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充電”:大學生在“衝浪”和“社交”中自學
超九成受訪大學生利用網絡平台輔助學習(xi) ,六成線上分享學習(xi) 攻略或心得
網上“充電”:大學生在“衝(chong) 浪”和“社交”中自學
在網上學習(xi) 的過程,對魯東(dong) 大學的胡月而言,就像享用一頓大餐:先來點兒(er) 學習(xi) 博主的短視頻,作為(wei) 開胃的“前菜”;再上“硬菜”——視頻網站上的課程或紀錄片;有必要時,還可以拿起“烹飪工具”——課堂速記軟件或思維導圖App,自製幾道“助消化的小菜”。
從(cong) 靠短視頻App打發時間,到在社交平台搜索考研攻略,再到自己搜集院校信息、整理攻略、上傳(chuan) 到自己的社交媒體(ti) 賬號,河南牧業(ye) 經濟學院的李顯完成了發掘社交平台多重功能的“三部曲”。如今的他已是一位考研學習(xi) 博主,每天和前來他主頁瀏覽、交流的網友一起學習(xi) ,成了和上課一樣尋常的事。
通過網絡乃至社交平台進行自學,已是一些大學生對日常學習(xi) 進行補充的常見方式。近期,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麵向全國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167所高校學生填寫(xie) 的有效問卷3486份。調查結果顯示,97.4%受訪者曾利用網絡平台輔助學習(xi) 知識或技能,其中50.8%受訪者基本每天都用社交網絡學習(xi) ,28.6%受訪者每周使用三四次,11.7%每個(ge) 月使用5-10次,8.9%每個(ge) 月使用不超過5次。
在網絡學習(xi) 中提升自學能力、養(yang) 成終身學習(xi) 習(xi) 慣
蘇誌傑就讀於(yu) 暨南大學,在一堂高數課後,老師向同學們(men) 介紹起他的教學新嚐試:“我這門課也同步開設慕課,歡迎大家去學習(xi) 打卡,作為(wei) 課堂的補充。”蘇誌傑打開慕課App,發現原來他在全國還有近5萬(wan) 名“雲(yun) 同學”,在電子屏的另一端參與(yu) 課堂。
最初向網絡尋求幫助,蘇誌傑是為(wei) 了適應大學裏和高中截然不同的學習(xi) 模式。“由於(yu) 課時安排有限,很多課程中,老師不會(hui) 事無巨細地講到每個(ge) 要點,也不會(hui) 通過反複練習(xi) 幫助鞏固。”全新的學習(xi) 節奏中,蘇誌傑有時會(hui) 感到沒學透。在網上搜索不懂的知識點時,他發現網上有很多大學老師開的課程,打開了這個(ge) 新世界的大門,他的網絡學習(xi) 之路一發而不可收。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9.0%受訪者已經將通過網絡學習(xi) 當作自己日常學習(xi) 中的重要部分,最常見的是觀看專(zhuan) 家在社交網絡平台發布的課程(70.6%),此外還有觀看學習(xi) 博主分享的學習(xi) 經驗(63.9%),檢索繪畫、攝影等特長型技能(38.4%),檢索非本專(zhuan) 業(ye) 的知識(37.3%),檢索做飯、人際交往等生活實用技能(37.1%),跟隨學習(xi) 博主一起線上自習(xi) (33.7%),等等。受訪者觀看最多的網絡學習(xi) 內(nei) 容是視頻類(84.4%),其次是圖文類(63.0%),此外還有純文字類(34.3%)、互動遊戲類(17.6%)等。
34.1%受訪者認為(wei) 通過網絡學習(xi) 效果很好,學習(xi) 了很多知識或技能;57.0%受訪者認為(wei) 學習(xi) 效果還可以,優(you) 勢大於(yu) 劣勢;7.9%受訪者認為(wei) 網絡學習(xi) 雖然也有用,但效果一般,劣勢大於(yu) 優(you) 勢;還有1.0%的受訪者認為(wei) 用處不大。
在受訪者看來,通過網絡自學最重要的優(you) 勢在於(yu) 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72.2%),此外還有學習(xi) 的時間不受限製(65.2%)、網上檢索學習(xi) 資源的過程簡便(50.2%)。網絡平台裏匯聚了不同學校課程的精華部分,課時較短,滿足了蘇誌傑碎片化學習(xi) 的需求。臨(lin) 近期末周的圖書(shu) 館裏,蘇誌傑環顧四周,發現身邊很多同學都戴著耳機、觀看在線課程,筆下飛速地記著要點。“在網絡平台學習(xi) 很便捷,隨時隨地打開設備就能自學。”
