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青春該是什麽姿態?青年該是何種模樣?

發布時間:2023-06-26 15:31:00來源: 光明日報

  【大調研,我們(men) 在行動】

  編者按

  青春該是什麽(me) 姿態?青年該是何種模樣?

  百餘(yu) 年前,革命先驅李大釗這樣認為(wei) :“青年之文明,奮鬥之文明也,與(yu) 境遇奮鬥,與(yu) 時代奮鬥,與(yu) 經驗奮鬥。”

  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寄語青年:“人的一生隻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

  以奮鬥為(wei) 美,已成為(wei) 今日青年共同心聲;在賽道上盡灑汗水,已成為(wei) 當代青年群體(ti) 姿影。與(yu) 此同時,青春也有“斑駁”,青年也有困惑。

  2021年12月,本報連續刊發關(guan) 銘聞評論《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奮鬥正當時》,禮讚奮鬥,勸誡“躺平”,引發熱烈討論。

  在全黨(dang) 大興(xing) 調查研究之際,我們(men) 再次走進青年群體(ti) ,聽大家說變化、談感受、聊困惑、話未來。

  青年群體(ti) 的精氣神,關(guan) 乎著整個(ge) 社會(hui) 的精神風貌。

  青年群體(ti) 的思想狀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懷備至。他深刻指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更加自信自強、富於(yu) 思辨精神,同時也麵臨(lin) 各種社會(hui) 思潮的現實影響,不可避免會(hui) 在理想和現實、主義(yi) 和問題、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麵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細致的教育和引導”。

  總書(shu) 記的指示,為(wei) 我們(men) 此次調研指明了方向。

  近日,本報調研組深入10餘(yu) 個(ge) 省區市,走進各類青年群體(ti) ,感知他們(men) 的脈動,傾(qing) 聽他們(men) 的心聲。

  (一)青春之為(wei)

  “你渴望的青春是什麽(me) 樣的?”“你向往的生活如何抵達?”

  而立之年的80後、漸成棟梁的90後、初登職場的00後們(men) ,給調研組最青春的回答是:乘風破浪衝(chong) 衝(chong) 衝(chong) !

  1.芳華,綻放田野山林

  80後青年、福建農(nong) 林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教授陳炎輝認為(wei) ,把青春“種”進田野,是“一個(ge) 熱愛環境、關(guan) 心農(nong) 業(ye) 的人自然而然的選擇”。

  “土壤汙染防治”是陳炎輝的研究方向,這不是件能立見成效的事。每年冬收後,他都要把新研製的土壤改良劑灑在田地裏,十幾番春去秋來,從(cong) 未缺席。

  當地農(nong) 民告訴調研組,他們(men) 一開始根本不信這個(ge) 戴眼鏡的“小年輕”會(hui) 比農(nong) 民更懂土地。但隨著田裏種出的稻子一年比一年好,鄉(xiang) 親(qin) 們(men) 越來越離不開這位年輕的“老把式”。

  90後鄉(xiang) 村規劃師閆利霞,奔波在陝西、山西、新疆的田野和村落中,進行資源普查、繪製未來勝景。

  “能把個(ge) 人發展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樣的國家大計聯係在一起,是幸運也是追求。”她由此描述自己的狀態,“住在身體(ti) 裏的少年在飛馳。”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由藍圖變為(wei) 現實,依靠的正是千千萬(wan) 萬(wan) 有明確奮鬥目標、踏實肯幹的青年人。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農(nong) 學院副教授、80後小麥育種專(zhuan) 家謝彥周常說:“種麥子就是養(yang) 娃子,要耐得住性子。”

  小麥育種周期長、成功率低,辛苦十年也未必能審定品種,但他和同事始終如一,接連選育出陝農(nong) 33、西農(nong) 239、西農(nong) 369等小麥新品種,把青春的色彩潑灑在大地上。

  2.匠心,出自平凡崗位

  溫小珍,江西一家磁性材料生產(chan) 企業(ye) 的坯料工序手動成型操作員,一個(ge) 讓同事安心、工廠放心的青年能手,被親(qin) 切地稱為(wei) “定海神珍”。

  麵對調研組,溫小珍多次提到青年時代是下苦功夫的最好時期。“熟練掌握一項技術後,我會(hui) 申請去更難一些、更辛苦一點的操作端工作。”她一路“打怪升級”,先後獲得“最美職工”“全國優(you) 秀農(nong) 民工”等榮譽。

  下的功夫有多深,青春便有多厚重。

  調研中我們(men) 遇到最多的,便是這樣的青年:著眼當下,盡其所能,盡其所學,在平凡崗位勤奮工作,品味奮鬥的意義(yi) 和人生的價(jia) 值。

  女探傷(shang) 工,以前幾乎沒有。2021年,張悅、胡帆等7位女青年,大學畢業(ye) 後來到中鐵鄭州局月山工務段探傷(shang) 班組,為(wei) 鋼軌做“體(ti) 檢”。很多時候,她們(men) 要騎車沿鐵路來回穿梭,幾十公斤重的超聲波探傷(shang) 儀(yi) 時常把腿碰得青一塊紫一塊。

  “鐵路千萬(wan) 條,安全第一條。我們(men) 覺得很自豪!”伴隨著火車轟鳴聲,青春在技術精進中延展。

  新時代中國,“行行出狀元,處處有能人”,被無數青春故事續寫(xie) 。

  江西萍鄉(xiang) 武功山下,一支少年摔跤隊給麻田中心學校的孩子以別樣的溫暖,他們(men) 在訓練時洋溢的歡樂(le) ,令調研組難忘。

  “一個(ge) 平凡的體(ti) 育老師,可以給留守兒(er) 童們(men) 帶來些不平凡的東(dong) 西。”組建摔跤隊的青年體(ti) 育教師曾漢金雄心滿滿,“培養(yang) 出幾名專(zhuan) 業(ye) 苗子!網球‘背簍少年’,火遍大江南北的‘村BA’,哪個(ge) 不是來自鄉(xiang) 村?”他要帶領孩子們(men) 去領略“存在於(yu) 武功山外的遙遠天地”。

