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農業數字化技術員:田間地頭就是我們的辦公室

發布時間:2023-07-03 14:3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農(nong) 業(ye) 數字化技術員:

  田間地頭就是我們(men) 的辦公室(新職·新知①)

  開欄的話

  農(nong) 業(ye) 數字化技術員、人工智能訓練師、無人機駕駛員……隨著數字經濟發展和相關(guan) 新型產(chan) 業(ye) 繁榮,多種多樣的新職業(ye) 出現。新職業(ye) 工作者的工作內(nei) 容是什麽(me) ?他們(men) 在哪些領域大展身手?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人員如何走上成才之路?本報今起推出係列報道,解讀多種新職業(ye) ,講述新職業(ye) 工作者的故事。

  盛夏時節農(nong) 事忙。在廣東(dong) 省佛山市高明區吉田村的農(nong) 場裏,卻看不到農(nong) 民忙碌的身影,隻能見到幾台無人機在稻田裏進行噴灑作業(ye) 。不遠處,1998年出生的佛山市中科農(nong) 業(ye) 機器人與(yu) 智慧農(nong) 業(ye) 創新研究院工程師陳觀海,正在觀察設備運行情況。通過采用5G和北鬥衛星導航技術,這個(ge) 農(nong) 場實現了水稻耕、種、管、收全流程無人化操作;農(nong) 場內(nei) 的中控係統可以實時監測無人化設備的使用情況和土壤各種指標,實現“智慧種田”。

  陳觀海是農(nong) 業(ye) 數字化技術員之一。在他看來,這一職業(ye) 的重要職責,是幫助農(nong) 民從(cong) 依靠傳(chuan) 統的經驗種植轉變為(wei) 依靠數據去種植,通過科技進步促進中國實現農(nong) 業(ye) 強國。

  無人農(nong) 機能“聽懂”他的命令

  “現在水稻臨(lin) 近成熟,三分種七分管,所以我的辦公室基本是在田間地頭。”這些日子,陳觀海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在農(nong) 場裏操作無人農(nong) 機,實現田間管理。

  無人農(nong) 機為(wei) 何能“聽懂”陳觀海的命令?這源於(yu) 農(nong) 機搭載了基於(yu) 北鬥的無人駕駛導航係統,無人農(nong) 機設備通過對稻田打點定位,規劃最優(you) 耕作路徑,自主完成旋耕、平地、播種、增硒、施肥、收割、運輸等作業(ye) 。

  吉田村的農(nong) 場,是該係統落地推廣的項目之一。但是,最初的推廣過程並不順利。“我們(men) 前期一周基本去4到5天,6點左右出門,一般晚上9點回來。”回憶起最初推廣的那段時光,陳觀海感歎像創業(ye) 一樣,“一個(ge) 很現實的問題是成本,村民覺得花這麽(me) 多金錢和時間來做這件事沒有必要。”陳觀海和團隊多次給村民開培訓會(hui) ,講解、演示數字農(nong) 業(ye) 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經過培訓,村民的思想有了轉變。

  2021年2月,位於(yu) 吉田村的無人水稻農(nong) 場建起來了。“第一次耕種的時候,村幹部、村民都跑來看,大家都好奇,以前農(nong) 民都是人工插秧或者拋秧,無人農(nong) 機旱地播種水稻能不能成功?”陳觀海說,原本一畝(mu) 需要好幾個(ge) 農(nong) 民幹的活,機器10多分鍾就播種完了,“由於(yu) 天氣炎熱,人工一般1到2個(ge) 小時要去休息,不然會(hui) 中暑;機器就不用休息。”

  水稻種下了,一些村民經常往農(nong) 場跑,看著稻苗在無人機、噴霧機等無人農(nong) 機管護下越長越壯實,村民的疑慮逐漸被打消。

  為(wei) 了全麵掌握水稻生長情況,中科農(nong) 業(ye) 機器人與(yu) 智慧農(nong) 業(ye) 創新研究院團隊開發了數據采集模塊,從(cong) 各個(ge) 監測設備中提取田間溫度、濕度、氣壓、光照、降雨、風速、風向及土壤溫濕度、氮鉀磷、酸堿含量等參數,利用信息化係統對農(nong) 場進行管理。

