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最新一項民調發現64.2%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存在社交卡頓

發布時間:2023-05-05 11:2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最新一項民調發現64.2%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存在“社交卡頓”

  六成受訪青年認為(wei) 當下一些社交目的性過強,為(wei) 年輕人所不喜

  編者按

  人,是社會(hui) 的人。社交,是人的必需,不僅(jin) 能為(wei) 個(ge) 體(ti) 提供人際支持,還能帶來精神理解、情感慰藉。對於(yu) 處在戀愛、求職、擇偶、婚育等人生階段的青年來說,日常麵對麵的社會(hui) 交流、交往,不僅(jin) 不可或缺,更是無法替代的。最近,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一期民調發現,七成受訪青年感覺越來越多的虛擬社交會(hui) 讓自己更孤寂,甚至有四成受訪青年確認自己存在“回避社交”的情況。是什麽(me) 讓當下的年輕人一邊感覺孤寂,一邊又在回避社交?青年喜歡什麽(me) 樣的社交?出現卡頓的社交鏈條如何才能靈活自如地再轉起來?

  本期青年調查帶大家走進青年社交這個(ge) 話題,看看受訪年輕人和心理學專(zhuan) 家怎麽(me) 說。

  ——————————

  社交媒體(ti) 時代,越來越多的人習(xi) 慣每天從(cong) 早到晚在網上交流,而麵對麵交往時,反倒感覺不知所措。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1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4.2%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動上的“社交卡頓”,其中26.7%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在線下社交中有障礙,17.0%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社交時存在障礙,20.5%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線下自己都有問題。僅(jin) 有三成青年認為(wei) 自己沒有社交困難。

  “我會(hui) 回避一大群人的社交”

  湖北武漢的應屆畢業(ye) 生劉今,比較抗拒跟不熟的人社交。“有時進入新環境,需要和陌生人‘破冰’或自我介紹,我是很抗拒的。另外在與(yu) 人交往中我一般不會(hui) 主動,隻會(hui) 被動作出回應”。

  深圳的80後媽媽李慧慧喜歡跟朋友們(men) 待在一起,“我需要社交,孩子更需要多跟其他小朋友玩,因此這幾年的社交活動反而多了起來。平時跟朋友們(men) 相約遛娃、聚餐,非常開心。如果天天悶在家裏,網上聊天沒什麽(me) 意思”。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我都喜歡兩(liang) 三個(ge) 人聊天,對群體(ti) 性社交比較抗拒,不喜歡參加部門聚餐、不喜歡在群聊中講話。5人以上的社交活動一年最多1次。”河南商丘的00後張逸說,自己參加線下社交活動的頻率比較低,“在心情比較好,比如剛結束重要考試或比賽時,我才會(hui) 主動邀請朋友們(men) 一起玩”。

  調查中,40.3%的受訪青年承認自己會(hui) 回避社交,30.5%的受訪青年表示不會(hui) ,29.2%的受訪青年表示不好說,看情況。

  “我會(hui) 回避一大群人的社交,比如團建,因為(wei) 人實在太多了,很多人根本不熟悉,這樣的社交對我來說很費心力。”北京某高校研究生三年級的任雯表示,自己在社交前會(hui) 緊張,需要做很多心理準備。“我在線上交流沒什麽(me) 障礙,但線下和很多人在一起時就不知道該說什麽(me) 了”。

  調查中,64.2%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存在社交障礙,其中26.7%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在線下存在社交障礙,17.0%的受訪青年線上社交時存在障礙,20.5%的受訪青年覺得兩(liang) 方麵都存在。

  李慧慧也坦言,自己並不是所有場合都能應對,“我比較喜歡3個(ge) 人的聚會(hui) ,因為(wei) 總有人能接住話,即便不說話,3個(ge) 人在一起也不會(hui) 尷尬。如果是多人聚餐,我盡量不早去,因為(wei) 如果遇到人少又正好不熟的情況會(hui) 尷尬”。

  “出門前化妝、挑選服裝搭配十分麻煩”

  “我會(hui) 在寒暑假時多跟同學見麵,都是老同學,相處很舒服,不過一旦有陌生人參與(yu) 我就會(hui) 變得局促。”劉今時常複盤白天的社交場景,“總覺得自己有很多反應不太合適,感到尷尬”。

  張逸覺得,周圍有些人社交的目的不那麽(me) 純粹。“有的同學逢年過節給師兄師姐群發祝福、在朋友圈裏互相評論。有事需要師兄師姐幫忙時,這些平時注重社交的人,就顯得資源、人脈多一點,但我覺得沒必要,後來索性給自己安上一個(ge) 不善交際的標簽,徹底逃避這些帶有某種目的的社交”。

  對於(yu) 一些年輕人回避社交的現象,60.6%的受訪青年表示,當下一些社交逐漸變味,目的性強,為(wei) 年輕人所不喜。該選項獲選率排在第一位,比排在第二位的選項高出近13個(ge) 百分點。此外,47.8%的受訪青年將這一現象歸因於(yu) 工作生活壓力大,沒精力社交;46.5%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是在成長過程中人際交往單薄,社交經驗少;42.6%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是無效社交過多。