  3.真知,附麗(li) 求索之路

  “沒有那麽(me) 多一蹴而就,也沒有那麽(me) 多‘站在風口就能飛起’的‘神話’!”從(cong) 新疆到北京某985高校任職的顧彬,2007年上大學第一次接觸芯片後,夢想就有了安放之處,至今已深耕芯片領域16年。

  “短平快的研究在迅速投產(chan) 、變現,撩撥著你的心。”顧彬告訴調研組,科研之路上充滿了誘惑,像他一樣願意平心靜氣待在實驗室,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失敗的科研人,無異於(yu) 踏上了一場漫長而艱難的跋涉。

  在高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ye) ,調研組遇到了很多正在“長途跋涉”的青年。

  80後李銳,山東(dong) 某國企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多年前辭掉德國的高薪工作,回國組建團隊,攻關(guan) 人工智能。

  他時刻以“程序員”這個(ge) “頭銜”提醒自己:“正如同程序要一個(ge) 字符一個(ge) 字符地‘碼’,數字大廈要一層一層地‘蓋’,向高新科技挺進必須腳踏實地。”搭檔們(men) 的理念高度一致:“有哪個(ge) ‘卡脖子’技術會(hui) 白白送你呢?”

  在科學的入口處,必須根除一切猶豫,任何怯懦都無濟於(yu) 事。

  海水澎湃,江水湍急,還有多少秘密封存水底?水下考古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但越來越多青年加入這個(ge) 隊伍。

  梁國慶,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青年考古專(zhuan) 家,曾參與(yu) 廣東(dong) “南澳一號”明代沉船等水下考古項目。他告訴調研組,今天的青年不缺膽魄和學識,有著不懼艱險的堅韌品格和向未知挑戰的好奇心。

  4.夢想,起於(yu) “自找苦吃”

  “小小草果,曾經隻是我大學時書(shu) 本裏的一個(ge) 自然段,現在是我科研工作的全部。”怒江大峽穀深處,雲(yun) 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楊紹兵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從(cong) 2015年承擔雲(yun) 南怒江人才幫扶技術骨幹任務起,楊紹兵就和年輕的隊員們(men) 行走在深山林地,為(wei) 當地農(nong) 民選育品種、教授技術、解決(jue) 病症、聯係市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要實現現代化,需要科研人員來磨礪。”他說。

  調研組看到,許多青年人紮根艱苦地方,不負讀過的書(shu) 、走過的路,不負韶華。

  90後基層幹部黃海芬,把職業(ye) 起點定在了世界屋脊。這位潮汕姑娘在大學畢業(ye) 前,已獲得廣州一家銀行的錄取資格,卻懷著夢想來到西藏林芝。

  “將汗水揮灑在最需要的地方,遠比紮堆於(yu) 都市更有價(jia) 值!邊疆地區真的渴望更多年輕人來就業(ye) 創業(ye) ,把先進理念和技術帶過來。”黃海芬告訴調研組,她在這裏成長很快,沒來多久就被林芝市巴宜區記了次“三等功”。

  5.挑戰,創新中抓機遇

  來自河北農(nong) 村的00後青年樊樂(le) ,穿上了鮮豔工作服,成為(wei) 一名快遞小哥,穿梭於(yu) 北京的街頭巷尾,連接起供需兩(liang) 端。

  “試用期一天跑80單就算合格,但我給自己定了120單的目標。這份工作能讓我暫時在大城市安頓下來。當然,我還有更長遠的規劃。”樊樂(le) 的理想,是和朋友開一個(ge) 裝修公司,“我大多數工資都能攢下來,再攢個(ge) 幾年就辦!”

  調研發現,在近幾年逐漸興(xing) 起的新行業(ye) 中,活躍著一大批奮鬥青年,他們(men) 熱愛工作、熱衷創新、善於(yu) 積累,一步一個(ge) 腳印努力實現理想。

  綠色建築工程師劉軍(jun) 熟悉北京西城的幾乎每條胡同,這個(ge) 湖南小夥(huo) 兒(er) 儼(yan) 然一個(ge) “老北京”。近幾年,北京老舊小區陸續實施舊房綠色改造,劉軍(jun) 和同事耐著性子,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

  綠色建築技術好實現,但綠色理念要深入人心非一日之功。劉軍(jun) 說:“我們(men) 學的是‘梁思成’,但樂(le) 意客串‘費孝通’。”一條條老舊巷子換了新顏,節能減排的理念體(ti) 現在居民生活的細節處。

  調研發現,城市鄉(xiang) 村、尋常巷陌,哪裏都有青年人孵化夢想的地方,哪裏都是青年人幹事創業(ye) 的天地。青年們(men) 有著清晰的奮鬥目標和人生規劃——

  天津90後青年、養(yang) 老護理員蘭(lan) 瑩用科學的護理技術照料養(yang) 老院裏的老人。早在讀研時,她就發現,“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已陸續進入高齡,養(yang) 老服務將麵臨(lin) 更大挑戰”,並堅信“挑戰也意味著青年人的機遇”。

  湖北武漢90後青年、呼吸治療師李子昂每次出診後都認真總結經驗,並在電腦和手機裏的“案例搜索引擎”中添置“標簽”。他的目標是,在“120”需要時,能用最快速度給患者製定個(ge) 性化的呼吸治療方案。

  雲(yun) 南昆明00後青年、整理收納師唐睿曦一邊工作一邊研修空間規劃知識,她的理念是,未來客戶想要的不隻是整潔的家居環境,還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體(ti) 驗。她要幫助他們(men) 實現……

