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科技補短板 “名師”零距離——打通最後一公裏
“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是貫穿我國教育事業(ye) 改革和發展的關(guan) 鍵詞。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ye) 在兼顧公平和質量的同時不斷發展進步,努力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從(cong) “有學上”到“上好學”的美好期盼,努力“讓每個(ge) 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如何打通教育的最後一公裏,讓老少偏窮地區的孩子也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機會(hui) 、享受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我們(men) 先從(cong) 廣西巴馬的一所高中說起。
周佳琰是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高級中學一年級的學生,從(cong) 高一入學開始,她所在的這個(ge) 高中每個(ge) 學生都有了自己專(zhuan) 用的平板電腦。這個(ge) 平板電腦有點特別,它裏麵安裝了一個(ge) 專(zhuan) 門的學習(xi) 平台。
廣西巴馬高中一年級學生 周佳琰:“老師通過智慧雲(yun) 平台這個(ge) 平板,傳(chuan) 那些課件給我們(men) ,讓我們(men) 方便查缺補漏、記筆記、同步課堂,上課效率就更高。”
這些平板電腦是巴馬縣為(wei) 了提升教學質量,為(wei) 試點學校的學生免費配備的。有了這個(ge) 智慧雲(yun) 平台,學習(xi) 對學生們(men) 來說變成了一種完全不同的體(ti) 驗。比如老師可以把上課內(nei) 容提前上傳(chuan) 到這個(ge) 平台,學生可以提前預習(xi) ,上課時沒聽懂的,也可以隨時在平板上標記出來,通過雲(yun) 平台發給老師。
除了學習(xi) 更方便,最讓周佳琰和同學們(men) 開心的是,自己也可以直接聽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的名師們(men) 講的課了。智慧雲(yun) 平台裏有專(zhuan) 門的名師課堂,邀請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優(you) 秀教師,錄製各種課程的教學視頻,使用這個(ge) 平台的學生可以隨時播放、反複觀看。
巴馬瑤族自治縣地處偏遠山區,教育資源相對落後。巴馬高中是縣裏唯一一所高中,也是當地條件最好的學校。但即使這樣,學校師資短缺的問題還是很嚴(yan) 重。
廣西巴馬高中副校長 潘萬(wan) 倫(lun) :“教師資源非常緊缺,缺編的崗位還是挺多的,大概缺80個(ge) 編左右。”
因為(wei) 當地條件比較艱苦,外地人才不願意來,教師招聘很難。巴馬縣的所有學校,從(cong) 小學、初中到高中都麵臨(lin) 著同樣的困境。而這也是我國各地區之間教育發展不均衡、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資源短缺的一個(ge) 縮影。
首都師範大學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蔡可:“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打通教育的最後一公裏,讓教育改革的成果能夠惠及到所有人,這是一個(ge) 普惠的問題。教育的最後一公裏,首先是一個(ge) 空間的概念,一定要觸及廣大的老少邊窮地區。”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教育領域公共服務均等化,優(you) 化教育資源配置,以各種手段推動教育資源共享,以縮小城鄉(xiang) 、區域間的差距。
去年,教育部開通了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動數字技術與(yu) 傳(chuan) 統教育融合發展,這也為(wei)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共享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提供了硬件基礎。目前,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100%,多媒體(ti) 教室的覆蓋率達99.5%。巴馬縣也從(cong) 2019年開始啟動了“信息化融合教學”工作,把它作為(wei) 縣裏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推動。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教育局局長 梁高:“在財政很緊張的情況下,我們(men) 縣第一期投入2900萬(wan) 元,搭建了‘巴教雲(yun) ’智慧教育平台,選了巴高等13所試點學校,建設了智慧課堂常態化應用環境。”
如今在巴馬高中,老師用電子大屏教學,學生們(men) 用線上線下學習(xi) 相結合的方式,根據課件內(nei) 容,組成多個(ge) 學習(xi) 小組,討論和解決(jue) 問題,這已經成為(wei) 學校師生上課的日常。
廣西巴馬高中副校長 潘萬(wan) 倫(lun) :“以前我們(men) 都是一節課滿堂灌,現在我們(men) 可以把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我展示,讓學生通過自己做練習(xi) 來鞏固、來提升。”
科技與(yu) 教育的融合,深刻改變了傳(chuan) 統的教學模式。這不僅(jin) 體(ti) 現在硬件上的教學手段更先進、便捷,更重要的是,這些數字化平台和課件可以包含更豐(feng) 富而多元化的教學內(nei) 容,可以設計更多靈活而有趣的學習(xi) 方式供師生們(men) 選擇,這極大開拓了學生們(men) 的眼界和思維,激發了他們(men) 的學習(xi) 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方式的變化帶來的不僅(jin) 是孩子們(men) 的改變,老師們(men) 也從(cong) 中受益很多。
