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科學教育的加法題,中西部學校怎麽答?

發布時間:2023-06-02 12:10:00來源: 科技日報

  5月29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發布文件,係統部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文件強調,要確保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在科學教育中 “一個(ge) 都不能少”。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yang) ,沒有人應該掉隊。在中西部,在鄉(xiang) 村,一線教師正通過各種方法,編織起孩子的科學夢。

  浙江省特級教師、杭州市錢江外國語實驗學校原校長劉晉斌常會(hui) 講起一個(ge) 故事。

  雲(yun) 南省臨(lin) 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一位科學教師為(wei) 了讓學生認識“神奇的小電動機”,拿走了三歲兒(er) 子的玩具遙控車。她在課堂上,拿著小螺絲(si) 刀和學生一起一點點拆開它,展示裏麵的電池、磁鐵、線圈。

  她的孩子,因為(wei) 心愛的玩具被拿走,在家裏又哭又鬧,眼淚糊了一臉。

  這是一位身處我國西部縣城的科學教師兩(liang) 年前真實的經曆。

  5月29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正式發布《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係統部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支撐服務一體(ti) 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

  劉晉斌注意到,《意見》明確,要確保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在科學教育中“一個(ge) 都不能少”。

  “教育發展肯定存在地區差異,好在大家沒有漠視和否認這種差異,也一直在努力彌合差異。”投身教育扶貧工作多年,劉晉斌知道,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需要突破更多困境。

  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yang) ,沒有人應該掉隊。在中西部,在鄉(xiang) 村,一線教師正通過各種方法,編織起孩子的科學夢。

  缺教師,缺器材,也缺實質重視

  小學科學教育是基礎科學教育的最前端。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科學教學專(zhuan) 委會(hui) 於(yu) 2021年下半年組織了全國小學科學教師隊伍調查。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31134份,覆蓋了全國31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

  調查結果顯示,整體(ti) 看來,小學科學教師的專(zhuan) 兼任失衡現象較為(wei) 突出,僅(jin) 有不足三成為(wei) 專(zhuan) 任教師。具體(ti) 來看,兼任教師在村小(含教學點)的占比最高,達84.66%。

  在中西部縣城和農(nong) 村,專(zhuan) 任教師更是捉襟見肘。

  湖北省某縣的科學教研員曾對全縣的科學教師情況做過一次摸底——專(zhuan) 任教師10人,兼任教師90人,科學老師平均年齡46歲。有的學校還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慣例:出於(yu) 對快要退休老師的“照顧”,讓他們(men) 去教考核壓力不大的科學。

  “專(zhuan) 任科學教師缺口還是很大。現在科學課從(cong) 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開設,人手更顯不足。” 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區小學科學教研員、荷塘區文化路小學原校長孫江波至今還在一線上科學課。他的課堂上,總會(hui) 有幾名年輕老師旁聽——學習(xi) 這位特級教師怎麽(me) 講課。

  即使已有高校開設了科學教育專(zhuan) 業(ye) ,但放眼整個(ge) 株洲的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科班出身的寥寥無幾;甚至,有理科背景的都不多。沒有辦法,隻能調整存量結構,讓老師“半路出家”,轉崗教科學。“但要真正成長起來,肯定需要三五年的磨礪。”孫江波說,“沒有優(you) 秀的老師,就談不上優(you) 秀的科學教育,這是根源。我們(men) 需要師資逐步專(zhuan) 業(ye) 化。”

  兼任老師對科學課能投入的精力有限。不過,就算是專(zhuan) 任老師,也難有足夠動力琢磨如何上好課。

  有科學教研員坦誠描述了不同課程的地位:語文、數學、外語不需要強調就會(hui) 被重視,因為(wei) 要“考”;體(ti) 育、美術、音樂(le) 也會(hui) 被重視,因為(wei) 從(cong) 教育部到省市教育行政機構都有“體(ti) 藝”專(zhuan) 門管理部門;科學就不一樣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依然是“可要可不要”。“所謂重要,隻是在課程標準裏強調其重要。”他說,“小學科學教學在我們(men) 縣處於(yu) 無人監管的真空地帶。科學課被認為(wei) 上起來沒有壓力,但科學老師的晉升和評優(you) 機會(hui) 比語數外老師少得多。”

  其實,小學科學課是一門多學科、多內(nei) 容的綜合性課程,想要上好它,頗費心思。劉晉斌每年觀摩課堂教學不下百節,常常為(wei) 青年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複盤,也會(hui) 做公開教學。他向記者描述了一節好課的模樣——它有趣、生動,層層遞進,抽絲(si) 剝繭;它要符合學生所處年齡段的認知特點,也要關(guan) 注學生在課堂上思維的發展;它要讓學生觀察、提問、探索、動手、討論,要調動和滿足他們(men) 的好奇心;整堂課的曆程,要曲徑通幽,最終也要柳暗花明。

  因此,也有一種說法認為(wei) ,小學科學課是最難上的課程。“現在強調探究式學習(xi) ,強調在課堂中不僅(jin) 要傳(chuan) 授科學知識,更要重視科學素養(yang) 的培養(yang) 。” 劉晉斌說,但具體(ti) 怎麽(me) 做,師資力量薄弱地區更需要指導。

