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楊紅軍:留在大山深處 堅守三尺講台
雲(yun) 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南臘完小教師楊紅軍(jun) ——
留在大山深處 堅守三尺講台(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人物小傳(chuan)
楊紅軍(jun) ,1964年生,雲(yun) 南省臨(lin) 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人。他39年來堅守大山深處的三尺講台,敬業(ye) 奉獻、以校為(wei) 家,上千名學生在他的教導下走出大山。他曾獲得“全國優(you) 秀教師”“臨(lin) 滄市優(you) 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早上7點,天剛蒙蒙亮,雲(yun) 南省臨(lin) 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南臘完小教師楊紅軍(jun) 就拿著課本和教案走出了宿舍,他的住處緊挨著學生宿舍,看到還有沒進教室的學生,他會(hui) 習(xi) 慣性地喊上一句:“動作快點,別遲到了!”
走下兩(liang) 個(ge) 台階,再轉過一個(ge) 彎,就到了教學樓。這段300多米長的校園路,楊紅軍(jun) 從(cong) 青年走到了兩(liang) 鬢斑白。明年8月,年滿60歲的他可能就將告別這段走了30多年的熟悉道路……
“我留下來,就是想讓更多孩子走出去”
從(cong) 縣城出發,在山路上行駛2個(ge) 多小時,才能到達位於(yu) 滄源縣西北部南臘村的南臘完小。雖然隻是一所村小,這裏卻有500多名學生、30多名教職工,附近6個(ge) 村子的孩子都在這裏上學。
中等個(ge) 頭、皮膚黝黑,穿著白襯衫,戴著黑框眼鏡,眼前的楊紅軍(jun) 顯得十分幹練。見到他時,他正在給三年級學生上課……
“有位勤勞老公公,天色一亮就開工,若有一天不見他,不是下雨就刮風。孩子們(men) ,猜猜這是什麽(me) ?”楊紅軍(jun) 輕聲提問。同學們(men) 齊聲回答:“太陽!”
“教低年級學生,聲音要輕,課堂氛圍要活,這是學校的年輕老師給我的建議。”楊紅軍(jun) 之前教了很長時間的高年級,臨(lin) 近退休,重新回到低年級任教。為(wei) 此,他主動跟年輕老師請教低年級的教學方法。
楊紅軍(jun) 說,他的小學時光也是在南臘完小度過的。1984年中專(zhuan) 畢業(ye) 後,楊紅軍(jun) 被分配到南臘鄉(xiang) (現更名為(wei) 芒卡鎮)任教,在兩(liang) 所“一師一校”的村小工作7年後,調入南臘完小任教至今。
那時候,除了上課,楊紅軍(jun) 還把很多精力放在勸說想要輟學的孩子返校上。曾經,楊紅軍(jun) 的班裏有個(ge) 成績很不錯的女孩要輟學。女孩的家離南臘村很遠,為(wei) 了讓她重返校園,楊紅軍(jun) 決(jue) 定家訪。在崎嶇的山路上,楊紅軍(jun) 從(cong) 早晨走到中午,終於(yu) 找到了女孩的家。“不管怎樣先讓孩子回來上學吧。”楊紅軍(jun) 苦口婆心地勸說女孩父母,“實在不行,我回去跟學校商量,用南瓜、洋芋抵學雜費。”最終,在楊紅軍(jun) 的努力下,女孩重新回到了課堂上。
這樣的家訪,楊紅軍(jun) 經曆過很多次。家訪路上,他常常會(hui) 想起自己的小學老師——何老師。看到班裏少了學生,何老師就忍不住流淚,然後一家一家去勸。楊紅軍(jun) 始終記著何老師說過的話:“如果不讀書(shu) ,孩子們(men) 很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大山!”
