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時代,我們為什麽需要“根係閱讀”
“文字失語者”是當下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文字失語有以下幾種表現:其一,缺乏鮮活生成的文字表達能力,習(xi) 慣了表情包、YYDS、梗式流行語(廢話文學、糊弄文學、凡爾賽文學之類),不好好說,久而久之變成不會(hui) 說,文字失能;其二,文字表意空間匱乏,內(nei) 心戲很豐(feng) 富,但無法用有文化內(nei) 涵的話語表達,隻能幹癟無趣地說“俺也一樣”“你懂的”“一切盡在不言中”;其三,老師讓寫(xie) 一篇千字評論,下筆好像一兩(liang) 句話就把想法講完了,下麵呢,然後呢?就沒有了!寫(xie) 不到一篇嚴(yan) 肅完整的論證文章所需要的長度,隻能編、憋、擠,用廢話空話套話填充,成為(wei) “廢話簍子”。
我經常聽到這樣的困惑:我平常也看了不少書(shu) 啊,收藏夾裏一堆文章,怎麽(me) 到寫(xie) 文章時,就寫(xie) 不出來呢?閱讀怎麽(me) 無法支撐我的寫(xie) 作?一個(ge) 失語者的反思,讓我們(men) 看到“閱讀很多卻無能表達”的症結:公眾(zhong) 號、微博、知乎……電子媒體(ti) 空間知識爆炸,有很多地方可以獲取知識。一本很厚的書(shu) ,總有人用一篇推文、一則視頻講完。看這些東(dong) 西,好像也能獲得知識,但就是很不對勁。可能是因為(wei) 這些東(dong) 西都很零碎,很難幫人建立一個(ge) 思想譜係,也很難被用於(yu) “再輸出”。確實如此,那些碎片化、膠囊式的知識信息,都是別人“閱讀後再輸出”的東(dong) 西,營養(yang) 很低了,很難有維持你“再輸出”的豐(feng) 厚營養(yang) 。
我想到了一個(ge) 概念,叫“根係閱讀”,並不是讀書(shu) 了,就能支撐輸出和表達。隻有紮向知識底層、人性底層、結構底層的根係,接觸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才有支撐“再輸出”的知識營養(yang) ,促進文字寫(xie) 作的能力。根係,是一個(ge) 很形象的類比,樹苗有根,一麵紮向泥土深處,用龐大的根係滋養(yang) 生命,一麵向上生長,伸向天空,吸收陽光雨露,長成參天大樹。
與(yu) “根係閱讀”相對的是,花式閱讀,果式閱讀,枝葉閱讀,隻讀作為(wei) 果實的“結論”和某段精彩表述。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跟隨四季流轉,流行什麽(me) 讀什麽(me) ,刷屏什麽(me) 跟風去讀,讀了很多,卻沒有“根係”。寫(xie) 作需要話語的生成,沒有閱讀所形成的思想根係,怎麽(me) 能支撐“話語的生成”呢?
這就是文字失語、寫(xie) 作失能的關(guan) 鍵原因,徘徊在花朵、果實、枝葉層麵的日常閱讀,沒有根係的生命營養(yang) ,沒有沉澱形成“可以生長和調用”的底層根係知識。
為(wei) 了把“根係閱讀”解釋清楚,我再借用一個(ge) 比喻。布羅代爾對於(yu) 長時段與(yu) 短時段,有一個(ge) 精彩的類比,他說:人類生活麵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環境、氣候、生物物種分布等條件所決(jue) 定的。仿佛一條河流,河床和深處潛流的各種特征,才真正決(jue) 定了河水的流速和流向,而傳(chuan) 統史學所關(guan) 注的人物和事件,不過是河流表麵的白沫。——地理環境、氣候、生物物種分布,包括中時段的風俗、風土、製度等等,這就是一個(ge) 社會(hui) 的根係。很多人讀的書(shu) ,關(guan) 注熱點的人物和事件,可能隻是“河流表麵的白沫”,根本不了解河的深度,不了解河床深處的潛流、湍流,自然就掌握不了河水的流速和流向。靠那些“表麵的白沫”,你能寫(xie) 出什麽(me) 呢?
