,實現對疾病的“最後診斷”,並預測疾病演進和結局、建議治療方案和評估治療反應,形成新的疾病診斷“金標準”。(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