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利用科技人才優勢,北京形成建設科創中心布局

發布時間:2023-05-09 10:22:00來源: 新京報

  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北京又將有新舉(ju) 措。

  5月4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關(guan) 於(yu) 對<北京市高精尖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建設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的通知》。

  製定該《方案》的宗旨是,為(wei) 進一步提升企業(ye) 創新能力,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發展結構,加強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對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構建的重要支撐作用。

  2021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指出,北京作為(wei) 首都,將胸懷兩(liang) 個(ge) 大局,自覺站在“國之大者”高度,堅持首善標準,瞄準國際一流,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戰略支撐。

  《規劃》明確,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設成為(wei) 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zheng) 力、輻射力全球領先。

  那麽(me) ,北京目前的創新生態有怎樣的特點?北京在科技創新和科技產(chan) 業(ye) 發展方麵又有哪些優(you) 勢和潛力?

  創新生態的兩(liang) 個(ge) 特點

  對於(yu) 《規劃》的製定,時任北京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黨(dang) 組書(shu) 記、主任許強介紹,2014年以來,北京全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對北京高質量發展支撐作用亦顯著增強。“十三五”時期技術合同成交額超2.5萬(wan) 億(yi) 元;北京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地位顯著增強,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進入快車道。

  北京師範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關(guan) 成華對新京智庫表示,北京的“四個(ge) 中心”(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戰略定位,決(jue) 定了北京的創新生態係統具有國內(nei) 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優(you) 勢,科技人才最豐(feng) 富,基礎研究最前沿,創新資源最高端。

  關(guan) 成華介紹,十八大以來,北京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兩(liang) 大優(you) 勢,形成了以“三城一區”為(wei) 核心平台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布局。三大科學城的建設短期內(nei) 為(wei) 所在地區吸引集聚了大量創新主體(ti) 、促進了經濟增長、提升了就業(ye) 水平。長期來看,為(wei) 區域培育了創新動力,涵養(yang) 了創新生態,注入了強大的創新基因。

  “北京市的創新生態呈現出兩(liang) 個(ge) 明顯特點。”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葉堂林對新京智庫介紹。

  第一個(ge) 特點是創新種群結構多樣,擁有眾(zhong) 多高精尖創新人才和機構載體(ti) 。作為(wei) 大國首都,北京擁有強大的資源集聚和整合能力,擁有近一半的全國最好學科,一半的“兩(liang) 院”院士、三分之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國超過一半的世界500強企業(ye) 總部和大量獨角獸(shou) 企業(ye) 匯聚北京。

  “創新規模一枝獨秀,基礎研究優(you) 勢明顯,是第二個(ge) 特點。”葉堂林說。

  從(cong) 基礎研究投入現狀來看,2021年,北京基礎研究投資金額為(wei) 422.51億(yi) 元;廣東(dong) 為(wei) 274.27億(yi) 元,上海為(wei) 177.73億(yi) 元,均與(yu) 北京投入差距較大。從(cong) 基礎研究投入占R&D比重的現狀來看,2021年,北京基礎研究投入占R&D比重為(wei) 16.07%,上海為(wei) 9.77%,位居第二,廣東(dong) 為(wei) 6.85%。

  “三城”各有亮點

  良好的科技創新能力也為(wei) 北京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以中關(guan) 村科學城為(wei) 例,關(guan) 成華介紹,其已拓展到海澱區全域,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海澱區建立起以先進製造業(ye) 為(wei) 支撐、未來產(chan) 業(ye) 為(wei) 先導的“高精尖”產(chan) 業(ye) 體(ti) 係。2022年,海澱區GDP突破萬(wan) 億(yi) 元,成為(wei) 全國第二個(ge) 破萬(wan) 億(yi) 元的地市級區縣。

  海澱區委副書(shu) 記、區長李俊傑表示,信息服務業(ye) 和科技服務業(ye) 兩(liang) 大支柱產(chan) 業(ye) 2022年實現逆勢強勁增長,充分說明海澱堅持科技創新這條路是對的。未來海澱將堅定地走科技自立自強、自主創新之路,通過科技賦能城市治理,更好滿足群眾(zhong) 需求,更多解決(jue) 困擾群眾(zhong) 的問題,讓城市管理更加高效。

  海澱區融媒體(ti) 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海澱區高新技術企業(ye) 科技研發經費支出達到2038.3億(yi) 元,同比增長7.8%,占北京市的52.7%。海澱區研發投入強度高於(yu) 韓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ti) 強度。