  6.拓展,把愛好變技能

  社交平台上,95後青年雪菲的自我介紹是“公考培訓師/舞台化妝師”。兩(liang) 個(ge) 毫不相幹的職業(ye) 中間,加了一道讓她的生活倍加充實的“斜杠”。

  白天在一家公考培訓機構教授行測題,晚上在一家話劇社為(wei) 演員化妝。這位碩士研究生,畢業(ye) 後在上海找到了歸宿感,雖然經濟實力離買(mai) 房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兩(liang) 份收入給她增添了更多信心。

  “斜杠青年”,一群選擇多重職業(ye) 及身份的青年,在不同的工作場景中自由切換著角色。

  2020年,本報曾對“斜杠青年”進行調研,52%左右的受訪青年確認身邊有“斜杠青年”。他們(men) 普遍秉持這樣的想法:在開放的社會(hui) 環境中,把愛好發展成技能,讓自己今後有更多的選擇。

  安徽合肥00後青年、“舞蹈教師/獨立攝影工作室運營者/健身教練”,小磊的自我介紹中不止一道“斜杠”:他把在學校擔任舞蹈教師當作“立身之本”;在健身房教授瑜伽和有氧操,則是“手到擒來”的活兒(er) ;而閑暇時運營獨立攝影工作室,源自興(xing) 趣愛好。

  “我是不是有些貪心?”小磊說,“但是,我確實都挺熱愛的。”

  在小磊等青年身上,調研組感受到積極向上的能量和未雨綢繆的眼光。經濟發展、社會(hui) 開放、個(ge) 體(ti) 觀念的轉變,在當代青年麵前擺出一道“不定項選擇題”,很多思維活躍、興(xing) 趣廣泛的青年填上了多項答案。

  (二)青春之癢

  青春是迷人的,陽光、活力、激情、張揚……但青春也有陣痛,羈絆著成長的腳步。

  調研發現,大部分青年逐夢而行,追尋“詩和遠方”;也有一些青年患得患失,正經曆搖擺和彷徨——

  1.“尼特族”

  福建福州的90後青年小林,大學學的是環境工程技術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進入一家環保技術公司工作,1年後就辭職了。問及原因,她抱怨出差多,地方偏遠,每天跟汙水、廢棄物打交道,不適應感與(yu) 日俱增。

  回家後,小林本想一邊休息,一邊找工作。“可每天窩在家裏追劇、打遊戲太舒服了。時間一長,就再不想出門。”父母不僅(jin) 要照顧吃喝,還要每月給零花錢。親(qin) 戚幫著介紹了好幾份工作,都被她以“不自由”“壓力太大”為(wei) 由拒絕了。在家裏蹲了6年,她坦言“不知道還能不能重新適應社會(hui) 生活”。

  令人揪心的是,小林並非個(ge) 例。

  某社交平台的“家裏蹲自救同盟”小組,匯集了6.6萬(wan) 名升學失利、不想找工作、長期“蹲”在家裏的年輕人。有的“被裁員後,心裏很自卑,害怕再失敗,從(cong) 此不邁出家門”;有的“不喜歡和人打交道,沒有上班的動力”;還有的直言“努力太累了,‘躺平’是真的舒服”……

  這些不願工作、沉溺於(yu) 虛擬世界、長期在家“啃老”的青年,被社會(hui) 學者稱為(wei) “尼特族”。據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青年就業(ye) 趨勢報告》,“尼特族”現象已成為(wei) 困擾各國的全球性問題。

  河南一位家長告訴調研組:“孩子職高畢業(ye) 後,一直待家裏閑晃。什麽(me) 都不關(guan) 心,每天就抱著手機玩,越來越頹廢。催他去打工,他就大吵大鬧。”全家為(wei) 此心力交瘁,卻又無可奈何。

  2.“45度”現象

  調研組發現,相較於(yu) “尼特族”的“躺平”,為(wei) 數更多的青年在麵臨(lin) 工作壓力大、同輩競爭(zheng) 激烈、社會(hui) 期待較高時,選擇了“45度半躺平”,既不想全力以赴,又不願主動放棄。

  江蘇宿遷的90後青年陳飛,在一家事業(ye) 單位工作。他告訴調研組,“在我們(men) 這種縣級單位,上升的‘天花板’太低,絕大多數人幹到退休最多也就是個(ge) 科長。過去兩(liang) 年,我天天加班,也沒見比整天‘摸魚’的多得到什麽(me) 。沒有點獲得感,何必賣力呢?”漸漸地,他學“聰明”了,工作慢慢幹,顯得手頭事情多、很忙碌,“這樣領導就不會(hui) 交給新任務”。

  在貴州某大學任教的秦立,今年剛滿33歲。他向調研組吐槽,自己在學院不受重視,獲得的資源少,評職稱論資排輩。“上課能應付一節是一節,越來越沒熱情,反正評優(you) 評獎都跟我無關(guan) 。也想過轉行,一是沒勇氣,二是這所普通高校沒有‘非升即走’的壓力,那就索性當個(ge) 邊緣人,‘半躺平’,挺舒服!”

