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無挑戰 不青春 “挑戰杯”激蕩青年創新力量

發布時間:2023-05-04 11:09:00來源: 科技日報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寫(xie) :本報記者 張蓋倫(lun)

  策 劃:劉 莉

  大學的學習(xi) ,不能僅(jin) 僅(jin) 從(cong) 知識到知識,從(cong) 課本到課本。讓同學們(men) 真實感受世界,是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備賽“挑戰杯”,他們(men) 對實際問題有了深入了解,把知識內(nei) 化成了能力。幾年過後,技術在迭代,同學們(men) 對事物的認知也在深化—這就是成長。

  “磁力,宇宙的四大基本力之一。我們(men) 微納動力,致力於(yu) 通過磁場驅動磁性物質,自由控製金屬的超能力將不再是科幻場景。我們(men) 的磁控膠囊機器人,能實現精準移動,確保達到腸胃任意位置,以任意角度拍攝。對比全球同類產(chan) 品,我們(men) 都具有優(you) 勢。”

  這是趙嘉偉(wei) 團隊為(wei) 創業(ye) 項目撰寫(xie) 的文案開頭。要先聲奪人,也要通俗易懂。

  PPT,他們(men) 改了一版又一版。表述,他們(men) 打磨了一遍又一遍。

  在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中,趙嘉偉(wei) 帶領的參賽項目《Medcreate磁懸浮膠囊機器人:胃腸道檢測領域的革命者》獲得金獎。

  這是一項重要榮譽,獲獎證書(shu) 被放在了公司的展示櫃裏。

  趙嘉偉(wei) 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已經選擇了碩博連讀。他的另一個(ge) 身份,是北京微納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以公司為(wei) 平台,趙嘉偉(wei) 開啟了自己新的研究方向——光電鑷。

  他享受著在前沿領域披荊斬棘的感覺,縱使會(hui) 覺得“痛苦”,但這正是創新者的必經之路。

  畢竟,無挑戰,不青春。

  不止於(yu) 課堂 實現新突破

  在“挑戰杯”中拿到金獎,殊為(wei) 不易。

  今年,來自全國32個(ge) 省份和港澳地區的3011所學校的142.4萬(wan) 名學生累計提交了33萬(wan) 餘(yu) 個(ge) 創新創業(ye) 項目。

  經過校級初賽、省級複賽、全國決(jue) 賽初評、全國決(jue) 賽終評等環節,共評選產(chan) 生金獎項目154個(ge) 、銀獎項目309個(ge) 、銅獎項目1079個(ge) 。

  金獎項目,千裏挑一。

  “挑戰杯”現已成為(wei) 全國大學生共同參與(yu) 的科創盛會(hui) ,是青年創新創業(ye) 領域的金字招牌,競賽的專(zhuan) 業(ye) 性、權威性得到各高校的普遍認可。

  不過,拿獎對這群師生來說,像一個(ge) “副產(chan) 品”,一種對鑽研的褒獎。

  2018年,本科一年級的趙嘉偉(wei) 加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教授馮(feng) 林的課題組。他喜歡馮(feng) 林的研究方向——微納機器人,前沿、有意思,而且“能解決(jue) 痛點問題”。

  4年過去了,趙嘉偉(wei) 在課題組待了下來,成了主力。

  在實驗室,對性能、參數,趙嘉偉(wei) 可以侃侃而談;但在創新創業(ye) 的賽場上,評委關(guan) 心的是技術和用戶間的關(guan) 係。他們(men) 詢問用戶的體(ti) 驗和感受,詢問市場拓展的實際困難。

  “一開始,評委問的問題真的沒想過,氣氛就非常尷尬。”趙嘉偉(wei) 說。

  “挑戰杯”不是團隊參加的第一個(ge) 創業(ye) 類比賽。一般來說,要在這樣的國家級比賽中摘金奪銀,項目成員往往都經過了多個(ge) 省市級比賽的曆練。

  比賽在磨煉團隊,馮(feng) 林領銜的微納米機器人與(yu) 微納操作科研項目也日漸成熟。去年3月,微納動力公司正式注冊(ce) 成立。

  這是一個(ge) 硬科技能得到青睞的時代。投資人手裏拿著錢,尋找令他們(men) 心動的創新。高校學生創新創業(ye) 比賽的賽場,也是他們(men) 的“獵場”。嗅覺靈敏的投資人,會(hui) 找到這些有潛力的項目,推上一把。

  對趙嘉偉(wei) 來說,創業(ye) 的一項重要價(jia) 值,在於(yu) 促進自己的科研和學習(xi) 。馮(feng) 林評價(jia) ,他是少數能獨立承擔起科研任務的本科生。

  在膠囊胃鏡機器人項目中,趙嘉偉(wei) 負責做機器人本體(ti) 。

  這種膠囊要能通過吞咽進入人體(ti) 胃腸道,它的體(ti) 積必須足夠小,但又要能實現高清晰度拍攝和高速圖像傳(chuan) 輸。因此,要在一塊迷你電路板上,集成許多電路元件。