網絡空間信息豐(feng) 富、資源多(66.6%),網上學習(xi) 的形式有趣(56.9%)等,也是受訪者喜歡網絡學習(xi) 的原因。就讀於(yu) 河南一所高校的楊紫琳最近被中國政法大學政治係教授李筠在視頻平台開設的賬號吸引了。李筠陸續發布了很多領讀的視頻,“李老師會(hui) 串聯著舉(ju) 例子,介紹書(shu) 中講到的生活背景、一些書(shu) 本之外的曆史事件。他還會(hui) 聯係現實,講解一些舉(ju) 措對後世、甚至對我們(men) 現在生活的影響。”同樣學習(xi) 政治學的楊紫琳被這個(ge) 好玩兒(er) 、能聽故事、能互動的線上讀書(shu) 課抓住了眼球,有趣的曆史故事和對生僻哲學名詞的形象解讀她都很願意聽,“不管你是不是政治學專(zhuan) 業(ye) 學生,聽了都會(hui) 有長進。”
中青校媒調查結果顯示,85.6%受訪者認同通過網絡學習(xi) 可以養(yang) 成自學的習(xi) 慣和能力,培養(yang) 自己終身學習(xi) 的習(xi) 慣。正在攻讀計算機專(zhuan) 業(ye) 博士學位的盧嘉昊也對此表示認同,認為(wei) 利用社交網絡平台進行自學能夠更加激發他學習(xi) 的自主性。書(shu) 籍隻是單向的輸出,但社交網絡平台的“評論”“彈幕”等功能增強了互動性。“每當我看到他人的反饋,會(hui) 產(chan) 生一種我是在和很多人一起學習(xi) 知識的感覺,能讓我更好地堅持下去。如果是一個(ge) 人在啃‘天書(shu) ’,我會(hui) 感到孤立無援,可能很容易就放棄了。”
在社交平台找到學習(xi) 夥(huo) 伴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60.0%受訪者曾通過網絡平台發布自己的學習(xi) 攻略或心得。受訪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所學或課外學習(xi) 成果分享給更多人(36.6%),自我表達、展示學習(xi) 成果(18.1%),和他人線上交流學習(xi) 、促進自己進步(17.2%)等。
英語六級考了669分的高分後,張靜怡萌生了把經驗分享給更多人的想法。她開通了社交媒體(ti) 賬號,分享的第一篇筆記就是六級備考經驗。貼滿整牆的單詞記憶卡、練習(xi) 用什麽(me) App等“幹貨”和技巧,讓這篇筆記收獲了過萬(wan) 點讚和收藏。後來,她順利保研至清華大學,也更新了多篇夏令營心得,“這也是緊張的考試過程中的一個(ge) 情緒‘出口’”。
調查顯示,83.8%受訪者喜歡和網友交流討論的學習(xi) 氛圍。能在和網友的交流中幫助別人、互相學習(xi) ,也是張靜怡最在意的。她會(hui) 回複每一條留言,看到有粉絲(si) 評論“想知道你怎麽(me) 考專(zhuan) 業(ye) 第一的”,她就細致地梳理了自己的學習(xi) 規劃和研究生申請過程。還有一位粉絲(si) 最初在小紅書(shu) 上和她互動很多,兩(liang) 人互加了微信,成了很好的朋友,經常互相探討學習(xi) 經驗。
李顯也把自己的學習(xi) 生活記錄下來,剪輯成短視頻發到社交平台,有時候也會(hui) 開著直播自習(xi) ,來促進自己學習(xi) 。“以前我在桌前坐半個(ge) 小時就坐不住了,總想‘擺爛’,但想到有很多雙眼睛隔著屏幕‘監督’我,自然就會(hui) 更專(zhuan) 注了,現在我能連續坐著學習(xi) 六七個(ge) 小時。”
除了分享學習(xi) 經驗、隔空“雲(yun) 伴讀”,李顯還會(hui) 在早上五六點在研友群裏叫研友起床,建立多人線上自習(xi) 室。他發布的視頻裏,也經常展現早睡早起、勤鍛煉的優(you) 良作息。“總能收到很多想跟我一起學習(xi) 打卡的留言,能夠激勵大家一起上進真的很開心。”
雖然沒有係統地發布過自己的學習(xi) 心得,但蘇誌傑也非常喜歡在視頻課程的評論區和“雲(yun) 老師”“雲(yun) 同學”展開討論。“在討論帖裏能看到其他人對於(yu) 抽象計算公式、化學結構的不同分析思路,可以對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進行補充。”蘇誌傑認為(wei) ,大學學習(xi) 是一個(ge) 尋找開放性答案的過程。有一次,蘇誌傑也在評論區留下了自己的思考,講課的老師還對蘇誌傑的回答進行了點評。
考研時,就讀於(yu) 河南一所高校的楊紫琳也曾參與(yu) 到網上學習(xi) 討論中。看完一位學習(xi) 博主總結的考研資料,她又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了一遍,發到相關(guan) 話題下。“因為(wei) 我按照自己整理的邏輯,記知識點會(hui) 更快,所以分享給大家。”一些網友在她的帖文下討論,有人認為(wei) 原博主的思路更好,也有人覺得楊紫琳整理的更好記,就知識點記憶的方式探討了一番。
