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垃圾到綠電,“碳”路先鋒三亞的轉型蛻變
中新網5月25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左宇坤)這裏是三亞(ya) ,“一灣椰影三麵海,水瓊天碧處處花”的旖旎風光,吸引著無數遊客的到來。但對於(yu) 旅遊城市來說,美麗(li) 背後亦有壓力。比如,遊客在城市、景區產(chan) 生的垃圾該如何處理,這既是一個(ge) 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
這裏也是三亞(ya) ,距離天涯海角景區僅(jin) 十餘(yu) 公裏的山林之間,一個(ge) 巨大的、封閉垃圾倉(cang) 裏,生活垃圾滿滿地堆放著,這裏最大可以存貯兩(liang) 萬(wan) 噸垃圾。抓力達到10噸的鋼爪從(cong) 空中落下,抓起一堆剛剛進入池中的垃圾,進行移動與(yu) 騰挪。
控製著這一切的,是在20多米高的牆壁上方、坐在垃圾吊控製室裏的工作人員,正握著手柄,猶如駕駛車輛一樣操控著機械臂。雖然隻有一麵玻璃相隔,但由於(yu) 風機不停地運作,垃圾池被控製在負壓狀態,控製室裏幾乎聞不到垃圾的味道。
再將視野放至整個(ge) 廠區,目之所及,可見椰叢(cong) 旺盛、碧水紅亭,噴泉與(yu) 音樂(le) 相伴、白牆與(yu) 紅花相映,優(you) 美的環境讓人很難將其與(yu) 垃圾處理聯係在一起。近日,生態環境部宣傳(chuan) 教育中心組織開展的“碳”路中國——生態文化采風活動來到三亞(ya) 市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園,了解這裏如何對日均千噸以上的垃圾進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一種更好的方式,從(cong) 填埋到焚燒
“世界上沒有一個(ge) 國家曾經經曆過像中國現在正在麵臨(lin) 的固體(ti) 廢棄物數量如此之大或如此之快的增長。”正如2005年世界銀行一份報告中的開篇,很長一段時間裏,垃圾圍城、固廢難消的困局成為(wei) 眾(zhong) 多飛速發展城市的沉重包袱。
一邊是隨著民眾(zhong) 生活水平的提升,垃圾體(ti) 量“水漲船高”;一邊是處理方式的滯後,讓垃圾回收與(yu) 治理的路徑不暢。現實中的矛盾讓垃圾的“身後事”乍看起來成了難以解決(jue) 的大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會(hui) 有垃圾,旅遊城市客流量的急來急往更是會(hui) 對垃圾處理的量與(yu) 質提出更高要求。以海南三亞(ya) 為(wei) 例,除了是國內(nei) 外著名旅遊勝地,它的另一個(ge) 身份還是全國首批“無廢城市”試點之一。在持續探索“無廢城市”實現路徑的過程裏,垃圾處理是三亞(ya) 的“麵子”問題,也深刻反映著三亞(ya) 生態治理的“裏子”。
過去,海南省生活垃圾的處理主要采取“填埋+焚燒”模式,又以填埋為(wei) 主、焚燒為(wei) 輔。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海南省正常運營的垃圾焚燒項目僅(jin) 4個(ge) ,總設計處理能力為(wei) 4375噸/日,而同期全省生活垃圾產(chan) 生量每天超過1萬(wan) 噸。
由於(yu) 垃圾焚燒能力的不足,曾經“擔綱主力”的16座生活垃圾填埋場,盡管有些已經超負荷或超庫容運作,仍不得不持續擴容、增高壩體(ti) ,以處理每天源源不斷新產(chan) 生的生活垃圾。
垃圾填埋場飽和,焚燒發電能力又跟不上,海南省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廳城鄉(xiang) 環境衛生管理處相關(guan) 負責人士在接受采訪時,曾用“被垃圾追著跑”形容當時的情景。尤其是一些市縣垃圾填埋場超負荷運營,部分垃圾不知運往何處,也一度遭遇“垃圾圍城”之痛。
“‘無廢城市’建設的核心的目標是兩(liang) 個(ge) ‘最低’,即把對環境影響要降到最低和垃圾填埋量要降到最低。”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曾表示,過去受製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對垃圾處理的選擇有限,隻能簡單粗暴地建起大量的填埋廠,通過把廢棄物隔離到一個(ge) 填埋空間中,來實現向環境排放汙染物量的減小。
終於(yu) 在2021年,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能源轉型建設的新風吹來。自當年1月1日起,海南全省16座生活垃圾填埋場全部關(guan) 停,不再接受新增生活垃圾處理。海南也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實現全省垃圾焚燒發電省份。
