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聚焦“經典闡釋”與“史料建設”

發布時間:2023-04-18 14:5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前,汕頭大學文學院與(yu) 《華文文學》編輯部主辦的“經典闡釋與(yu) 史料建設——中國現代文學暨第六屆華文文學研究高端論壇”在汕頭大學舉(ju) 行,60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120餘(yu) 位學者參會(hui) 。

  開幕式上,德國波恩大學終身教授、汕頭大學特聘講座教授顧彬認為(wei) ,“經典”與(yu) “闡釋”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yu) 華文文學研究的關(guan) 鍵詞,他以林語堂、張愛玲用英語寫(xie) 作的作品為(wei) 例,指出華文文學與(yu) 世界文學具有交叉性,交叉地帶正是未來研究的生長點。

  國際魯迅研究會(hui) 會(hui) 長、陝西師範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樸宰雨介紹了域外魯迅研究動態,鼓勵學者關(guan) 注海外魯迅研究。他認為(wei) ,應該重視《華文文學》等刊物的作用,進一步搭建好多元開放的交流平台,承擔起溝通海內(nei) 外學界的橋梁作用。

  經典的誕生伴隨著闡釋的過程。正是在闡釋之中,文學經典的價(jia) 值得以不斷彰顯,煥發出時代光彩。本次論壇的主題之一就是“經典闡釋”。

  “何為(wei) 經典”是不朽的話題。在研討會(hui) 上,多位學者從(cong) 不同角度闡釋了經典的發生過程:如從(cong) 中國式現代化的視角闡發“文藝現代性”問題,對20世紀“對話理論”進行辨析,從(cong) 新時期文學期刊發刊詞觀察文學話語的轉變等。

  此外,還有學者從(cong) 聞一多《現代詩鈔》考察聞一多當年選擇的現代詩歌經典哪些被後人認可,哪些又被忽視,以此探究聞一多的詩歌意識;以文壇上風光一時的作家阿湛為(wei) 對象,探尋如何發現可能被“湮沒”了的經典;以張愛玲為(wei) 例,指明經典的產(chan) 生是優(you) 秀的文學作品和學者獨到眼光雙重作用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洪華指出,經典建構是華文文學研究與(yu) 評論的一大主題,華文文學領域需要有自己的經典作家和作品,在這方麵需要廣大學者建立美學判斷與(yu) 曆史判斷相統一、思想性與(yu) 藝術性相結合的標準體(ti) 係。

  史料是研究的基礎。史料不僅(jin) 是研究作家作品的第一手資料,新史料的發現甚至可能改變文學史敘述。數據時代的史料搜求需要與(yu) 時俱進,這一觀點是不少與(yu) 會(hui) 學者的共識。他們(men) 有的結合史料的新發現重新探討香港文學起點問題,認為(wei) 當前史料數據庫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在不斷凸顯;有的關(guan) 注抗戰大後方文學的數據庫建設;有的提倡文獻整理的“阿英”方法;還有的關(guan) 注數字地圖對東(dong) 南亞(ya) 華文文學研究的助力。此外,史料電子化、華文文學史料數據庫建設、數字化影視化史料搜集、老作家搶救式訪談、工作筆跡的史料價(jia) 值等話題也令人耳目一新。

  本次論壇的亮點之一是注重開拓華文文學研究的新視角。在討論中,有學者提倡進行更多華文文學領域的通俗小說研究;有學者指出世界華文文學教育的教材編寫(xie) 與(yu) 華文文學經典化有密切關(guan) 係;還有的學者認為(wei) 應重新闡釋“南來文人”的定義(yi) ,指出當前對當時香港這一文人群體(ti) 的研究存在欠缺。多位與(yu) 會(hui) 學者注意到打通中國現代文學與(yu) 華文文學“隔膜”的必要性,提倡以宏觀視角理解中國文學和華文文學水乳交融的親(qin) 密關(guan) 係。

  論壇另設兩(liang) 場六組分論壇,圍繞現代文學和華文文學兩(liang) 條線索,對魯迅、沈從(cong) 文、巴金、郭沫若等現代文學名家名篇進行了闡釋,對現代文學史料研究案例進行了剖析,對華文文學學科發展進行了展望。張鵬禹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