  截至目前,海澱已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一萬(wan) 家,占北京市的35%;北京市“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1914家,占全市的35.7%;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265家,約占北京市的45%、全國的3%。懷柔科學城則是另一個(ge) 典型代表。

  葉堂林介紹,“十三五”時期,懷柔科學城29個(ge) 科學設施土建工程全部完工,涵蓋五個(ge) 大科學裝置、11個(ge) 科教基礎設施、13個(ge) 交叉研究平台,科學基礎設施率先搶跑;隨後湧現出一批世界領先原創科技成果。截至2022年,懷柔科學城已累計產(chan) 出重大科研成果51項、專(zhuan) 利394項、高水平論文756篇,湧現出無液氦稀釋製冷機原型機、高品質因數超導腔等高質量科研成果。

  關(guan) 成華介紹,懷柔科學城以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為(wei) 目標,2017年以來一年一個(ge) 台階,無論是人才與(yu) 企業(ye) 的集聚、科學城的麵貌活力,還是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都取得了曆史性跨越。

  如果懷柔科學城能夠加快強化相關(guan) 統籌協調機製,持續形成製度創新成果,強化央地之間、城區之間的創新協同、產(chan) 業(ye) 協同,做好國家科學中心的科研成果轉化,將對北京全市的經濟發展有巨大推動。

  未來科學城又是在一條新的賽道上搶占製高點。

  關(guan) 成華介紹,未來科學城深化央地合作,加快推進“能源穀”“生命穀”和沙河高教園建設,著力打造先進能源、醫藥健康兩(liang) 個(ge) 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計劃未來三年實現“生命穀”產(chan) 業(ye) 收入超1500億(yi) 元,“能源穀”先進能源產(chan) 業(ye) 收入達4000億(yi) 元。

  曾任昌平區委書(shu) 記的關(guan) 成華介紹,在未來科學城的支撐下,昌平區的區域創新體(ti) 係的效能得到整體(ti) 提升,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位居北京第一。

  科創中心建設核心在人

  如何讓科技創新助力北京發展再上新台階?

  關(guan) 成華表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核心在人。高層次人才是北京的最大優(you) 勢之一,也是繼續挖掘潛力的空間之一。

  2023年2月,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課題組發布的《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2》(下稱“報告2022”)披露,截至2020年,北京市人才資源總量和從(cong) 業(ye) 人員規模分別達到781.3萬(wan) 人和1259.4萬(wan) 人,人才密度達到62%,較2010年提升24.7個(ge) 百分點,帶動北京人均GDP、全員勞動生產(chan) 率、人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wei) 16.5萬(wan) 元、28.7萬(wan) 元/人和56%,人才和創新已經成為(wei) 北京推動共同富裕的第一動力。

  高層次人才優(you) 勢也尤為(wei) 明顯。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北京有兩(liang) 院院士800餘(yu) 名,占全國的近一半;入選各類國家級人才項目者超過3000人、占全國近四分之一。

  高層次人才儲(chu) 備數量在國內(nei) 也是首屈一指。新京智庫梳理發現,2022年北京在校研究生為(wei) 43.56萬(wan) 人,占全國的九分之一強。其中在校博士生12.5萬(wan) 人,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強;在校碩士生31萬(wan) 人,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多。

  《報告2022》披露,這得益於(yu) 北京始終把營造適合不同類型人才的優(you) 良創新生態作為(wei) 主要的政策發力點。比如充分發揮首都高等教育優(you) 勢,將優(you) 秀畢業(ye) 生作為(wei) 補充城市人才資源的主要來源,整合央地高校和科研機構力量,全麵提升人才培養(yang) 質量,大力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創業(ye) 就業(ye) 。

  實施分層分類人才吸引政策,對於(yu) 頂尖人才,強化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平台作用,推進“揭榜掛帥”製度,對於(yu) 其他層次人才,放寬人才引進條件。

  葉堂林認為(wei) ,受益於(yu) 海外優(you) 秀教育資源,海外人才擁有先進的技術、理念,海外高端人才也是北京建設創新型城市的主力軍(jun) ,在建設首都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如今,中國已成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隨著中國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人才紅利優(you) 勢凸顯,國際化人才也在紛紛回流。

  據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hui) 議的數據顯示,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至2019年底已達到423.2萬(wan) 人,其中2019年占58.0萬(wan) 人,再創曆史新高。因此,“北京需要利用好自身的首都優(you) 勢,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積極吸納海外高端人才和留學人才、加快打造創新高地。”葉堂林說。

  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