  湖南長沙一家企業(ye) 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觀察到,公司有近四成員工對工作持“得過且過”態度,工作量稍微一多就喊累,想著法推脫。“他們(men) 對自己的這種狀態也不滿意,卻又沒有清晰的職業(ye) 規劃。”

  調研中,不少受訪者自述,“有時感覺‘躺平’挺舒服,有時又陷入深深的焦慮和自責”“在26歲的年紀,幻想著62歲的生活”,他們(men) 熱衷於(yu) 一些矛盾式的表達,如自稱“廢物”、抱團“喪(sang) ”……心理學者表示,這類青年容易產(chan) 生孤獨感、挫折感,呈現脆弱的心理狀態。

  3.“空擋”狀態

  浙江寧波的00後青年劉劍鋒去年畢業(ye) 時,曾想過到北上廣闖蕩,但又擔心大城市的生活成本、競爭(zheng) 壓力太大。回到縣城後卻發現,找份稱心工作也不容易。“要麽(me) 收入低,要麽(me) 不穩定,自己創業(ye) 風險也不小。”他到現在還沒有確定求職方向。

  劉劍鋒的狀態,被學者喻為(wei) “空擋”——就像開車時掛“空擋”,缺少動力傳(chuan) 導。他們(men) 初入社會(hui) ,有奮鬥意願,卻無方向、缺支持,陷入一種沒有目標感的狀態。

  廣東(dong) 佛山的何江濤,畢業(ye) 兩(liang) 年已換了3份工作:先是廣州一家國企,感覺沒意思,辭職去了外企;逢行業(ye) 不景氣,提成很難兌(dui) 現,覺得沒前途,又辭了工作;同夥(huo) 伴創業(ye) 做文化策展,好不容易接到幾個(ge) 項目,但動輒幾萬(wan) 、十幾萬(wan) 的墊資和不知道什麽(me) 時候能回款,讓他們(men) 覺得“創業(ye) 太難,索性散夥(huo) 吧”。何江濤有些心灰意冷,麵對親(qin) 戚讓他回老家的勸說,“不知道該不該拒絕,也不知道再去哪兒(er) 闖蕩”。

  調研中,不少人反映,過去幾年,新冠疫情導致就業(ye) 崗位和機會(hui) 減少,這對他們(men) 的承壓能力和未來預期產(chan) 生負麵影響;“過度加班”“35歲裁員”“內(nei) 卷”和降薪等風險,使他們(men) 處於(yu) 迷茫之中,“不知道幹什麽(me) ”。

  這種心態下,許多青年隨波逐流。有的加入考編考研隊伍,“看別人考我也考”,考上哪個(ge) 算哪個(ge) ,隻求趕緊找個(ge) 穩定去處。有的頻繁跳槽,這山望著那山高,“生活永遠在別處”。

  4.“網紅夢”

  “我是看別人拍短視頻賺了大錢眼紅,才進了‘坑’。”在遼寧沈陽居住的90後短視頻博主曉然坦言,之前她在某平台看到有網紅曬出“3天15萬(wan) ”的收入截圖,“一下子就被刺激到了,我工作一年都賺不了這麽(me) 多!”

  輾轉反側(ce) 好幾天,曉然決(jue) 定辭掉工作,全職拍攝短視頻,為(wei) 此還花7000元報了速成課。可半年時間裏,除了一兩(liang) 條視頻播放量尚可,其他都沒激起什麽(me) 水花。她動了“歪心思”——專(zhuan) 拍誇張低俗、引發爭(zheng) 議的內(nei) 容,甚至不惜編造情節,“隻要有流量、能漲粉就行”,直到被平台封號,才清醒過來。

  隨著網絡直播等新業(ye) 態的興(xing) 起,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將其看作“低投入、高回報”的“風口”。據《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ye) 發展報告(2021-2022)》,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表演(直播)主播賬號累計近1.4億(yi) 個(ge) ,其中,24歲至30歲的青年占40%。

  調研中,有受訪青年直言不諱,自己的夢想就是當“網紅”。“正兒(er) 八經上班多累啊,當個(ge) 網絡主播,拍拍視頻,輕輕鬆鬆月入幾萬(wan) !”“那些上百萬(wan) 粉絲(si) 的博主,不也都是個(ge) 普通人?”

  在“網紅夢”的影響下,“快速變現”“一夜暴富”,成了不少青年的“向往”。

  “有段時間,我覺得自己可以通過網絡遊戲賺到大錢,結果不僅(jin) 荒廢了時間,還欠了13萬(wan) 元外債(zhai) 。拚命打工,幾年下來才還完。”在廣東(dong) 深圳南山區一家電子公司工作的80後青年程文浩自言,曾跌過大跟頭,費了好大勁才爬起來,“整天想著掙快錢、躺著把錢賺了,要麽(me) 被騙,要麽(me) 走上歪路”。

  (三)青春之問

  調研讓我們(men) 欣喜:青年們(men) 渴望成長成才,勇於(yu) 拚搏進取,多數能夠理性麵對困境和挑戰,願意練強軟肋、磨煉意誌,造就更好的自己。

  也有揮之不去的疑問:青春之癢背後的原因是什麽(me) ?對人生之路會(hui) 產(chan) 生怎樣的影響?該如何看待?

  調研中,許多受訪人士給出了自己的分析——

  1.追求“不被定義(yi) 的青春”

  問卷調查中,在問及“你理想中青春的樣子”時,這類回答最為(wei) 典型:“發現自己的多麵性,不斷嚐試新事物,不做別人的影子!”

  調研組發現,時代在變化,青年也在變化。身處代際快速更替、業(ye) 態不斷迭代、競爭(zheng) 日趨激烈背景下的這代青年,不再滿足於(yu) 單一向度的“成功模式”和“中規中矩”的生活方式,他們(men) 以多姿多彩的奮鬥體(ti) 驗,追求著“不被定義(yi) 的青春”。

  “時代不斷創造青年人建功立業(ye) 的嶄新形式,國家積極提供青年人持久奮鬥的組合激勵,青年自身也從(cong) 未失去屹立潮頭的精神底色。這些主客觀條件,都決(jue) 定了當代青年始終是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ti)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呂小康認為(wei) 。

  近年來,黨(dang) 和政府整頓教培行業(ye) 、整治“飯圈”亂(luan) 象、深化職稱製度改革、推進“全體(ti) 人民住有所居”舉(ju) 措、嚴(yan) 管網絡遊戲產(chan) 業(ye) 等,一係列有礙青年幹事創業(ye) 的“絆腳石”正在被清理。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侯衍社看來,這些“組合拳”,既有對不良現象的治理,也有製度激勵和精神動員,在為(wei) 青年減輕壓力的同時為(wei) 成長賦能。

  2.自嘲是緩解壓力的個(ge) 性表達

  在北京從(cong) 事房產(chan) 中介的王振,是一名85後。工作中,他經常跑得腰酸腿疼、說得口幹舌燥。每天一早,他都要花一個(ge) 多小時乘坐地鐵從(cong) 大興(xing) 穿梭到朝陽,擠在早高峰人群中,前胸貼後背。王振告訴調研組:“‘躺平’是我的口頭禪,可實際上真躺不下!”

