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盲盒”不能成監督盲區
近期,四川成都等地掀起了“剩菜盲盒”消費熱潮。不過,不少人心存疑慮,擔心“剩菜盲盒”出現以次充好、過期等食品安全問題。
“剩菜盲盒”是餐飲商家將臨(lin) 期或當日打烊前未售完的食品,以隨機組合搭配成“盲盒”形式賣給消費者。“剩菜盲盒”一經推出,就受到了部分人追捧。一方麵,其相對低廉的價(jia) 格迎合了消費者經濟實惠的用餐需求;另一方麵,商家能夠將未售完的食品進行二次售賣,避免浪費,節省成本。
民以食為(wei) 天,食以安為(wei) 先,“剩菜盲盒”受到歡迎,其所麵臨(lin) 的食品安全風險也不能忽視。“剩菜盲盒”歸根到底還是臨(lin) 期食品,尤其在“盲盒”完全密封的情況下,食品安全衛生狀況更是難以把控。同時,“剩菜盲盒”的銷售多在線上開展,並不像傳(chuan) 統商超貨架上的臨(lin) 期商品那樣信息一目了然。食品是否按照條件低溫儲(chu) 存?是否存在超期銷售、以次充好?對此消費者仍有疑慮。
消除消費者疑慮,要堅持法治原則。反食品浪費法規定,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lin) 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剩菜盲盒”是由不同食品隨機組合而成,“盲盒”內(nei) 的各種食品保質期也不盡相同,因此“剩菜盲盒”應做好標簽標識,明確標明食品的生產(chan) 日期、保質期等關(guan) 鍵信息,並在銷售時如實告知,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市場監管部門要落實好常態化監督檢查,不可讓“剩菜盲盒”成為(wei) 食品安全監管盲區。相關(guan) 行業(ye) 協會(hui) 也應盡快製定“剩菜盲盒”行業(ye) 標準,引導規範有序發展。售賣“剩菜盲盒”的線上平台應加大對入駐餐飲商戶的審核力度,並要求商戶提供相應售後服務,及時處理可能存在的消費糾紛。消費者在購買(mai) “剩菜盲盒”時也應保持理性,按需購買(mai) ,切勿因打折便宜而貪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剩菜盲盒”的流行,對建設節約型社會(hui) 具有積極意義(yi) ,傳(chuan) 遞出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環保理念。但隻有兼顧了食品安全、業(ye) 態創新,才能真正實現多方共贏。
蘇瑞淇(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