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95後”“守寶人”:用“匠心”演繹“化腐朽為神奇”

發布時間:2023-04-04 10:57: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郝葉興(xing) 是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研究中心的一名“95後”科員。他是圓明園的文物“守寶人”,迄今已修複5件瓷器。他親(qin) 手參與(yu) 修複的一件體(ti) 量最大的文物是青花纏枝蓮繡墩,曆時半個(ge) 月,完成132片碎片“拚圖”,讓湮沒於(yu) 歲月的輝煌在當代重生。他還是圓明園的文物“追寶人”,常年奔波在圓明園周邊的各個(ge) 拆遷區域,一塊磚、一方條石、一件柱礎有可能就是一件文物。他肩負起曆史重任,讓流散文物“回家”。

  讓人眼花繚亂(luan) 的瓷器碎片“預拚接”

  郝葉興(xing) 是個(ge) 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打小兒(er) 就喜歡遊故宮、逛首博,是個(ge) 十足的“文物迷”。他喜歡在報紙上收集各大博物館的新聞動態,隻要有新展推出,都會(hui) 第一時間跑到現場“先睹為(wei) 快”。在他眼中,文物是曆史的見證,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曆史是遙遠而又神秘的,這也正是它的美妙之處,不斷激發我的求知欲。”

  考大學時,郝葉興(xing) 果斷填報了文物與(yu) 博物館專(zhuan) 業(ye) ,跟著導師學考古。經過4年的係統學習(xi) ,畢業(ye) 後,郝葉興(xing) 如願進入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研究中心。興(xing) 奮之餘(yu) ,他立誌要學以致用,用實際行動保護好圓明園這座“東(dong) 方文化藝術寶庫”。入職不久,他就碰到了圓明園近年來最有係統性、規模最大的一次文物保護修複項目——“修複1860”。

  圓明園曾被稱為(wei) “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這座“萬(wan) 園之園”不僅(jin) 有令人驚歎的雄偉(wei) 建築,還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文物。“1860年,英法聯軍(jun) 洗劫圓明園,將當時園內(nei) 能帶走的物品都帶走了,像瓷器這種體(ti) 量比較大的,不易搬運的就打碎。在很多人眼中,如今的圓明園隻剩下殘垣斷壁,但實際上圓明園地下埋藏著很多不為(wei) 人知的遺址和文物。”郝葉興(xing) 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圓明園不斷推進考古工作,遺址內(nei) 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瓷器、琉璃、石構件等。不過,圓明園出土的瓷器無一是完整的,目前瓷器碎片已有10萬(wan) 多片。

  圓明園“修複1860”項目主要針對這10萬(wan) 多片瓷器碎片進行修複,讓破碎的文物完整重現在大眾(zhong) 麵前。每一片瓷器碎片都是曆史的“親(qin) 證者”,懷揣著對曆史的敬畏,郝葉興(xing) 開始修複人生中第一件真正的曆史文物——青花纏枝蓮繡墩。

  “足足有132片!”給瓷器碎片逐一標號後,郝葉興(xing) 長吸一口氣。他查過資料,這件繡墩體(ti) 量很大,打碎前高度近半米、直徑約40厘米,但眼前的碎片很小,有的隻有指甲蓋兒(er) 那麽(me) 大。郝葉興(xing) 參與(yu) 修複時,殘片已經從(cong) 上萬(wan) 片瓷片中挑選整理出來了,即使這樣,讓132片碎片回到原來的位置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說實話,剛開始接觸時,很蒙!”郝葉興(xing) 說,上大學時,他學習(xi) 過瓷器修複的流程,知道可能會(hui) 用到的工具,但這都是紙上談兵,從(cong) 沒上過手。麵對一地碎瓷片,郝葉興(xing) 感到無從(cong) 下手。

  修複專(zhuan) 家看到了郝葉興(xing) 的無措,於(yu) 是手把手指導他。眼前的這件繡墩紋樣是青花纏枝蓮紋,第一步要根據碎片的紋飾、弧度、裂痕形狀,把能確定的、彼此相靠的碎片拚在一起,用紙膠帶粘上,這個(ge) 過程稱為(wei) “預拚接”。郝葉興(xing) 彎腰盤坐在地上,從(cong) 瓷器碎片堆中取出一枚碎片和手中的碎片仔細比對。如果花紋不太匹配,就再選一枚……“難度比拚圖大多了!時間長了會(hui) 感到眼花繚亂(luan) ,瓷器碎片‘預拚接’環節非常磨人性子。”郝葉興(xing) 說。