  從(cong) 安徽縣城考到上海某985高校的楊梓沐,自稱“廢柴”,卻是專(zhuan) 業(ye) 獎學金獲得者,社會(hui) 實踐、社團活動的活躍分子,還是運動達人。“壓力很大,時常調侃一下,覺得挺放鬆。”她告訴調研組。

  調研發現,相較於(yu) 父輩,當代青年有著更張揚的個(ge) 性、更外向的表達。

  “麵對‘全天候’的工作和學業(ye) 壓力,他們(men) 不願把‘努力’掛在嘴邊。自嘲‘佛係’、高呼‘躺平’,實際上是在偶感焦慮疲憊時的一種情緒宣泄。”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謝玉進認為(wei) 。

  中央團校教授廉思指出,在不斷增加的社會(hui) 壓力麵前,有些青年試圖用“防禦性悲觀”的心態加以應對,用戲謔的方式給自己解壓。比如,對於(yu) 大多數青年來說,自嘲式的“躺平”隻是一種緩衝(chong) ,而不是目的。我們(men) 對“躺平”的實際情況要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

  3.青年是對社會(hui) 變化最為(wei) 敏感的群體(ti)

  青年富有夢想,也最容易感知社會(hui) 變化。調研中,不少專(zhuan) 家以“晴雨表”“風向標”“探敏針”為(wei) 喻談論青年。

  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人們(men) 對未來的發展預期、收入預期、就業(ye) 預期等一直在往高走。

  “近期的調研發現,青年群體(ti) 對於(yu) 個(ge) 人未來五年縱向流動預期顯著高於(yu) 其他年齡段,特別是18至20歲群體(ti) 中所有人均相信未來五年的個(ge) 體(ti) 所處社會(hui) 階層會(hui) 向上流動或保持原狀。”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研究員王俊秀指出。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良馴認為(wei) ,“躺平”等情緒表達,是“發展起來後出現的問題”在青年心態上的折射。“當前,高校畢業(ye) 生人數不斷攀升,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不能滿足青年對更好工作、更高收入的訴求。過高預期一時不能實現,就可能給部分青年特別是首次就業(ye) 青年帶來失落感、受挫感。”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洪修指出,很多父母對孩子存在過高期望值,希望他們(men) 成為(wei) “人中龍鳳”,但平日裏的過度嗬護,又使青年缺乏應對壓力、調節情緒的能力。一些人遭遇學業(ye) 、事業(ye) 挫折後容易喪(sang) 失信心,甚至從(cong) 短期脫離社會(hui) ,發展為(wei) 長期放棄奮鬥,以至退回家庭“啃老”。

  4.從(cong) 校園到社會(hui) 的扶持鏈條尚未健全

  調研中,一些剛從(cong) 象牙塔步入職場的年輕人,不約而同談到這樣一種現象:在學校時憧憬畢業(ye) 後大幹一場,找工作時幾經碰壁方知道阻且長。不少畢業(ye) 生的擇業(ye) 理念,已從(cong) 最初的“不將就”,轉變為(wei) “求穩”,甚至慢就業(ye) 、懶就業(ye) 、怕就業(ye) 、不就業(ye) 。

  廉思將這種不確定感甚至恐懼心理稱作“22歲現象”。“畢業(ye) 後,年輕人開始感受到工作、生活、婚育的不易,特別是一些青年遭遇到突發事件、個(ge) 體(ti) 生活經驗又不足以應對時,如果得不到及時幫助引導,就容易陷入消極負麵情緒。”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王宇航認為(wei) ,剛剛走向社會(hui) 的青年,內(nei) 心其實充滿了理想和幹勁,但在發展方向上缺乏明晰規劃。引導他們(men) 鏈接起“動力”與(yu) “目標”,尤為(wei) 關(guan) 鍵。

  事實上,新時代十年,我國出台了大量支持青年發展的政策。《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關(guan) 於(yu) 優(you) 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jue) 定》《關(guan) 於(yu) 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ye) 生等青年就業(ye) 創業(ye) 工作的通知》……涉及青年發展方方麵麵。

  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中央團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副主任楊巧的調研,有近20%的大學生並不清楚國家出台了哪些扶持政策,有超過20%的大學生沒有切實感受到創業(ye) 政策的幫助。

  “目前還存在宣傳(chuan) 力度不夠大、效果不夠精準等政策落實‘最後一公裏’的問題。”楊巧還認為(wei) ,地方出台的一些配套政策,人才引進、創新創業(ye) 等特殊性政策較多,普惠性政策相對較少,尚不能使不同青年群體(ti) 整體(ti) 受益。

  同樣值得關(guan) 注的是,伴隨平台經濟等新業(ye) 態快速發展,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以及自由攝影師、網絡主播等新興(xing) 青年群體(ti) 不斷湧現、規模持續擴大。目前全國靈活就業(ye) 人員規模達2億(yi) 人,其中青年占四成。

  “靈活就業(ye) 人員普遍缺少強有力、可持續的組織支持,遇到困難無處求助或求助成本過高,較少得到心理輔導和就業(ye) 指導,這容易使他們(men) 缺乏被支持感,削弱應對困難的信心。”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hui) 法研究室副主任王天玉說。