大學生網絡學習(xi) ,能高效利用也能理性看待
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幾乎“用之不竭”,讓楊紫琳覺得既方便又困擾。“輸入一個(ge) 關(guan) 鍵詞,能搜索出來的信息太多了。有時候打開平板電腦,從(cong) 8點坐到12點,才選好我要看哪一個(ge) 。感覺這一上午自己好努力,但其實什麽(me) 也沒幹。”信息篩選的時間成本不可避免,楊紫琳也想了一些辦法來規避,“可以去看權威的信息來源,比如我比較願意看‘加V’大學教授的發布。
在中青校媒的調查中,受訪大學生也指出了通過網絡進行學習(xi) 的一些劣勢,64.9%受訪者認為(wei) 注意力容易被分散,54.5%受訪者認為(wei) 一些學習(xi) 內(nei) 容質量不高,50.6%受訪者認為(wei) 找到合適的學習(xi) 內(nei) 容需要花費很多時間,37.9%受訪者認為(wei) 學習(xi) 效率不高,23.1%受訪者認為(wei) 有些平台提供太多便利、甚至被用作在學習(xi) 中投機取巧。
胡月發現,社交網絡平台就像她“肚子裏的蛔蟲”,隨著她播放學習(xi) 視頻的增多,算法為(wei) 她推薦到主頁的視頻越來越合胃口。“但我們(men) 需要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避免被大數據推送帶偏,不能對網絡信息一股腦全盤接收。”
調查結果顯示,89.0%受訪者認同社交網絡中的內(nei) 容有優(you) 有劣,需要仔細篩選;89.5%受訪者認同網絡學習(xi) 是一種有益補充,而傳(chuan) 統學習(xi) 形式同樣重要。
對於(yu) 這一點,楊紫琳深以為(wei) 然。在讀本科時的一門課上,楊紫琳的老師曾布置一項用計算機算法給照片去霧的作業(ye) 。楊紫琳曾在一則視頻上看過關(guan) 於(yu) 深度學習(xi) 的科普,課堂外的涉獵和課堂上的知識點擦出火花,她決(jue) 定用這種方法試試看。“有些這個(ge) 專(zhuan) 業(ye) 的博士、碩士在視頻平台上傳(chuan) 相關(guan) 的科普視頻,讓我可以初步了解深度學習(xi) 到底是什麽(me) ,可以去看哪些文獻,用哪些方法解決(jue) 問題。”但真正開始學,她才發現深度學習(xi) 比想象中難得多。在網上的視頻引領下入了門,又有老師提供的大量幫助,她才磕磕絆絆寫(xie) 完了給圖片去霧的代碼,“不過還很粗糙,能應用的圖片很少。”
這次經曆也讓楊紫琳意識到,社交網絡學習(xi) 很生動、有趣,對於(yu) 剛入門的階段非常友好,讓人不會(hui) 被陌生的名詞、龐大的知識體(ti) 係嚇退,“但想要深入研究,還是得去看那些看似枯燥的書(shu) 籍、論文。”
在理性認識網絡學習(xi) 的基礎上,一些受訪者也給出了網絡學習(xi) 的建議,72.2%受訪者認為(wei) 可以選擇權威信源推出的學習(xi) 內(nei) 容;61.8%受訪者認為(wei) 可以對比不同來源的信息,選擇更為(wei) 優(you) 質的內(nei) 容;48.5%受訪者認為(wei) 可以多去瀏覽,多看有益;44.9%受訪者認為(wei) 可以和同學、朋友交流有哪些優(you) 質學習(xi) 資源。
盧嘉昊認為(wei) ,社交網絡平台對於(yu) 年輕人學習(xi) 的作用是利大於(yu) 弊的,“不過還需要得到一些正確的引導。比如老師在布置作業(ye) 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好社交網絡的學習(xi) 屬性,讓學生對通過檢索社交網絡獲得的內(nei) 容進行一些分析,或是做一些信息的整合,以及進行更加深度的思考。”
關(guan) 於(yu) 如何利用好社交網絡和傳(chuan) 統形式的學習(xi) ,楊紫琳有自己的心得。“當你想學一個(ge) 新東(dong) 西,但又不知道從(cong) 何學起,就可以先去社交網絡上看看。平台上博主的介紹是一種知識的拆解和淺化,會(hui) 幫你找到方向,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亂(luan) 撞,等初步了解了,再想去深入,就可以去查更專(zhuan) 業(ye) 的書(shu) 籍、文獻,同時還可以把社交媒體(ti) 上相關(guan) 的素材作為(wei) 輔助。”在不知不覺之中,這個(ge) “套路”已經深入了楊紫琳的自學體(ti) 係之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畢若旭 實習(xi) 生 陳宇龍 範子菁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