  因為(wei) 長期摸取瓷器碎片,這位“95後”小夥(huo) 子的手指已經有些粗糙了,有時還會(hui) 被劃傷(shang) ,可一旦找到幾枚相鄰的瓷器碎片,與(yu) 那個(ge) 興(xing) 奮勁兒(er) 相比較,這些小苦頭根本不算什麽(me) 。

  經過不斷比對、反複嚐試,花了4天工夫,郝葉興(xing) 終於(yu) 和科室成員們(men) 拚湊出繡墩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各自輪廓。

  用“匠心”演繹“化腐朽為(wei) 神奇”

  碎片“預拚接”隻是瓷器修複工作的開始。

  “碎片長時間埋在土裏,斷裂的茬口上會(hui) 附著一層厚厚的土鏽,必須清洗幹淨。”郝葉興(xing) 先往茬口上塗抹一層酒精溶液,右手緊握手術刀,小心地用刀刃一點點喀嚓,把土鏽刮下來。有些碎片很小,非常不好拿,稍不留神就會(hui) 割破手指。每一個(ge) 碎片都清理幹淨後,就可以用試劑粘接到一起了。

  接下來,又一個(ge) 難題接踵而來。繡墩拚接出上、下兩(liang) 部分,但是中部缺失很嚴(yan) 重,郝葉興(xing) 一度以為(wei) 這件器物的上、下兩(liang) 部分無法連接。靠著極度的耐心和修複專(zhuan) 家的指導,修複團隊終於(yu) 找到上下兩(liang) 個(ge) 部分的連接點,確定了繡墩的高度。

  缺失的部分用樹脂、石膏等材料補配,再經過找平、做色、繪紋飾、上釉等一係列工序,青花纏枝蓮繡墩修複成品展現在大家麵前。艱苦的修複過程,讓郝葉興(xing) 親(qin) 身體(ti) 會(hui) 到文物修複工作者的不容易。

  與(yu) 此同時,一段沉甸甸的曆史也擺在眼前。“這不僅(jin) 僅(jin) 是一件文物的修複,而是文化的修複過程。”郝葉興(xing) 說,文物作為(wei) 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文物修複的“複”和文化複興(xing) 的“複”是同一個(ge) 字,修複文物也是文化複興(xing) 的體(ti) 現。

  自“修複1860”項目啟動以來,圓明園的修複師們(men) 用雙手複原文明的烙印,用“匠心”演繹“化腐朽為(wei) 神奇”,再現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曆史長河中曾經斷流的部分,讓湮沒於(yu) 歲月的輝煌在當代重生。時至今日,郝葉興(xing) 已累計修複5件文物,青花纏枝蓮繡墩是體(ti) 量最大的,如今正在圓明園正覺寺展出。郝葉興(xing) 希望每一次的文物修複都能是一次鼓舞,讓國人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讓文物活起來。

  保留“殘缺的美”也是文物傳(chuan) 承

  然而,不是每一次文物修複都能成功。

  圓明園曾挖掘出土一件雲(yun) 龍紋花插。不僅(jin) 器形特殊,而且是圓明園為(wei) 數不多的道光年間器物,曆史和藝術價(jia) 值大。因此,文物修複團隊特別想把它完整地修複好。可是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已經找遍了庫存,也沒能找出足夠的碎片,更無法找到可靠的曆史資料和圖片參照來判斷花插的原貌。“我們(men) 不知道花插上半部到底有幾個(ge) 孔,缺乏關(guan) 鍵部位碎片,使修複任務很難完成。”郝葉興(xing) 說,基於(yu) 尊重曆史和文物修複的真實性原則,文物修複團隊最後決(jue) 定保持它的殘缺原狀。

  “文物的價(jia) 值不僅(jin) 在於(yu) 修複,更在於(yu) 傳(chuan) 承,有時候保留文物‘殘缺的美’,才是讓文物真正活起來。”郝葉興(xing) 說,這是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研究中心每個(ge) 人的共識。

  他作為(wei) 文物研究中心的科員,參與(yu) 了全部5期的“修複1860”項目。在實踐中,他不斷鍛煉著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不斷擴大視野,完善知識體(ti) 係,學習(xi) 補配、打磨、作色、上釉等環節,目前已經能夠獨立完整修複一件瓷器。

  在2021年文物修複工作結束後,郝葉興(xing) 發揮主觀能動性,查閱相關(guan) 資料,認真梳理先前的修複過程和遇到的問題,與(yu) 同事共同完成了《圓明園文物保護修複項目調研報告》,對圓明園未來的文物修複工作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