  受限於(yu) 專(zhuan) 業(ye) 技能,也因為(wei) 幹多幹少一個(ge) 樣,有些老師幹脆“躺平”,“教成啥樣是啥樣”,並沒有創新和鑽研的動力。

  除了教學理念的偏差,實驗材料的缺乏,也是一種現實阻礙。

  這是孫江波的切身體(ti) 驗。學校已有的實驗材料與(yu) 新科學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基本上不匹配,再加上沒有專(zhuan) 業(ye) 的科學教師,在農(nong) 村地區,許多學校的科學課基本上是以講為(wei) 主,談不上有科學實驗,以演示代替分組實驗,以課件播放代替演示實驗。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會(hui) 致力於(yu) 提升中西部鄉(xiang) 村地區科學教育已經十餘(yu) 年。該基金會(hui) 秘書(shu) 長樊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cong) 她了解的情況來看,東(dong) 部經濟發達地區學校,除了有教材配套的科學實驗工具箱,學生自己還有課後使用的科學實驗工具包。但在基金會(hui) 開展科學教師培訓項目的8個(ge) 中西部省份的42個(ge) 縣裏,絕大部分學校連和教材配套的科學工具箱都無法配齊。

  就像讓劉晉斌印象深刻的那位西部女老師,拿了兒(er) 子的玩具,才為(wei) 學生折騰出實驗材料。

  有熱情,有共識,也有地位的提升

  其實,不管是哪裏的孩子,心中都有對科學的渴求和熱愛。

  早在四月份,就已經有六七所小學向魏明貴打聽——今年市裏的科學夏令營啥時候辦?

  魏明貴是四川省綿竹市教師培訓中心小學科學教研員。大家關(guan) 心的科學夏令營,是綿竹和北京桂馨慈善基金會(hui) 長期合作的項目,已經連續辦了九屆。

  因為(wei) 疫情,夏令營一度轉為(wei) 線上;去年恢複線下舉(ju) 辦,預計招收100名三到六年級學生。“報名通知發出去半天,就有200多人報名。我們(men) 趕忙把報名通道給關(guan) 了。”魏明貴說,最後營裏擴容進來了230多名學生。

  參加科學夏令營,確實得不到什麽(me) 功利性好處,它和升學也掛不上鉤。魏明貴看到的,是孩子對科學那種純粹的熱情。

  雖然還存在種種問題,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已在原有基礎上全麵加強。最新一次國家義(yi) 務教育質量監測顯示,中小學生科學學業(ye) 表現整體(ti) 良好,約八成學生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

  隨著教育優(you) 質均衡的推進,中西部及農(nong) 村地區學生科學學業(ye) 水平也在加快提升。

  現在,魏明貴最常思索的問題就是怎麽(me) 帶動綿竹市老師教好科學,怎麽(me) 讓綿竹的孩子愛上科學。“科學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至關(guan) 重要,往大了說,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對我們(men) 國家國民素質的提升能起到奠基作用。”

  和魏明貴相比,湖南妹子彭小慧是科學教育的新兵。不過,她也已感受到科學課的魅力。

  出生於(yu) 1996年的彭小慧讀的是中等師範學校,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的村級小學——湘西永順縣石堤鎮麻岔完全小學(以下簡稱麻岔小學)任教。

  起初,彭小慧教語文。後來,學校實在缺科學老師,幾個(ge) 年輕人就轉了行,成為(wei) 這所村級小學科學課的中堅力量。

  建設專(zhuan) 門的科學教師隊伍,這源於(yu) 校長的堅持,也源於(yu) 科學課地位的提升。

  2017年,《義(yi) 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發布,要求從(cong) 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2019年,《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發布,鼓勵科學課強化探究式實驗教學;2022年,《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發布,對一至九年級的科學課進行了整體(ti) 布局,增加了科學類課程學習(xi) 的課時。

  “現在已經不是‘死讀書(shu) ’的年代了,就算考試,也不能靠死記硬背。培養(yang) 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對孩子走上社會(hui) 有很大幫助。”麻岔小學校長蔡一猛說,以前科學課、道德與(yu) 法治課老師常由班主任兼任。“但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我們(men) ,都覺得這些課要重視起來,我們(men) 就安排專(zhuan) 人來教。”他很堅決(jue) ,“我常常在大會(hui) 上跟老師們(men) 講,現在沒有主科、副科之分,至少在我們(men) 學校,科學老師在職稱評聘和晉升上的機會(hui) 和語數外老師一樣。”

  這所村級學校裏有多功能教學樓,還有一間科學實驗室。可能不那麽(me) 夠用,有些設備也不那麽(me) 靈光,但至少能支撐科學課“開齊開足”。

  對彭小慧來說,教科學的挑戰顯而易見——她沒念過高中,那些需要給孩子們(men) 演示的實驗,在學生階段,沒有人教她做過。彭小慧要先自學,在課下做上兩(liang) 三遍,心裏有底了,再教給孩子。