  5.消極文化因素蠶食奮鬥內(nei) 生動力

  調研中,眾(zhong) 多研究者表示,盡管對於(yu) 多數青年來說,“廢柴”“佛係”“躺平”“擺爛”等是一種個(ge) 性表達方式,但也要重視和警惕其背後潛在的變化和危機。有些青年如果長期受此浸染,尤其是群體(ti) 性浸染,會(hui) 助長不思進取、躲避問題的心理傾(qing) 向。

  確實,年輕人最易受到同輩群體(ti) 的情緒感染,同質聚合的文化圈群對青年價(jia) 值觀的形成發展影響較大。

  問卷調查表明,高校學生“最喜歡的與(yu) 人交往方式”,居前三的是“同齡人休閑聚會(hui) ”“一對一交往”“線上聊天”;關(guan) 於(yu) “對自己言行舉(ju) 止影響最大的人”,選擇“同寢室同學”“有共同愛好共同話題者”的占四成。

  “圈層文化本質上是基於(yu) 群體(ti) 的認同,具有較強的封閉性排他性。”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韋慶旺指出,基於(yu) 群體(ti) 負麵認同所形成的“共鳴”,會(hui) 削弱主流思想引導活動的實效性。

  互聯網為(wei) 青年群體(ti) 的“精神集聚”進一步創造了可能。

  “青年是網絡社交媒體(ti) 的深度用戶。‘信息繭房’效應下,一些負麵文化觀念在特定群體(ti) 內(nei) 被強化,如果被引導沿著狹窄維度發展,就會(hui) 變得片麵、偏執,乃至出現極端情緒表現。”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yu) 新媒體(ti) 學院副教授徐婧指出。

  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肖斌觀察到,一些自媒體(ti) 為(wei) 吸引流量,將青年視為(wei) 主要目標人群,散播消費主義(yi) 、金錢至上等價(jia) 值觀,軟性講述“階層固化”“及時享樂(le) ”的故事,製造“大我”與(yu) “小我”的對立,使青年“隻看到自己,看不到家國”。

  楊巧在調研中也發現,“曾有過錦鯉祈願、星座測運等行為(wei) ”,相信“世界上存在神靈、上帝等超自然力量”的大學生竟不在少數。

  “將所有結果歸因於(yu) ‘神秘力量’的控製,必然會(hui) 在一次次的偏差歸因中弱化繼續奮鬥的能量。”楊巧認為(wei) ,在一些消極文化因素蠶食下,一些青年“自己是自己命運的主人”的主體(ti) 性觀念被弱化,奮鬥內(nei) 生動力被消減。

  (四)青春之思

  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人都會(hui) 遭遇困惑,但每一代人都扛起了時代的責任、收獲了夢想與(yu) 榮光。

  改革開放之初的“潘曉討論”,是圍繞那一代青年的失落和困惑展開的,被稱為(wei) “整個(ge) 一代人的精神初戀”。參與(yu) 那場討論的青年,重振精神再出發,成為(wei) 幹事創業(ye) 的中堅力量。

  人們(men) 曾給80後貼上“溫室裏的花朵”等標簽,唱衰90後、00後的聲音亦曾不絕於(yu) 耳。但“垮掉的一代”非但沒“垮掉”,還在戰“貧”抗“疫”中撐起中國的脊梁。

  調研中,受訪者普遍表示,理解青年、包容青年、成就青年,才能讓青年擔起創造未來的使命——

  1.善於(yu) 傾(qing) 聽和解決(jue) 青年人的訴求

  “我們(men) 在網絡上討論‘躺平’‘擺爛’‘廢柴’,要麽(me) 是自嘲,要麽(me) 是表達困惑,卻經常招來一些人不明所以的‘口誅筆伐’。我們(men) 發帖、跟帖,但狂懟過後,剩下的盡是困頓和迷茫。”廣西某高校00後學生、某網絡論壇版主告訴調研組。

  受訪青年普遍反映,現在工作生活節奏都很快,年輕人麵臨(lin) 學業(ye) 就業(ye) 、買(mai) 房結婚、贍養(yang) 老人等重重壓力;同時,他們(men) 有著強烈的公平意識,崇尚自我價(jia) 值的實現,當麵對“付出和獲得不成比例”時,難免陷入自我懷疑和心理落差。

  中央團校黨(dang) 的群眾(zhong) 工作教研部教師薑振華指出,青春不隻是一個(ge) 年齡階段,也是一種心境和狀態。當代青年不再願聽“高高在上”“憶苦思甜”式的說教,他們(men) 在意的不僅(jin) 是“怎麽(me) 做才是對的”,更希望知道“為(wei) 什麽(me) 要這樣做”。要走進青年看青年,與(yu) 青年共情,傾(qing) 聽他們(men) 的吐槽,接納他們(men) 的情緒,善於(yu) 理解調侃、自嘲背後的迫切訴求,引導他們(men) 去思考人生的意義(yi) 究竟是什麽(me) 。

  調研組發現,青年們(men) 確立自我價(jia) 值、尋找心理平衡的過程並不容易,有的順利些,有的大費周章,但大多最終都會(hui) 找到自己的定位。

  “要欣賞一鼓作氣從(cong) 起跑線衝(chong) 向終點,也要理解那些中途的歇腳、休整和緩衝(chong) 。”貴州省文聯副主席肖勤指出。

  鄭州大學思政課教師周榮方指出,“在頭腦裏搞建設”本就不是易事,多重因素疊加使做好青年思想工作更具挑戰性。要用青年接納的話語方式,一開始就抓住他們(men) 的“痛點”,才能打開他們(men) 的心扉。

  2.破解“22歲現象”,為(wei) 成長掛上“前進擋”

