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按花錢多少排序,“香火排行榜”讓網絡祭祀變了味兒

發布時間:2023-04-04 10:57:00來源: 新京報

  ■ 社論

  隨著人們(men) 對網絡祭掃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規範網絡祭祀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突出。

  “綠色緬懷,永久傳(chuan) 承”“讓思念沒有距離”,近年來,在網上為(wei) 逝者創建紀念館,陳設花圈、香燭、食品等電子祭品,成為(wei) 清明節緬懷先人的新風尚。但據北京日報客戶端報道,有的線上祭掃平台不僅(jin) 將電子祭品明碼標價(jia) ,還設置了“香火”排行榜,用戶花錢多少就是排名依據,令人難以接受。

  為(wei) 此,中央網信辦、民政部也於(yu) 近日發布通知,要求網絡祭掃平台巧設名目收取高額服務費、售賣豪宅文玩等導向不良網絡紀念品,嚴(yan) 禁設置“香火”排行榜等誘導充值的功能。抵製網絡祭掃歪風邪氣,共建共享文明新風尚,是監管部門和全社會(hui) 的一致追求。

  數據搜集和統計展示,確實是互聯網技術的優(you) 勢所在。很多類型的互聯網平台都設置有“排行”功能,用戶通過排行榜可以了解熱點時事、熱銷商品、人氣主播等各類信息。然而,網絡“香火排行榜”卻讓人心裏不是滋味,這不僅(jin) 有違節儉(jian) 祭祀的文明風尚,還破壞了本該莊嚴(yan) 肅穆的祭祀氛圍,喪(sang) 失了麵對先人應有的虔誠與(yu) 敬畏。

  禁止“天價(jia) ”墓地,限製葬禮和祭掃活動大操大辦,是現代文明對現實祭掃活動提出的要求,這個(ge) 道理同樣適用於(yu) 網絡祭掃。在網絡祭祀活動中鋪張浪費,甚至是爭(zheng) 排行、出風頭,不僅(jin) 有違祭祀本意,更是對先人的不敬和冒犯。

  建立網絡祭掃平台,為(wei) 網絡用戶提供緬懷先人的便捷途徑,固然需要一定運營維護成本,平台追求適當盈利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利用用戶對逝者的追思,把網絡祭祀當成“聚寶盆”,追求暴利、誘導巨額消費,恐怕是撥錯了算盤。

  現實中,不管是公益性公墓還是經營性公墓,監管部門都嚴(yan) 格實施價(jia) 格規範和管理,要求不得哄抬墓位價(jia) 格以及進行價(jia) 格欺詐,並主張文明低碳祭掃方式。網絡祭掃的出現,其一大初衷就是用文明節儉(jian) 取代鋪張浪費。如果網絡祭掃也滿是濃濃的“銅臭味”,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yi) 。

  讓逝去的先人享有安詳,是祭祀文明的內(nei) 在價(jia) 值要求。有的網絡平台把網絡直播、社交的一套嫁接到祭掃活動中,甚至推出“周榜”“月榜”,誘導用戶“豪擲千金”,這讓九泉之下的先人何以安生、寄托哀思的緬懷者何以自處?

  近日,民政部例行新聞發布會(hui) 指出,2022年網絡祭掃人數首次超過現場祭掃人數。隨著人們(men) 對網絡祭掃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規範網絡祭祀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突出。相比線下提供祭掃服務的機構,網絡祭掃平台的準入門檻相對要低,但該守的規矩還是要守,不能觸碰底線的決(jue) 不能碰。

  比如,除了規範服務收費,網絡祭祀平台也須盡到信息審核義(yi) 務,防止虛假信息的發布和傳(chuan) 播。類似“人還活著卻被網絡祭奠4.3萬(wan) 次”的新聞,不僅(jin) 讓旁觀者哭笑不得,也是對當事人人格名譽的極大冒犯。網絡祭祀服務是否符合公序良俗,用戶發言是否合乎倫(lun) 理,都應當納入監管的考量。

  清明節將至,這個(ge) 慎終追遠的日子,也是推廣文明祭掃、倡導移風易俗的良好契機。當此之時,網絡祭掃平台不能滿足於(yu) 對傳(chuan) 統祭掃的虛擬化,更不能借機大搞“香火”排行榜斂財聚寶,而是要努力提供創新性服務,將追思緬懷逝者與(yu) 弘揚優(you) 良家風的功能相結合,推動形成社會(hui) 新風尚。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