廣西巴馬高中教師 羅英:“‘巴教雲(yun) ’智慧教育平台有供老師備課、上課用的課件,跟教材配套的各種資源。我們(men) 老師也在學習(xi) ,看先進地區的名師們(men) 如何備課、講課,這對我們(men) 老師業(ye) 務能力的提升特別有幫助。”
讓孩子們(men) 愛上學習(xi) 、更會(hui) 學習(xi) ,讓老師們(men) 獲得幫助、不斷成長進步,這是推動教育發展的最核心內(nei) 容。
首都師範大學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蔡可:“技術對於(yu) 教育的賦能,帶來廣輻射、全覆蓋的特性,能夠很好把教育資源傳(chuan) 播到各地。教育的最後一公裏還需要聚焦到質量提升的一些重要環節上,例如課程教學、教研備課、作業(ye) 改革、個(ge) 性化學習(xi) 等一些關(guan) 鍵環節上。”
張宇涵是內(nei) 蒙古通遼市甘旗卡鎮中心學校的一名小學生。因為(wei) 長期住校,和父母聚少離多,張宇涵不善溝通,還經常惹點小麻煩。
甘旗卡鎮中心學校共有近1000個(ge) 孩子,其中85%以上的孩子來自於(yu) 周邊農(nong) 牧區,許多孩子都有和張宇涵同樣的情況。
內(nei) 蒙古通遼市甘旗卡鎮中心學校校長 楊建:“我們(men) 學校的孩子有很多來自進城務工人員的家庭,由於(yu) 父母沒有時間照料,導致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缺少父母的關(guan) 愛,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科學,這是我們(men) 最難的一點。”
內(nei) 蒙古通遼市甘旗卡鎮中心學校教師 楊傑:“現在學生正處於(yu) 青春期階段,有時候會(hui) 遇到心理問題,不知道用什麽(me) 辦法去疏導他們(men) ,感覺自己這方麵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能力還不夠。”
改變,源自一個(ge) 契機。2021年,隨著“雙減”政策落地,我國中小學全麵實施課後延時服務,這對學校的課後服務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許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校,教師數量很有限,教師所學的專(zhuan) 業(ye) 也比較集中和單一,因此在開發學生興(xing) 趣特長、進行素質教育上就很力不從(cong) 心。
內(nei) 蒙古通遼市甘旗卡鎮中心學校校長 楊建:“我們(men) 的師資力量還是比較薄弱。另外,專(zhuan) 業(ye) 的教師比較缺乏,比如藝術類的教師、科技類的教師都是少之又少,給孩子們(men) 的素養(yang) 提升和全方位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打通教育均衡發展的最後一公裏,不僅(jin) 體(ti) 現在課堂教學上,也體(ti) 現在對孩子們(men) 方方麵麵的關(guan) 愛中。讓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孩子也能利用優(you) 質教育資源、促進身心全麵健康發展,這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內(nei) 容。
2021年,北京市朝陽區開始和科爾沁左翼後旗進行協作,來自北京的團隊了解到當地幾所小學在課後服務中的迫切需求後,將北京一些小學使用的飛象雙師素質課堂軟件引進到當地小學。
“識情緒善社交”課程,讓孩子們(men) 學習(xi) 如何識別和管理情緒,與(yu) 自己的喜怒哀樂(le) 相處。這個(ge) 課程讓張宇涵學會(hui) 了調節情緒和怎樣與(yu) 他人溝通,他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飛象雙師素質課堂,是一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數字教學軟件,基於(yu) 真實的課堂場景,由線上的老師在大屏上為(wei) 學生們(men) 講授知識,進行遊戲化學習(xi) 和各類模擬實驗。在線下,則由一名帶班老師,帶領學生們(men) 跟隨大屏教學,同步學習(xi) ,開展各種課堂活動。目前,當地小學已經開設了情緒管理、寫(xie) 字、玩轉魔方、建築設計等六門課程。
王梓銘也是一名留守兒(er) 童,由於(yu) 沒有養(yang) 成良好的學習(xi) 習(xi) 慣,以前上課他總是溜號。去年,王梓銘開始上玩轉魔方課。小小的魔方仿佛給這個(ge) 少年打開了一扇窗,讓他看見了一個(ge) 有趣的世界。從(cong) 此王梓銘不僅(jin) 上課不再溜號,下了課,他也會(hui) 和班上幾個(ge) 愛玩魔方的孩子聚在一起,興(xing) 致勃勃地相互切磋、交流。現在,王梓銘的性格開朗了很多,他也在每一次小小的進步中獲得了成就感,建立了自信。
像這樣的素質課堂,讓孩子們(men) 在遊戲中鍛煉了動手能力、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讓他們(men) 學會(hui) 如何更好地與(yu) 自己、與(yu) 他人相處,更好地去熱愛生活、擁抱這個(ge) 世界,這是一個(ge) 人能健康成長的基礎,也是教育的靈魂。
首都師範大學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蔡可:“素質教育其核心是指向人的全麵發展,最終讓孩子能夠成長為(wei) 一個(ge) 身心健康、富有社會(hui) 責任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科技賦能打破了教育資源的時空限製,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聆聽名師講課,也能接觸豐(feng) 富的課程,享受一流的教學。隨著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教育行業(ye) 正在發生深度變革。通過推進教育數字化,創新教學模式,推動信息技術與(yu) 基礎教育、素質教育的深度融合,將讓更多地區、更多孩子能夠共享優(you) 質教育資源,有效推動教育的均衡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