  郝葉興(xing) 希望今後能在圓明園裏修複更多文物。“圓明園中部區域有處遺址名為(wei) ‘舍衛城’,它是圓明園內(nei) 一處城池式的寺廟建築群,城四周有厚實堅固的城牆,城門上建有高大的門樓,東(dong) 、西、北三麵環繞有護城河,是專(zhuan) 門供奉佛像的地方。清代皇帝在圓明園期間,每逢初一、十五要到舍衛城拜佛。”郝葉興(xing) 說,如今,舍衛城僅(jin) 殘存三麵城牆的夯土芯及部分城磚。迄今為(wei) 止,圓明園僅(jin) 修複了4件與(yu) 佛教有關(guan) 的瓷器,2件為(wei) 青花梵文高足碗,2件為(wei) 青花梵文盤。“因為(wei) 這種瓷器造型特殊、紋飾特殊,修複難度較高,也更具挑戰性。迄今為(wei) 止,我還沒有接觸過這類瓷器的修複工作,但我非常感興(xing) 趣,期待今後能有機會(hui) 接觸。”

  “追寶人”讓流散文物“回家”

  郝葉興(xing) 不僅(jin) 在圓明園修文物,還是文物“追寶人”。工作5年來,他多次參與(yu) 流散文物回收,讓更多的圓明園文物“回家”。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成立開始,尋找流散文物工作在持續進行,調查征集、登記造冊(ce) ,與(yu) 存留流散文物單位積極協商,圓明園管理處始終全力促成遺失在外的文物回歸。2015年起,圓明園管理處還專(zhuan) 門成立文物回收工作組,對那些因曆史原因被用於(yu) 民居建築或埋入地基的文物進行“搶救性”回收。

  在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北牆和南牆邊,有兩(liang) 道“文物長城”。整塊的條石依次平鋪擺開,不規則的青磚和虎皮石堆砌成半米高的石牆,這些都是圓明園近年來追回的流散文物。

  圓明園的文物怎麽(me) 流散到了民間?據介紹,曾經看守圓明園的太監疏於(yu) 管理,甚至監守自盜,造成了大量文物丟(diu) 失。這其中,有大批珍貴石料被當時的官員、奸商以及後來的軍(jun) 閥運走流散。到了清末後期,一些沒有固定住所的百姓就搬進圓明園居住,就地取材蓋房子,專(zhuan) 挑條石、虎皮石、青磚來用,支撐海晏堂、遠瀛觀的條石和青磚就曾被撬走。圓明園周邊的福緣門、一畝(mu) 園、水磨、二河開等地區,很多老房子都存有圓明園當年的流散文物。

  近年來,海澱區加快“三山五園”曆史文化景區建設,圓明園周邊地區陸續拆遷騰退。一聽說附近有村子拆遷,郝葉興(xing) 和同事們(men) 就要趕過去走訪。忙的時候,一年當中有近半時間都在四處奔波,尋覓圓明園的“寶貝”。

  2021年10月,位於(yu) 圓明園東(dong) 南角的福緣門社區啟動拆遷,該社區因舊址為(wei) 圓明園公園福緣門而得名。“聽園子裏的老師傅和周邊老住戶講,這個(ge) 社區裏有圓明園的老物件。拆遷的那半年裏,除了周末,我們(men) 幾乎每天都會(hui) 去拆遷工地‘挖寶’。”郝葉興(xing) 說。

  一開始,郝葉興(xing) 和同事們(men) 仔細尋覓地表看得見的磚瓦石塊,但隨著拆遷工作的推進,有很多地塊已被推平,不少石塊埋藏地下,郝葉興(xing) 就會(hui) “掘地三尺”。很多文物上方都覆蓋著一兩(liang) 米厚的渣土,他們(men) 甚至從(cong) 深達4米的地下挖出條石。考慮到大型挖掘機械會(hui) 破壞文物,郝葉興(xing) 和同事們(men) 就用傳(chuan) 統的人工方法,用鐵鍬、錘、鎬、撬棍、繩子,將深埋地基中的圓明園文物刨出來,運回圓明園。

  漂泊百餘(yu) 年,一朝回故園。流散文物的順利回歸,始終離不開圓明園“追寶人”的不懈努力。幾年來,郝葉興(xing) 與(yu) 同事從(cong) 這些拆遷區域“搶救性”回收的戳記磚、雕花構件、抱鼓石等珍貴文物達上萬(wan) 件。

  去年5月,一場大雨過後,圓明園長春園宮門附近的外圍牆有磚石掉落,工作人員便用回收來的老磚去修補,讓這些流散文物重新煥發新生。

  文/本報記者 王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