  張逸覺得,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也是青年逃避社交的重要原因。“在重要考試臨(lin) 近時,我不會(hui) 社交,一方麵占用時間,另一方麵這時我處於(yu) 比較焦慮的狀態,對人際關(guan) 係很敏感,如果去見人,我要想如何組織語言、怎樣舉(ju) 止得體(ti) ,或許會(hui) 強迫自己裝出能說會(hui) 道的樣子,在氣氛尷尬時還得想著如何救場。這樣社交後,我不但得不到放鬆和調劑,反而感覺更累了”。

  “我從(cong) 小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覺得自己必須在各個(ge) 方麵都做到最好,如果在人多的場合很木訥或說錯話,回家會(hui) 被家長指責。”李慧慧坦言,直到現在仍很怕春節回老家過年,“小時候在人多的場合,尤其是長輩多的場合,不知道該怎麽(me) 開口,不說話不對,把全部長輩稱呼一遍又感覺有點傻。一直都沒學會(hui) 怎樣處理這種情況,導致現在還很害怕麵對這樣的場景”。

  “現在人們(men) 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形象,比較與(yu) 競爭(zheng) 無處不在。出門前化妝、挑選服裝搭配十分麻煩。”張逸說,現在網絡社交普及,大家就更想在線上語音或視頻聊天,不願意走出房門。

  調查發現,讓青年回避社交的原因還有:過度依賴網絡社交,對傳(chuan) 統社交不適應(37.9%),缺乏與(yu) 人交往的勇氣和自信(30.2%),生活圈子越來越小(27.7%),宅、內(nei) 向,不喜歡與(yu) 人交往(24.5%),社交技能欠缺(23.3%)。

  如何克服線下社交障礙

  任雯覺得克服線下社交障礙,首先要多參加社交活動,除了真心不想參與(yu) 的場合,隻要想去,哪怕膽怯緊張,也一定要參加。“隻有多參與(yu) ,才能積累社交經驗和勇氣。另外就是不要臉皮太薄,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很多人害怕社交可能還有一個(ge) 原因就是怕丟(diu) 臉,但其實生活中沒那麽(me) 多觀眾(zhong) ,放平心態做自己就好。”

  張逸覺得,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本性,喜歡傾(qing) 聽的人就多聽別人講,在一些場合傾(qing) 聽也非常重要,不必強迫自己講一些俏皮話。喜歡講話的人也不用總反思是不是說話太多了,會(hui) 不會(hui) 惹人嫌。

  李慧慧認為(wei) ,打開社交的第一步是克服心理障礙。減掉束縛,走出去,才能跟人更熟悉,更了解,更知道在一起做什麽(me) 合適。

  對於(yu) 如何克服線下社交障礙,63.1%的受訪青年建議年輕人放平心態,減少對於(yu) 溝通失敗的擔憂,61.0%的受訪青年建議心態更開放、包容,學會(hui) 分享。此外,52.1%的受訪青年建議增強與(yu) 人交往的勇氣和信心,41.3%的受訪青年建議形成一套自己的社交方式,37.3%的受訪青年建議正確認識自己,學會(hui) 在人際交往中揚長避短,35.9%的受訪青年建議提升社交技能,24.5%的受訪青年建議保持平常心,不苛求自己。

  張逸說,還要盡量創造美好的社交體(ti) 驗,形成良性循環。比如選擇自己心情舒暢的時刻,和喜歡的人一起,去大家感興(xing) 趣的地方玩。“如果每次社交完都感覺尷尬、疲憊,久而久之就會(hui) 放棄社交了”。

  “一個(ge) 人本身的氣質會(hui) 吸引同類型的朋友,有的人相處起來累,就沒必要逼自己去接觸,因為(wei) 時間一長會(hui) 成為(wei) 負擔。”李慧慧認為(wei) ,不用跟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但處得來的朋友要多見麵,不能把自己封閉起來。

  “我有一個(ge) 朋友特別喜歡美食,隻要約飯,一定得去她認可的店,如果沒吃好,她一整天都不開心,所以我們(men) 聚餐時就由她來選擇餐館。如果她因為(wei) 不好意思而沒有說出來,每次都不開心,那我們(men) 就很難經常聯係了。”李慧慧認為(wei) ,與(yu) 人相處沒必要過於(yu) 迎合別人,要把自己在意的點說出來,否則會(hui) 影響社交感受,也就不願意與(yu) 人交往了。

  “社交不是工作,不一定非要多麽(me) 高超的技巧,如果帶有很強的目的性,那是商業(ye) 談判而不是社交活動,大家還是要放輕鬆一些。”張逸說。

  受訪者中,男性占43.5%,女性占56.5%。00後占8.4%,90後占62.6%,80後占29.0% 。

  (張家悅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