任何流行的東(dong) 西,都是即時性的,那些文字“都隻關(guan) 心飛濺的水花和波浪,而不是水下的湍流”。閱讀需要對抗“好讀”的深沉閱讀、堅硬閱讀、根係閱讀,需要專(zhuan) 業(ye) 化的紮根,就在於(yu) 每個(ge) 專(zhuan) 業(ye) 都努力把知識紮向根係。比如,人類學,就是要揭示出“每一種製度與(yu) 每一項習(xi) 俗後麵的無意識結構”。社會(hui) 學,就是“透過雜亂(luan) 無章的事實而發現現代社會(hui) 的根本架構”。——米爾斯所說的“社會(hui) 學想象力”,就是一個(ge) 將日常生活置於(yu) 某種社會(hui) “根係”中去思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men) 經常感到私人生活充滿了一係列陷阱,這種困擾實際上與(yu) 存在於(yu) 社會(hui) 結構中的非個(ge) 人因素和變化有關(guan) ,隻有將個(ge) 人生活與(yu) 社會(hui) 曆史這兩(liang) 者聯係在一起認識,才能真正理解它們(men) 。
根係閱讀,才能支撐“根係思考”,進而支撐有深度、有價(jia) 值、有源頭活水湧流不斷的流暢寫(xie) 作。無根係的閱讀,拿著雜誌、報紙,刷公號、刷短視頻去吸收知識,隻是休閑、消遣性的閱讀,至多讓你形成某種感慨,或者積累素材,並不能支撐你的寫(xie) 作。自己對著紙質書(shu) 去讀,千萬(wan) 不要迷信“讓別人替你讀書(shu) ”。
哪些閱讀屬於(yu) 根係閱讀呢?比如,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原著,經過了流行的篩選和檢驗,不是“水麵的白沫”,而觸及一條河流的深流湍流,每一代人都能從(cong) 中汲取到思想營養(yang) ,流傳(chuan) 中成為(wei) 經典。《文心雕龍》《社會(hui) 學想象力》《群氓時代》《論法的精神》,就屬於(yu) 這樣的經典吧,每個(ge) 專(zhuan) 業(ye) 都有這樣的經典,啃原著,就是從(cong) 知識上培養(yang) 自己的根係。比如,對一個(ge) 社會(hui) 的結構和文化進行深描細描的著作,什麽(me) 叫“結構”,我將其理解為(wei) “長時段中不變的規律和邏輯”,這就是一個(ge) 社會(hui) 的根係,元宇宙、區塊鏈、ChatGPT,這些東(dong) 西,無非就是各領風騷沒幾天的概念泡沫而已,要去讀“結構”。比如,洞察幽微人性,讀那些深描複雜人性的文學作品——《百年孤獨》《平凡的世界》《悲慘世界》《紅樓夢》,讀懂了那些作品,就能解釋當下每天遇到的多數人、每天經曆的多數事,那些作品寫(xie) 的不是一個(ge) 時代一個(ge) 人,而是那個(ge) 時代的“根”、人性的“根”。
“根係閱讀”包括這些關(guan) 鍵詞:經典、普遍性、人性、結構。普遍性意味著什麽(me) ?它有巨大的解釋力,因為(wei) 是底層根係的觀念,它有解釋多數現象的普遍力量。比如,閱讀新聞,不能隻是看每天的熱點,更要看支撐這些每天此起彼伏、循環往複熱點的普遍結構是什麽(me) ?是什麽(me) 支配著新聞,為(wei) 什麽(me) 這個(ge) 世界每天發生了那麽(me) 多事,這個(ge) 事報道了,那個(ge) 事卻沒有報道,赫伯特·甘斯在《什麽(me) 決(jue) 定新聞》中有很經典的分析。有一個(ge) 文學概念叫“母題”,偉(wei) 大的作品中總包含著共同的人類母題,每天呈現的新聞熱點,其實是一個(ge) 社會(hui) 結構化母題的再生產(chan) 。讀表麵的新聞,像吃麥當勞雞塊那樣去快餐閱讀,卻沒有對其後“社會(hui) 根係”的閱讀,當然無法支撐你對其他熱點的觀點輸出。
“根係閱讀”讓你的知識盤根錯節,形成某種“聯想式致知”的層累結構,這才能支撐流暢自由的輸出。日複一日,腦子裏有那麽(me) 多有機的、活化的“根係”,麵對某個(ge) 熱點時,根係好像受到了陽光、雨水的刺激,很容易就破土冒芽,生長出觀點的枝幹。根係中涵養(yang) 了那麽(me) 多“活水”,取一滴水、一瓢水就足以撐起源源不斷的寫(xie) 作。淺閱讀,無法支撐輸出,因為(wei) 別人的即時寫(xie) 作已經榨幹了營養(yang) ,知識含量很薄了,撐不起你的再生產(chan) 。
曹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