  調研組發現,大學生在校時“有人管”,畢業(ye) 後如同斷了線的風箏,跟學校不再發生聯係,他們(men) 的思想狀況、就業(ye) 狀況、生活狀況如何,一般情況下學校不再過問。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長安建議,有條件的高校應對初入社會(hui) 的青年畢業(ye) 生“扶上一把、送上一程”,解決(jue) 好他們(men) “有困惑不知向誰訴說,有困難不知向誰求助”的問題,增強他們(men) 走向廣闊天地的信心。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鄧希泉表示,不少青年自由職業(ye) 者由於(yu) 遠離集體(ti) ,累積而成的心理困惑不容易為(wei) 人所察,需要給予更多社會(hui) 支持。“比如,發揮工會(hui) 、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優(you) 勢,做好對自由職業(ye) 人員的服務幫助、利益維護等;社區或誌願組織定期開展麵對麵交流,主動了解他們(men) 的心理狀態。”

  “增加職業(ye) 教育投入,是最優(you) 選擇之一。”王宇航建議,應破除體(ti) 製機製障礙,發展終身教育視閾下的職業(ye) 教育,提升各類在線教育質量,使每一位有學習(xi) 和提升意向的人都能各取所需。“通過職業(ye) 教育解決(jue) 青年的‘本領恐慌’、驅散初入職場的迷茫心態,為(wei) 他們(men) 的發展掛上‘前進擋’。”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心理學係教授陳麗(li) 君建議,應加強社會(hui) 心理服務體(ti) 係建設,開展專(zhuan) 門社會(hui) 心理服務,引導青年積極樂(le) 觀看待社會(hui) 發展中的問題,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合理規劃未來。“同時還要在改善就業(ye) 環境、居住環境、生活環境、安全環境等方麵著力,為(wei) 青年群體(ti) 挖掘潛能、彰顯活力創造更多機會(hui) 。”

  3.補齊政策短板,消除“35歲分水嶺”

  一名在北京工作的80後程序員向調研組表示:“互聯網大廠曾是青年們(men) 實現夢想的通道,而今,35歲卻成了這個(ge) 行業(ye) 的‘危機之年’。”

  受訪者向調研組反映,目前《公務員錄用規定》中報考公務員資格條件為(wei) 35周歲以下,很多企業(ye) 在招聘時亦參照此規定。

  “年輕朝氣、可塑性強的青年可以為(wei) 單位發展帶來活力,經曆職場磨煉、專(zhuan) 業(ye) 技術成熟的員工也是不可多得的財富。”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邢婷婷認為(wei) ,由於(yu) 年齡原因而被某個(ge) 行業(ye) 淘汰或無法進入某個(ge) 領域,是人才浪費,也徒增社會(hui) 焦慮。她建議適時調整這一規定,“不要讓35歲成為(wei) 人生‘分水嶺’”。

  近年來,圍繞青年就業(ye) 創業(ye) 問題,相關(guan) 部門出台了一係列扶持政策。

  2019年,人社部、共青團中央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實施青年就業(ye) 啟航計劃的通知》,將16至35歲有勞動能力、失業(ye) 一年以上的青年納入計劃。據統計,截至2022年12月,各省區市出台的大學生創業(ye) 支持政策達168項。

  調研發現,政策的可感知程度越高、落實越到位,青年的奮鬥熱情就越高漲。

  薑振華指出,政府不僅(jin) 要出台有力扶持舉(ju) 措,還要讓青年切實感知到關(guan) 心關(guan) 愛。“可以通過一些鮮活貼切的宣介方式,比如在招聘網站、社交媒體(ti) 上推送相關(guan) 信息,讓青年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張良馴建議,高校應利用短視頻、動態圖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分眾(zhong) 化、有針對性地解讀各項就業(ye) 政策舉(ju) 措。同時,可以約請相關(guan) 青年人才進行交流,分享用好就業(ye) 政策的成功經驗。

  “完善靈活就業(ye) 群體(ti) 的政策保障,對於(yu) 增強青年信心極為(wei) 重要。”王天玉建議,根據平台類型和職業(ye) 風險類型構建階梯化保障機製,建立靈活就業(ye) 人員個(ge) 人賬戶製度,采取記賬製以方便接續轉移。

  4.著眼育人全過程,增強學校教育實踐導向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武漢大學)近期在全國53所高校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針對“畢業(ye) 後,你願意到西部地區就業(ye) 嗎”的問題,9.1%和22.4%的受訪者回答“非常願意”和“比較願意”。

  調研組發現,一邊是抱怨一二線城市就業(ye) 太“卷”,競爭(zheng) 激烈,人才紮堆;一邊是中西部廣袤土地渴盼人才。這固然與(yu)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大背景相關(guan) ,但也與(yu) 青年的價(jia) 值觀、勞動觀、擇業(ye) 觀有關(guan) 。

  “思政課教師要發揮‘架橋’作用,引導學生走出‘小世界’,正確理解個(ge) 人發展與(yu) 國家戰略、‘個(ge) 人夢’與(yu) ‘中國夢’的關(guan) 係。能想清楚‘我是誰、從(cong) 哪來、往哪去’的青年,又如何會(hui) 甘心‘躺平’呢?”周榮方說。

  調研發現,在不少高校,“臨(lin) 門一腳”的就業(ye) 指導正在向貫穿學業(ye) 全過程的職業(ye) 生涯教育轉變。

  “職業(ye) 生涯教育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及所學專(zhuan) 業(ye) ,樹立科學的職業(ye) 誌向,既防止好高騖遠,又避免茫然失措。”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專(zhuan) 職輔導員陶翊婷指出,“學校應加大力度,提高職業(ye) 生涯教育的質量。”

  北京理工大學學生就業(ye) 指導中心主任林驥佳建議,可以通過課程講座、個(ge) 體(ti) 谘詢、朋輩輔導、實習(xi) 實訓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職業(ye) 環境,提前做好求職預期和職業(ye) 規劃,提高就業(ye) 競爭(zheng) 力和職業(ye) 發展能力。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檀傳(chuan) 寶認為(wei) ,部分青年中存在的好逸惡勞、幻想一夜暴富等現象,一個(ge) 重要症結在於(yu) 勞動教育曾經被淡化、弱化。專(zhuan) 門的勞動課程非常必要,道德與(yu) 法治、曆史課、語文課、班團活動、師生交往中,也都可以滲透勞動教育的理念。“隻有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全部教育生活,才能取得真正的實效。”

