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一些年輕人的社交欲望沒那麽強烈
為(wei) 什麽(me) 一些年輕人的社交欲望沒那麽(me) 強烈
——訪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hui) 心理學係教授管健
線上熱火朝天、打成一片,線下無人敢言、尷尬難安,不少人開始給自己貼上“社恐”的標簽,並期待從(cong) 天而降一位“社牛”打破僵局。為(wei) 何年輕人的社交變得越來越難?怎樣理解一些年輕人回避社交?日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hui) 心理學係教授管健,與(yu)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就青年社交話題進行了一番探討。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搜到您不少文章都在關(guan) 注社交問題,在您看來當代青年的社交有什麽(me) 特點?
管健:我認為(wei) 主要有兩(liang) 個(ge) 變化,一是社交模式發生了改變,從(cong) 麵對麵交往到逐漸依托互聯網來實現。這一代年輕人是數字原住民,依靠社交軟件進行交流、分享已經成為(wei) 日常,互動方式也愈加豐(feng) 富,網絡社交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他們(men) 的需求。
另一個(ge) 變化,我認為(wei) 是這一代年輕人對社交的需求和欲望沒那麽(me) 強烈了。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無論是日常走親(qin) 戚,還是辦紅白喜事,對社會(hui) 交往的需求是非常大的。通過社會(hui) 交往建立的熟人社會(hui) ,既有情感交流,又能守望相助,“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就是這種體(ti) 現。這種社會(hui) 關(guan) 係可以讓個(ge) 體(ti) 在遇到困難時獲得社會(hui) 網絡的支撐。
但隨著現代社會(hui) 的來臨(lin) ,由社會(hui) 交往形成的社會(hui) 關(guan) 係支持,逐漸被社會(hui) 分工所取代。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公共服務能通過互聯網獲得,比如搬家,通過手機下單就能解決(jue) ,不需要聯係朋友幫忙,自然而然,對人際關(guan) 係的依賴就不再那麽(me) 強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互聯網對青年社交的這種影響是不可逆的嗎?
管健:互聯網在某種程度上重新建構了新的社會(hui) 關(guan) 係。一方麵,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社交邊界,打破了時空界限,讓我們(men) 能隨時與(yu) 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以往我們(men) 對他人的生活是比較陌生的,但現在通過看別人的朋友圈,能了解他人的最新情況。
另一方麵,互聯網的匿名性讓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地位差距、心理障礙,獲得了更安全的交往距離。有心理學研究發現,老師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問,學生大多不敢提問,或者提的問題是禮貌性的、溫和的,但通過網絡匿名提問,學生的問題就比較真實和尖銳。因為(wei) 在現實情境中,社會(hui) 交往總會(hui) 受到各種限製,比如性別、身份、階層等,而在網絡上就可以輕鬆、無差距地表達和交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您說的這些是互聯網對社交的積極影響,我們(men)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最近一項民調發現,現在也有不少年輕人感覺“線上越熱鬧,線下反而越孤獨”,您怎麽(me) 看?
管健:在麵對麵的社會(hui) 交往中,語言交流隻是其中一部分。心理學家梅拉比安曾提出一個(ge) 公式,信息的全部表達由7%的語調、38%的聲音和55%的表情構成。語言交流隻能傳(chuan) 遞部分信息,而姿態、表情等非語言線索,傳(chuan) 遞的信息更加豐(feng) 富,可以表達生氣、幽默、懷疑、尷尬、諷刺等情感。雖然網上五花八門的表情包也可以傳(chuan) 達情緒,但還是很難替代麵對麵交流情境中那些微妙的情緒體(ti) 驗和真情實感。
另外,相對而言,依靠互聯網建立的情感聯結是比較弱的,即使能通過發語音、發表情包,或者點讚評論進行交流,但關(guan) 係是虛擬的,傳(chuan) 遞的情感信息是不足的,比如成語“暗送秋波”傳(chuan) 遞出來的情感就很難靠網絡來實現。對於(yu) 戀愛中的人來說,再好聽的甜言蜜語,都不如一個(ge) 篤定的眼神或者一個(ge) 溫暖的擁抱帶來的情感體(ti) 驗強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們(men) 的調查還發現,六成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存在“社交卡頓”,對線上線下社交都感覺有這樣那樣的障礙,甚至一些年輕人在不知不覺地抗拒或回避社交。
管健:年輕人回避社交,我也很有感觸。之前在學生群裏發文獻材料或課件,會(hui) 有不少學生發送花的表情,表示感謝,但現在發材料,群裏一片寂靜。還有開線上會(hui) 議時,要求學生打開視頻,但幾乎沒人願意,或是發言時開一下,之後迅速關(guan) 掉,問及原因,得到的回答是“老師,我社恐”。
我覺得你說的現在年輕人的“社交卡頓”現象,並不是心理學意義(yi) 上的社交障礙,而是一種社交回避。年輕人回避社交,原因比較複雜。首先有個(ge) 人因素,比如認為(wei) 自己缺乏社交技能,擔心出洋相、丟(diu) 麵子,這種顧慮會(hui) 強化回避心理,從(cong) 而認為(wei) 自己不適合社交。其次有文化方麵的原因,現在不少年輕人反感社交的繁文縟節,比如在家庭聚會(hui) 時被拉起來敬酒,他們(men) 會(hui) 覺得很“社死”,也很抗拒通過社交拉攏關(guan) 係、聚集資源的做法,認為(wei) 這是對自我價(jia) 值或尊嚴(yan) 的物化。當然也有社會(hui) 經濟發展原因,比如以往隻能在社交中獲得的經濟支持、情感慰藉等,逐漸被可購買(mai) 的現代社會(hui) 服務所替代,個(ge) 人需求也就不再依靠緊密的社會(hui) 關(guan) 係來滿足了,因而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社交逐漸被視為(wei) 一種無效或低效的應酬,被年輕人回避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還有人擔心在社交中被過度關(guan) 注,因而回避,怎麽(me) 理解這種心態?