  “我經常對著一個(ge) 特別小的電路板,上麵放一塊顯微鏡,盯著顯微鏡去做焊接。吭哧吭哧一個(ge) 下午,可能一塊板子都焊不好。”趙嘉偉(wei) 回憶,“有時候焊一兩(liang) 天,弄完了一測,這板子還不能用,焊錯了。”

  課堂上主要教原理,就算有動手實踐環節,也不會(hui) 給學生這麽(me) 小的電路板,“一塊電阻都可能比我們(men) 這整個(ge) 板子大”。在實驗室,趙嘉偉(wei) 熟練掌握了電路設計,也明白做科研要用數據說話。

  現在,趙嘉偉(wei) 又參與(yu) 到馮(feng) 林的光電鑷項目中,這種技術可以快速從(cong) 成千上萬(wan) 個(ge) 細胞中捕獲到最想要的那一個(ge) 。他主要負責光電鑷微操作係統及其配套芯片的加工製造。“它需要理論基礎,我從(cong) 頭學,啃文獻,翻閱大量資料。芯片製作又是一種工藝,這裏麵的‘know how’是成千上萬(wan) 次實際動手操作的經驗總結,不親(qin) 自做很難了解細節上的差異,很多東(dong) 西要反複調試。這個(ge) 過程比較痛苦。”

  但是,把實驗室成果變成商業(ye) 產(chan) 品,挑戰一個(ge) 個(ge) 難以實現的研發目標,這種節奏也讓年輕人熱血沸騰。“我特別想做這種核心技術的突破。”趙嘉偉(wei) 說。

  走出象牙塔 找到真問題

  “我們(men) 去西北農(nong) 村做調研,發現即使燒著煤,屋子裏也非常冷。有些老人心疼錢,隻要孩子不在家,他們(men) 寧可挨凍,裹著大棉襖,也不燒煤。”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yu) 電子學院2019級本科生王一飛說。

  這是大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的真問題。王一飛帶著解決(jue) 方案參加了“挑戰杯”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賽道,拿下金獎。

  同學們(men) 去過山西呂梁、甘肅平涼、寧夏吳忠,真切感受過農(nong) 村取暖的痛點——燃煤價(jia) 格高,環境汙染大。在山西省方山縣胡堡村,年采暖費用能占到農(nong) 民年收入的30%。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但日照充足,高效的光熱轉換是采暖最優(you) 選擇。

  若能提高太陽能供熱效率,就能大幅降低供暖成本,讓溫暖進入更多家庭。

  王一飛大二時就加入了科創項目“基於(yu) 物聯網的太陽能采暖管理平台建設”,致力於(yu) 研發新型太陽能智能雲(yun) 控係統。

  團隊創新性提出的新型智能蓄熱技術,具有夜間排空、白天智能上水等技術優(you) 勢,大幅度降低了供暖成本。物聯網技術的引入,也解決(jue) 了傳(chuan) 統太陽能熱水采暖設備存在的供暖時間短、溫控性能弱、用戶體(ti) 驗差的缺陷。

  從(cong) 2019年到2023年,每一個(ge) 假期,團隊都在現場,調研、研發和安裝調試太陽能設備,為(wei) 父老鄉(xiang) 親(qin) 提供技術服務。

  雖然他們(men) 的初衷是要解決(jue) 農(nong) 村采暖問題,但隨著項目的深入,他們(men) 接到了來自各行各業(ye) 的谘詢——有養(yang) 蠍子的,養(yang) 黃鱔的,有做空調清洗的……他們(men) 都需要低價(jia) 熱源。

  參賽,讓埋頭技術的學生,觸摸到他們(men) 不熟悉的鄉(xiang) 村地區的脈搏。

  為(wei) 了準備比賽和創業(ye) ,王一飛和夥(huo) 伴也要學習(xi) 股權和金融知識,知道錢是怎麽(me) 掙的,怎麽(me) 花的。大家跨學院組隊,讓不同學科的智慧在一起碰撞。他們(men) 從(cong) 學生的視角轉變為(wei) 創業(ye) 者的視角,關(guan) 心成果研發出來後怎麽(me) 落地,關(guan) 心經濟性。“真正解決(jue) 一個(ge) 工程問題,比我自己趴在那悶頭學好一些。”王一飛說。

  在廣闊的社會(hui) 實踐中,青年要發現問題並解決(jue) 問題。

  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金獎團隊項目負責人秦康翔來自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水產(chan) 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他的創業(ye) 內(nei) 容是在內(nei) 陸鹽堿地上養(yang) 海蟹。

  聽起來有些矛盾,但這是秦康翔從(cong) 本科起就在幹的事。他自己都說,海蟹陸養(yang) ,就像企鵝跑赤道。

  他加入了海蟹低鹽研究課題組,跟著師兄師姐開始與(yu) 海蟹同吃同住的日子——他們(men) 要馴化出適合鹽堿地的海蟹品種。

  經過270天夜以繼日的試驗和4種青蟹品種的初試,他們(men) 在近千批次海蟹樣本中,篩選出最適親(qin) 本,研究出了高效蟹苗淡化技術,將海蟹的適宜生長鹽度下限由12‰降低到2‰。然後,他們(men) 將海蟹的成活率,從(cong) 最開始的不足5%,提升到了實驗室條件下的95%。