  5.開設父母課堂,家長與(yu) 子女共成長

  調研中同樣深深觸動我們(men) 的,還有來自一些家長的困擾和訴求。

  山東(dong) 一位家長充滿焦慮地告訴調研組,自己跟兒(er) 子完全溝通不起來,想跟他聊聊生活、學習(xi) 、交友,都得不到回應,感覺和他代溝很深,不知道該怎麽(me) 辦。

  吉林一位家長特別期待能有個(ge) 機構告訴她該怎麽(me) 教育孩子。“我們(men) 小時候,父母管教得很嚴(yan) ,說什麽(me) 聽什麽(me) ,現在的孩子真是不讓管,出現問題打不得、罵不得。”她對調研組說。

  正如入職需要培訓,當父母也需要上父母課。

  我們(men) 在調研中遇到的大多數家長,都對父母課堂表現出濃厚興(xing) 趣,他們(men) 願意學習(xi) 運用更切近現實的理念、更有效的方式方法進行引導式教育。

  集美大學法學院社會(hui) 學係副教授巨東(dong) 紅指出,父母應學會(hui) 與(yu) 孩子共情,善於(yu) 捕捉並感知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心理狀態,以同理心引導孩子表達感情或意見。當他們(men) 有負麵情緒時,也不要一味壓製、回避。

  中國勞動關(guan) 係學院副教授劉曦指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ju) 一動,都是孩子的模仿源。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不讓孩子玩手機,自己整天抱著手機玩,或者經常在孩子麵前流露‘躺平’情緒,怎麽(me) 還能要求孩子持續奮鬥呢?”

  提升抗壓能力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麵。長期從(cong) 事家庭心理谘詢的蘇迪認為(wei) ,相當多的父母寧可自己吃盡千辛萬(wan) 苦,也不願讓孩子受一點罪、吃半點苦。“這導致不少孩子心理脆弱,經受不起挫折,來自外界的一句訓斥、一次拌嘴,都有可能成為(wei) 他們(men) 內(nei) 心防線崩塌的導火索。”

  山東(dong) 濟寧的90後青年王曉,畢業(ye) 後做起網絡主播,專(zhuan) 注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通過視頻讓更多人了解傳(chuan) 統文化,很有成就感。”王曉告訴調研組,盡管自己很喜歡,但父母堅決(jue) 反對,一直勸她找份“正經穩定”的工作。

  李洪修指出,父母不能僅(jin) 從(cong) 個(ge) 人主觀願望和偏好出發,憑自己的好惡評價(jia) 、幹預子女的生活和工作,把他們(men) 當作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而應當結合子女的實際情況、自身意願、個(ge) 人稟賦,幫助他們(men) 設定目標、調整預期、付諸努力,讓他們(men) 在充滿尊重和理解的環境中激發潛力和活力。

  6.讓正能量衝(chong) 破“信息繭房”

  調研發現,一些“躺平”現象,經網絡傳(chuan) 播就會(hui) 被放大、強化。

  徐婧認為(wei) ,有關(guan) 部門應當對青年聚集程度高的網絡平台的推薦算法進行一定的製約和引導,用主流價(jia) 值導向駕馭算法,解決(jue) “信息繭房”“回音壁效應”等問題,增強圈群內(nei) 外信息的流動和開放。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劉同舫建議,主流媒體(ti) 應當增強話語的平台轉譯能力,提升在青年圈群中的吸引力、引導力和動員力。

  “網絡時代的年輕人,無時無刻不被形形色色的觀點包圍。進行正麵引導時,也要講清楚相反觀點的危害,增強說服效果。”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方提呼籲。

  網絡空間不能成為(wei) 焦慮的發酵池,而應成為(wei) 正能量的擴音器。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支振鋒指出,應當加強網絡從(cong) 業(ye) 人員教育培養(yang) ,督促企業(ye) 主動承擔社會(hui) 責任,同時重點監管具有媒體(ti) 屬性和動員能力的網絡平台,使互聯網這個(ge) 最大變量變成推動青年發展的最大增量。

  青年代表的精神是一個(ge) 時代的精神,青年代表的性格是一個(ge) 時代的性格。

  我們(men) 深知,這一代青年置身於(yu) 時空、虛實和代際疊加交錯的複雜場景,擁有更多選擇的機會(hui) 和張揚個(ge) 性的空間,要設身處地理解不同群體(ti) 青年的境遇和特點,善於(yu) 傾(qing) 聽青年心聲、了解青年訴求,並給予他們(men) 更多的關(guan) 心。

  我們(men) 籲請,全社會(hui) 傾(qing) 力嗬護青年創新創造的興(xing) 趣和熱情,不斷暢通社會(hui) 流動渠道,鼓勵青年在創業(ye) 創新的熱潮中展現才華,讓撲麵而來的青春氣息化作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我們(men) 期待,新時代青年鼓舞更飽滿的熱情、更堅韌的勇氣、更昂揚的精氣神,將人生追求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連接,跑好曆史接力賽,以奮鬥的姿態見證民族複興(xing) 光輝時刻的到來。

  青春有多澎湃,生活就有多豐(feng) 彩!

  青年有多奮鬥,中國就有多美麗(li) !

  (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薄潔萍、王璡、劉江偉(wei) 、馬姍姍、彭景暉、劉宇航、劉勇、顏維琦、蘇雁、常河、王勝昔、丁豔、嚴(yan) 聖禾、呂慎、陳冠合、李慧、尚傑、趙明昊、趙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