管健:心理學研究發現,一二十歲的年輕人存在著“假想觀眾(zhong) ”的心理認知,認為(wei) 周圍的人都在關(guan) 注他,因而擔心表達等問題引發別人的嘲笑。隨著年齡的增長,“假想觀眾(zhong) ”的數量會(hui) 從(cong) 最初的“滿席”慢慢減少。這個(ge) 研究表明,年輕時我們(men) 非常在意他人評價(jia) ,覺得有很多人在注視著自己,但其實這些觀眾(zhong) 是我們(men) 假想出來的,真實情況可能並沒有那麽(me) 多人關(guan) 注我們(men) ,大可用平和的心態去與(yu) 別人交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相比以前血緣化、地緣化的熟人社交,這一代青年似乎更熱衷圈層化、趣緣化(因興(xing) 趣而結緣)的社交,您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管健:我認為(wei) 社交主要有兩(liang) 種功能,一種是情感性的,通過社會(hui) 交往獲得情感聯係,另一種是工具性的,通過社交維係關(guan) 係、滿足利益需求。在過去兩(liang) 者是相互交織的,比如血緣上的親(qin) 戚,地緣上的老鄉(xiang) ,業(ye) 緣上的校友等,這種密密麻麻的關(guan) 係形成了一種穩定感和安全感,當個(ge) 體(ti) 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會(hui) 向關(guan) 係網中的人尋求幫助。
但在社會(hui) 轉型過程中,由於(yu) 社交工具性的需求可以通過社會(hui) 分工、社會(hui) 服務得到滿足,因此不少年輕人逐漸把社交的工具性排除在外,轉而更重視社交的情感性了,對社交質量的要求也就更高了。現在很多年輕人熱衷於(yu) 遊戲交友、劇本殺等新社交方式,一方麵體(ti) 現出年輕人對社交的需求更加多元,另一方麵說明他們(men) 在通過角色扮演、虛擬互動追求新的情感體(ti) 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對於(yu) 處在求職、擇偶、婚育階段的青年來說,麵對麵的日常社交是不可替代的。對於(yu) 認為(wei) 自己“社恐”、越來越回避現實社交的年輕人,您有什麽(me) 好的建議?
管健:數字化時代社交方式更多元,社交範圍更廣。在網絡中,人們(men) 可以有選擇性地呈現,為(wei) 自己打造好的“人設”。現在有的年輕人,在與(yu) 老師或領導溝通時,會(hui) 先打個(ge) 草稿,或者寫(xie) 好先發到微信文件傳(chuan) 輸助手中,覺得沒問題了再發送,避免出錯給自己帶來消極評價(jia) 。而在現實交往中,說出去的話像潑出去的水,無法“撤回”。所以,我會(hui) 建議他們(men) ,首先要清醒認識自己,不能因為(wei) 怕出錯而回避社交,允許自己不完美,不用過分在意他人評價(jia) ,積極嚐試,勇敢表達。其次,也應當認識到通過互聯網建立的關(guan) 係,雖然能提供短暫的親(qin) 密感,但這種情感聯結是比較弱的。從(cong) 人的需求來說,親(qin) 密關(guan) 係要靠現實交往來滿足,線下互動所帶來的幸福感也是線上社交無法提供的。
現在有個(ge) 說法叫“具身社交”,就是組織年輕人共同參與(yu) 活動或運動,在集體(ti) 行為(wei) 中獲得參與(yu) 感,而不是為(wei) 了社交而社交。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青年組織可以多創新、創造適合年輕人參與(yu) 的社會(hui) 活動,吸引他們(men) 走出網絡,到線下交往中獲得高質量的情感情緒體(ti) 驗。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王誌偉(wei)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