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施策治理耕地鹽堿化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防治耕地土壤鹽堿化綜合措施不斷優(you) 化,為(wei) 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2年,我國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並同步謀劃推進鹽堿地普查。按照鹽堿荒(草)地麵積超10萬(wan) 畝(mu) 且集中連片的標準,在濱海、東(dong) 北鬆嫩平原、黃淮海平原和西北內(nei) 陸等重點區域的14個(ge) 省份劃定了198個(ge) 縣作為(wei) 鹽堿地普查調查範圍,共布設鹽堿地樣點11.2萬(wan) 個(ge) ,重點調查鹽堿地類型、分布、程度、成因以及開發利用情況等,開展了重點區域鹽堿荒(草)地開發利用潛力評價(jia) ,初步形成了以縣為(wei) 單位的鹽堿地分類分級圖。
綜合施策,探索不同鹽堿類型區域的綜合治理模式。2020—2022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在西北灌溉區、濱海地區和鬆嫩平原西部等鹽堿地集中分布區,指導8個(ge) 省份開展了鹽堿化耕地治理試點項目,3年累計實施麵積240萬(wan) 畝(mu) 次。各地通過統籌秸稈綜合利用、深鬆整地等項目,綜合運用工程、農(nong) 藝、化學、生物等措施,不斷探索不同類型鹽堿地治理。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田建設管理司負責人介紹,經過3年試點,54個(ge) 鹽堿耕地治理試點縣均探索形成了1—3套適合本區域的綜合治理技術模式,累計建成了200多個(ge) 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示範區,惠及約17萬(wan) 農(nong) 戶和1600個(ge) 新型經營主體(ti) ;項目區耕地質量平均提升0.11—0.51個(ge) 等級,土壤含鹽量平均降低約2‰,每公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高0.5克以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在水稻、小麥、大豆、馬鈴薯等作物耐鹽堿品種選育推廣上取得了積極進展。水稻方麵,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設立了國家耐鹽堿水稻品種試驗,2020—2022年國家審定耐鹽堿品種11個(ge) ,可在輕中度耐鹽堿地淡水灌溉種植。小麥方麵,2019年開始設立國家耐鹽堿小麥品種試驗,2022年國家首次審定4個(ge) 耐鹽堿小麥品種。
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為(wei) 預防耕地土壤鹽堿化創造了基礎條件。2013年國務院批複實施《全國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總體(ti) 規劃》,2021年國務院批複實施新一輪《全國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各地持續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10億(yi) 畝(mu) ,大大提高了農(nong) 田灌排能力。今年我國繼續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將新建4500萬(wan) 畝(mu) 、改造提升3500萬(wan) 畝(mu) ,為(wei)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鹽堿問題具有複雜性、長期性、反複性。以工程措施為(wei) 基礎,持續輔以農(nong) 藝、化學、生物等各種措施,實現防治結合,方能長久有效。
本報記者 高雲(yun) 才 (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