  秦康翔將研究出的海蟹帶回家鄉(xiang) 河南完成養(yang) 殖推廣。為(wei) 解決(jue)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疑慮,團隊一次次在寧波與(yu) 河南之間往返,將實驗室培育的淡化蟹苗免費送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將從(cong) 實驗室和寧波各養(yang) 殖場學來的養(yang) 殖技術,手把手教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看到養(yang) 殖出的鹽堿地海蟹又大又好,越來越多的人邁出了養(yang) 殖的第一步。

  秦康翔統計,團隊累計幫扶了270餘(yu) 戶鹽堿地貧困戶,惠及6縣29村,幫助養(yang) 殖戶每畝(mu) 綜合增收超1.5萬(wan) 元,累計增收7000萬(wan) 元。鄉(xiang) 親(qin) 們(men) 實打實的收益,就是最好的鼓勵。

  “作為(wei) 一個(ge) 農(nong) 家娃,沒有什麽(me) 比能用自己所學造福生我養(yang) 我的土地更自豪的事情了!”秦康翔願意成為(wei) 一個(ge) 樣板,激勵那些跟他一樣想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大學生,“去吧,去作出新時代大學生的青春貢獻”!

  為(wei) 育人而賽 為(wei) 成長而創

  比出一個(ge) 結果,並非“挑戰杯”舉(ju) 辦的目的。近年來,對標團中央深化改革要求,“挑戰杯”競賽持續深化辦賽理念、賽程設置等改革,實現了由“競賽導向”向“育人導向”、由“結果導向”向“過程導向”的轉變。

  比如本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減少項目商業(ye) 價(jia) 值的評分比重,更加注重考查學生了解社會(hui) 現狀、關(guan) 注社會(hui) 民生、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的意識、能力和水平,在評分要點中,社會(hui) 價(jia) 值、實踐過程等兩(liang) 方麵評分占比達40%。

  讓學生去參賽,馮(feng) 林的初衷很簡單——鍛煉他們(men) 。“想培養(yang) 本科生,讓他們(men) 對科研感興(xing) 趣。”至於(yu) 拿獎,並不在馮(feng) 林的預設之內(nei) 。

  這位年輕導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wei) 刻板印象中理工科生的形象——不善言辭,隻在實驗室自己鼓搗。

  他需要他們(men) 走出去。

  馮(feng) 林在日本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那時,日本導師要求他們(men) 每年都要參加機器人領域的國際頂級大會(hui) ,平均一兩(liang) 個(ge) 月就要出國作報告。自己帶了學生後,馮(feng) 林也要求他們(men) 每兩(liang) 周必須用PPT匯報一次。“要讓他們(men) 不停地講,不停地講,練到報告時不怯場,表達時邏輯清晰。”

  在馮(feng) 林看來,學科發展到現在這個(ge) 階段,突破點往往出現在交叉地帶。要在交叉領域做出亮點,就必須去見世麵,去協作和溝通,傾(qing) 聽各方需求。“我經常跟學生說,你不能閉門造車。不能自己覺得自己技術多好,切忌自娛自樂(le) 。”

  參加創業(ye) 大賽,就是一個(ge) 讓學生得到“敲打”的過程。一群理工科生,在和評委一輪輪的“交手”中,逐漸從(cong) 技術思維轉向產(chan) 品思維。

  馮(feng) 林看到,學生越來越“穩”,見過大場麵,也撐得起大任務,能抗壓,能扛事。即使他們(men) 以後不走創業(ye) 之路,單就做科研來說,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質。

  同樣的,公司能不能賺錢,也不是王一飛所在項目指導老師首要考慮的問題。

  “作為(wei) 老師,我們(men) 更希望他們(men) 能給國家、給社會(hui) 解決(jue) 一些重大問題,這也是他們(men) 這一代青年人的使命。”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yu) 電子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崔嵬感歎。

  當了這麽(me) 多年老師,崔嵬很清楚,大學的學習(xi) ,不能僅(jin) 僅(jin) 從(cong) 知識到知識,從(cong) 課本到課本。能進入北理工的學生,在知識層麵都不會(hui) 差,但他們(men) 要補的,是“實踐”課。像“挑戰杯”這樣的競賽,給了學生一個(ge) 重新思考的機會(hui) 。“想法不成熟也沒關(guan) 係,至少他們(men) 能停下來想一想。”

  “挑戰杯”是個(ge) 大舞台,從(cong) 團中央到中國科協、教育部等其他主辦單位,從(cong) 學校到學院,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支持。理工類大學,本身對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有硬性要求。崔嵬認為(wei) ,讓同學們(men) 真實感受世界,是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一環。“長期在象牙塔內(nei) ,容易對社會(hui) 一無所知。通過備賽‘挑戰杯’,他們(men) 對實際問題有了深入了解,把知識內(nei) 化成了能力。”崔嵬看到,幾年過後,技術在迭代,同學們(men) 對事物的認知也在深化——這就是成長。(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