按照“全省統籌安排、增量全部焚燒、逐步消納存量、推行源頭減量”的原則,海南實行增量垃圾全部焚燒,實行逐步消納存量垃圾。此外,還通過實行垃圾分類,推行源頭減量。
一項更高的標準,幹淨不止肉眼可見
2021年發布的《“十四五”海南省城鎮化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指出,未來5年內(nei) 海南將規劃6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並以此為(wei) 核心規劃建設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園區,推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的提質升級和產(chan) 業(ye) 集聚。
其中,光大環保能源(三亞(ya) )有限公司,即三亞(ya) 市生活垃圾焚燒廠項目是海南省、三亞(ya) 市重點工程項目,也是海南省實踐焚燒發電的發展代表。
這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處理能力,首先可以通過一組數字直觀了解:總處理規模為(wei) 2850噸/日,年發電量約為(wei) 3.75億(yi) 度,平均下來1噸垃圾可以發電340-350度,基本能滿足一個(ge) 家庭一個(ge) 月的用電需求。據該項目工作人員介紹,五個(ge) 家庭丟(diu) 出的垃圾,在這裏便可轉化為(wei) 一個(ge) 家庭用電量。
從(cong) 規劃時起,該項目便承擔了“三亞(ya) 的固廢在這裏都能處理”的使命。不同於(yu) 有些城市的垃圾處理分區負責、各自為(wei) 戰,這裏是三亞(ya) 所以固體(ti) 廢物的集中處理點,也自然帶來了極大的工作量。
根據平均每人每天產(chan) 生1.5公斤的垃圾計算,百萬(wan) 人口的三亞(ya) 每天會(hui) 產(chan) 生垃圾約1500噸。工作人員介紹,往年4月前後,三亞(ya) 每日垃圾在1900噸左右,今年客流的旺盛使得每天產(chan) 生的垃圾已攀升到2400噸。至於(yu) 每年最火爆的春節期間,這一數字更是能達到4000噸,其間的巨大懸殊無疑會(hui) 給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運營能力帶來極大挑戰。
盡管如此,當走進這片廠區,仍然難以發現因為(wei) 高密度運作而產(chan) 生的視覺、聽覺以及嗅覺上的不適。藍天白雲(yun) ,綠樹環繞的花園式廠區裏,大麵積的綠化、清新的空氣、整齊的建築和幹淨的路麵,無疑在潛移默化改變人們(men) 對垃圾處理髒亂(luan) 差臭的刻板印象。
再進入可以直觀看見垃圾處理的垃圾吊控製室,隔著玻璃,腳下便是幾十米深的垃圾儲(chu) 藏倉(cang) 。在這個(ge) 垃圾堆積如山的巨坑中,工作人員在用巨大的機械抓手,將垃圾一點點抓取分堆,送入焚燒爐中。
“在這裏,垃圾抓鬥一次能夠抓起10噸左右的垃圾,其產(chan) 生的發電量可以供一個(ge) 家庭正常使用一年。”據介紹,三亞(ya) 市一個(ge) 星期的垃圾就能塞滿這個(ge) 巨坑。這些生活垃圾會(hui) 先要在垃圾池內(nei) 發酵5天至7天,然後進入焚燒爐焚燒產(chan) 生熱能,再轉化為(wei) 電能。
為(wei) 了增強公眾(zhong) 的環保意識,廠區常常向公眾(zhong) 開放和講解。每一個(ge) 參觀者最大的感慨,便是即使“垃圾山”近在眼前堆疊發酵,卻幾乎聞不到什麽(me) 垃圾的氣味。這得益於(yu) 垃圾儲(chu) 存倉(cang) 采用的密閉式設計,並使垃圾坑和卸料大廳處於(yu) 負壓狀態,氣味不會(hui) 散發出來。
“幹淨”更不隻是肉眼可見。據介紹,該項目采用國際先進的“SNCR+半幹法+幹法+活性炭+布袋除塵+煙氣再循環”煙氣處理工藝,煙氣排放指標不僅(jin) 滿足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燒汙染控製標準》(DB46-484),更是優(you) 於(yu) 歐盟2010標準。
在廠內(nei) 操控室的電子屏幕上,實時呈現各環節的流程圖和監控指標。其中的“GEMS參數”這就是垃圾焚燒排放的各類煙氣指標,都聯網到政府的生態環境部門。據工作人員介紹,該廠的煙氣排放嚴(yan) 格執行海南的煙氣排放標準,並隨時接受儀(yi) 器監測和政府有關(guan) 部門的巡查。
一個(ge) 更好的未來,循環經濟助力“雙碳”目標
“焚燒發電是對垃圾進行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處理,焚燒後產(chan) 生的餘(yu) 熱可以用於(yu) 發電;產(chan) 生的廢氣、飛灰進行無害化處理後不會(hui) 汙染自然環境;產(chan) 生的爐渣經過綜合處理後還可用於(yu) 道路修建。”工作人員介紹,用一句更直接的話來說,就是“垃圾進來基本沒有出去的”。