  讓彭小慧欣慰的是,孩子們(men) 喜歡科學課,有節課的主題是設計製作“過山車”,了解物體(ti) 的運動。教材上要求製作的“過山車”軌道長度在2米以上,但課上時間有限,彭小慧就讓學生先做了80厘米的軌道。午休時,孩子們(men) 還是想挑戰2米軌道,他們(men) 就自發到科學實驗室鼓搗。“平常那些我們(men) 認為(wei) 比較‘皮’的孩子,這次還做得非常漂亮!”在科學課上,彭小慧也看到了孩子不一樣的閃光點。

  有時,彭小慧會(hui) 問學生,長大了想不想當科學家。他們(men) 大聲回答:想!“這個(ge) 時候,我就覺得我是個(ge) 幸福的科學老師。”

  她給記者發來孩子做的“科學手賬本”。一個(ge) 學期的課程已經結束,孩子們(men) 手繪出他們(men) 總結的知識點。他們(men) 畫出月相變化的規律,記下影子產(chan) 生的條件,還為(wei) 手賬本精心設計了封麵,畫上星球、樹木、太陽……有個(ge) 孩子還在封麵寫(xie) 下了“愛科學”“幸福”。

  多方合力,托舉(ju) 起孩子的科學夢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和不少科學老師麵對麵接觸過,樊英總能想到這句詩。常打動她的,是他們(men) 要把高質量科學教育帶給學生的那種決(jue) 心和渴望。

  盡管有客觀條件限製,但願意上好科學課的老師還是會(hui) 抓住各種機會(hui) 向專(zhuan) 家請教:如何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如何把理念轉化為(wei) 可落地的實踐……

  “對老師的培訓要解渴,要拿實踐性的東(dong) 西跟他們(men) 聊。讓他們(men) 看到課是怎麽(me) 上的,再討論課為(wei) 什麽(me) 要這麽(me) 上。教師培訓不新鮮,但重在落到實處。”劉晉斌建議,教研人員和教師要在實踐和研究中構建科學教育的典型課例庫,推動大家對“何為(wei) 好的科學課教學方法”形成共識。

  在尋求外界幫助之外,中西部科學老師們(men) 也在摸索適合當地的發展模式。

  一所學校的老師太少,那就以區、以縣甚至以市為(wei) 單位,把有誌科學教育的人團結起來。2014年,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區的科學骨幹教師創辦了“科學鬆鼠社”。孫江波說,有了這樣的組織,科學老師就有了團隊,也有了後盾。

  在四川省綿竹市,類似的故事也在上演。“我們(men) 要打破學校之間的壁壘。整個(ge) 市的科學老師,都屬於(yu) 綿竹科學教育這個(ge) 大家庭。”魏明貴說,哪所學校要辦科技節,其他學校的科學老師就去“支援”;哪個(ge) 老師不知道課怎麽(me) 上,大家就一塊出謀劃策研究透。

  作為(wei) 科學教研員,魏明貴計劃著要給綿竹的老師帶去更係統和專(zhuan) 業(ye) 的培訓,尤其是科學知識的培訓。要有專(zhuan) 家介入,組織係統學習(xi) ,最好領域內(nei) 的科學家、課程標準的製定者也能參與(yu) 。他還想在綿竹開展市級層麵常態化的科技創新比賽,不為(wei) 別的,就是想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推著老師鑽研教材。

  孫江波結合地區特點,提出了科學教育的“三個(ge) 加”。

  第一個(ge) “加”是“科學課加其他學科”。科學教育不必局限在科學課課堂,語文、數學裏都有科學,老師將課程內(nei) 容和科學結合,就是很好的跨學科主題教學。第二個(ge) “加”是“科學課加社團”。“雙減”之後,課後服務的內(nei) 容越發豐(feng) 富,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興(xing) 趣社團,做機器人,做科學實驗。第三個(ge) “加”是“科學課加校外資源”。如果城市這個(ge) 大課堂的資源能被調動起來,在提升孩子科學素養(yang) 上也能大有作為(wei) 。

  社會(hui) 資源,也是劉晉斌關(guan) 心的內(nei) 容。做好科學教育,光靠教育係統單打獨鬥還不夠。

  “我希望更多有誌於(yu) 推動中國科學教育的科技工作者能到學校裏來,到課堂上去,幫助學生和老師。”劉晉斌呼籲,科研人員可以和當地中小學建立常態化聯係。他們(men) 能帶去最先進的東(dong) 西,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師資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他們(men) 能讓學生有崇拜的對象”。

  此次《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由十八個(ge) 部門推出,大家各司其職,將形成“大科學教育”格局。文件也強調,要做寬校外科學教育資源,全麵動員相關(guan) 單位,強化供需雙方對接,實現校外科學教育與(yu) 學校的“雙向奔赴”。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強調,《意見》高度重視科學教育的幫扶托底工作,將各類項目和有形資源向中西部地區、農(nong) 村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及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傾(qing) 斜,對薄弱學校及特殊兒(er) 童群體(ti) 進行關(guan) 心幫扶指導。

  孩子們(men) 的科學夢,將在多方托舉(ju) 下,飛得更高、更遠。

  (科技日報 記者 張蓋倫(lun) 深瞳工作室出品)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