1991年,楊紅軍(jun) 被評為(wei) “全國優(you) 秀教師”,這對一名鄉(xiang) 村教師來說,也是一次改變命運、走出大山的機會(hui) 。“當時有縣裏的學校想調我過去,我沒有去。”楊紅軍(jun) 從(cong) 沒後悔,“我留下來,就是想讓更多孩子走出去。”
這一留,就是32年。30多年來,楊紅軍(jun) 教了20多屆、上千名學生,在滄源縣的各行各業(ye) 都有他的學生。
“跟孩子們(men) 學習(xi) 相關(guan) 的事,都是大事”
調入南臘完小工作以來,楊紅軍(jun) 教的科目可謂“五花八門”——數學、美術、勞動……“以前學校隻有十幾名老師,大家都是身兼多科。”在此期間,楊紅軍(jun) 還擔任過6年校領導職務。2003年,他卸下校長職責,重新回到自己最熟悉的教學崗位。
在教學上,楊紅軍(jun) 既傳(chuan) 統又“時髦”。翻開楊紅軍(jun) 的教學課本,每頁都是滿滿的批注,上麵寫(xie) 著章節必背知識點、重難點提醒、拓展知識補充等。他還自己製作教具,有時還結合農(nong) 村常見的農(nong) 具,教學生記住一些知識點。
如今,南臘完小的每個(ge) 班級都接通了教育專(zhuan) 網,配備有電腦和電子白板。楊紅軍(jun) 是學校資曆最深的老師之一,但在信息技術方麵卻是個(ge) 初學者。
為(wei) 了盡快掌握新技術、新的教學方式,楊紅軍(jun) 主動向90後教師李玲英學習(xi) 。“放學後,楊老師總會(hui) 找我們(men) 幾個(ge) 年輕老師,請我們(men) 教他使用互聯網、做PPT課件等。”李玲英說,楊紅軍(jun) 特別認真,把每個(ge) 步驟都記在筆記本上,然後反複練習(xi) ,並且請年輕老師給他做的PPT課件挑毛病。
“要想把學生教好,老師首先要跟上時代。而且,跟孩子們(men) 學習(xi) 相關(guan) 的事,都是大事。”楊紅軍(jun) 嚴(yan) 肅地說。
“離孩子們(men) 近一些,隨時有照應”
楊紅軍(jun) 的老房子就在南臘村,但他很少回去住。他和妻子、女兒(er) 就住在學校的一間宿舍裏,不到20平方米,一住就是30多年。旁人不解,楊紅軍(jun) 隻是笑笑:“住在這裏,離孩子們(men) 近一些,隨時有照應。”
楊紅軍(jun) 對學生的愛,滲透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為(wei) 父母常年不在身邊,村小的很多學生都在學校寄宿。楊紅軍(jun) 的宿舍離學生宿舍很近。午休時間,楊紅軍(jun) 會(hui) 去學生宿舍轉一轉,看到孩子們(men) 都在午休他才放心。轉一圈回來,留給自己的午休時間就很少了。
到了周末,楊紅軍(jun) 就從(cong) 老師變成了“家長”。他帶著男孩子們(men) 洗澡,給他們(men) 買(mai) 各種生活用品。孩子們(men) 頭發長了,他索性在宿舍門口擺張椅子,當起兼職“理發師”。
“這麽(me) 多年來,他一直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南臘完小職工陳向前是楊紅軍(jun) 的第一批學生。他至今仍記得,自己上學時身體(ti) 不好,家又離學校很遠,從(cong) 家裏帶來的中藥,都是楊紅軍(jun) 煎給他喝。
楊紅軍(jun) 愛學生,也深愛著這片校園。學校的飲用水是從(cong) 山上的水源地引下來的。到了雨季,經常因為(wei) 山洪而斷水。楊紅軍(jun) 就和同事們(men) 一起,踏著泥濘的山路,前往5公裏外的山上水源地維修。
山上螞蟥多,維修回來後楊紅軍(jun) 就被咬得全身到處都是傷(shang) 。他顧不上處理傷(shang) 口,也要先去看看供水是否恢複了。
由於(yu) 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工作中了,多年來,楊紅軍(jun) 對家庭的關(guan) 心有些少,這也成了他心裏一直放不下的遺憾。
“他工作忙,家裏的事大大小小基本上都是我來做。”楊紅軍(jun) 的妻子周銀芳說。女兒(er) 考上了大學,楊紅軍(jun) 高高興(xing) 興(xing) 地把女兒(er) 送到了學校。到了宿舍,他爬上高低床為(wei) 女兒(er) 鋪被褥。“爸,印象中這還是你第一次給我鋪床。”女兒(er) 不經意的一句話,讓楊紅軍(jun) 眼睛一酸。看著父親(qin) 蒼老的身影,女兒(er) 也不禁紅了眼眶,但越來越理解父親(qin) 的堅守。
(陶宇彬參與(yu) 采寫(xie) )
■記者手記
甘為(wei) 人梯,托起孩子們(men) 的夢想
39年,一萬(wan) 四千多個(ge) 日夜,是什麽(me) 讓楊紅軍(jun) 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大山裏?答案是“熱愛”。
因為(wei) 熱愛家鄉(xiang) ,“山裏娃”楊紅軍(jun) 考出了大山,又回到了大山。即便由於(yu) 獲得“全國優(you) 秀教師”榮譽稱號,有機會(hui) 再次走出大山,他依然選擇留下。近40年的山村教師經曆,楊紅軍(jun) 忠實履行了“我留下來,就是想讓更多孩子走出去”的諾言。
正是因為(wei) 這份熱愛,用心教書(shu) 育人的理念在茫茫大山間不斷傳(chuan) 承。正是因為(wei) 甘為(wei) 人梯的堅守,才托起了孩子們(men) 的人生夢想。也正是因為(wei) 千千萬(wan) 萬(wan) 像楊紅軍(jun) 一樣的山村教師的熱愛和堅守,才搭建起了為(wei) 大山裏的孩子們(men) 傳(chuan) 道授業(ye) 的三尺講台,為(wei) 孩子們(men) 打開了一片更廣闊的世界。
本報記者 葉傳(chuan) 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