廠區內(nei) ,與(yu)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相鄰的還有醫療廢物處理廠、建築廢棄物綜合利用廠、餐廚廢棄物處理廠、滲濾液處理站。在這個(ge) 2000畝(mu) 的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園區裏,還規劃了布草洗滌廠、糞便無害化處理廠等。
“三亞(ya) 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作為(wei) 三亞(ya) 市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園的龍頭項目,也是園區循環經濟的核心,可為(wei) 餐廚垃圾、醫療廢棄物、滲濾液處理以及將來的布草洗滌等項目提供綠色電能和高品質蒸汽,為(wei) 項目之間協同耦合處理創造必要條件,最終實現生活垃圾、餐廚、醫廢、滲濾液等各類廢棄物減量化。”時任三亞(ya) 市住建局環境衛生管理科科長陳是良曾表示。
三亞(ya) 市餐廚廢棄物處理項目的處理規模為(wei) 150噸/日(餐廚垃圾100噸/日、廢棄油脂50噸/日),年處理餐廚垃圾7.7萬(wan) 噸、廢棄油脂0.54萬(wan) 噸。餐廚廠生產(chan) 的沼氣、廢渣、臭氣輸送至焚燒廠焚燒、發電,焚燒廠的蒸汽輸送至餐廚廠生產(chan) 使用,達到協同運營的效果。
三亞(ya) 汙泥處置項目總處理規模為(wei) 250噸/日(含水率80%),滿足全量處理三亞(ya) 市內(nei) 汙泥及部分外運汙泥的需求。幹化後的汙泥含水率下降到55%以下,形成很硬的泥餅運送到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摻混焚燒,最終實現城市汙泥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
三亞(ya) 的垃圾處理實踐深刻體(ti) 現著,“無廢城市”並非沒有固體(ti) 廢物產(chan) 生,而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生活垃圾處理模式的轉變,體(ti) 現出城市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力求降低生態環境承載壓力、促進全社會(hui) 資源循環利用體(ti) 係建立的決(jue) 心。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將“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作為(wei) 十大行動之一,“垃圾變能源”無疑是推動能源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轉型的重要一環,也是民眾(zhong) 在日常生活中對綠色發展真正可知可感的參與(yu) 方式。
國際研究表明,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有望在2050年前減少全球水泥、鋼鐵、塑料和鋁等材料生產(chan) 過程中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為(wei) 全球碳中和目標做出巨大貢獻。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hui) 、清華大學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的研究,在不同的減排場景下,到2025年,我國重點領域資源循環利用對碳減排的貢獻率將達到23—25%。
因此,在實施減量節約的前提下,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ti) 係,對於(yu) 有效解決(jue) 循環經濟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問題,形成源頭減量、過程控製、廢物利用、產(chan) 業(ye) 共生、再生循環、綠色消費的資源利用方式至關(guan) 重要,亦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
高標準、高要求建立的花園式垃圾焚燒發電廠,兼顧循環經濟和環保教育功用,本身就是最好的環保立體(ti) 實踐與(yu) 科普教材。天藍海碧的三亞(ya) ,正在以生活微處細處著筆,開展一場意義(yi) 深遠的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