  “有一次我們(men) 發現一塊田的氮元素含量過低,水稻葉尖端出現黃化現象,就追加了施肥。我們(men) 當時疑惑,這塊田此前的施肥量跟旁邊的用量一致,為(wei) 什麽(me) 水稻長勢不好呢?經過跟農(nong) 民溝通才發現,當初對這塊田剛施完肥就碰上大雨天氣,雨水衝(chong) 刷導致肥料流失過大,相當於(yu) 做了無用功。”陳觀海說。

  在陳觀海和同事的管護下,5個(ge) 月後,農(nong) 場早稻收割。村裏人都來圍觀,隻見收割機、收獲車、運糧車齊上陣,8分鍾就割完一畝(mu) 水稻。最後一算賬,畝(mu) 產(chan) 比傳(chuan) 統耕作增產(chan) 100多公斤,成本減少300元。由於(yu) 在水稻生長時對其葉麵進行了增硒,稻米品質上佳,價(jia) 格也提高不少。

  無人農(nong) 場竟能增產(chan) 又增收,村民們(men) 信服了,後來都希望自家田地也可以進行數字化管理,有效減少了村裏田地撂荒、棄耕地現象。陳觀海還教會(hui) 了村民操作無人農(nong) 機,很多年輕村民建立起服務隊,開始用農(nong) 機為(wei) 周邊農(nong) 戶服務。

  從(cong) 工業(ye) 機器人“跨界”農(nong) 業(ye) 數字化

  從(cong) 小喜歡機器人的陳觀海,一開始並沒想到自己會(hui) 成為(wei) 一名農(nong) 業(ye) 數字化技術員。

  2016年,陳觀海從(cong) 老家茂名來到佛山上大學,選擇的專(zhuan) 業(ye) 是工業(ye) 機器人技術。大學畢業(ye) 後,他進入廣東(dong) 若鉑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工作。幾年前,該公司與(yu) 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等單位聯合成立佛山市中科農(nong) 業(ye) 機器人與(yu) 智慧農(nong) 業(ye) 創新研究院,致力於(yu) 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他也開始從(cong) 工業(ye) “跨界”到農(nong) 業(ye) 。

  “智慧農(nong) 業(ye) 的底層邏輯與(yu) 工業(ye) 化的很多方麵有共通之處。”陳觀海說,二者都依靠智能化和數字化。工業(ye) 化通過自動化係統提高生產(chan) 效率和質量;農(nong) 業(ye) 數字化借助物聯網、傳(chuan) 感器等技術,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智能化,提供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和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工業(ye) 化通過數據係統實現數據采集、過程監測和在線管理;農(nong) 業(ye) 數字化通過搭建物聯網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幫助農(nong) 民做出更加準確和科學的決(jue) 策。

  吉田村的農(nong) 場兼具數字應用、推廣、示範作用,很多新技術新設備在這裏落地。園區內(nei) 設立了聖女果機器人采摘示範區,利用機器人多傳(chuan) 感器融合技術,對聖女果進行信息獲取、成熟度判別和采摘,具有自主規劃采摘路徑、自動尋路、自主避障等功能。“我們(men) 在不斷完善機器人係統的技術參數,讓農(nong) 民更加便捷地使用它們(men) 。”陳觀海說。

  讓更多農(nong) 民享受農(nong) 業(ye) 數字化帶來的便利

  “無人農(nong) 場已經是吉田村的一張名片了!”成為(wei) 農(nong) 業(ye) 數字化技術員兩(liang) 年來,陳觀海親(qin) 眼見證著智慧農(nong) 業(ye) 帶給吉田村的改變:以前這是個(ge) 荒蕪的小山村,後來農(nong) 場入選了廣東(dong) 省第七批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建設名單,如今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多,吸引了很多企業(ye) 入駐,村裏為(wei) 此建了農(nong) 展館、民宿,發展觀光旅遊。“現在很多年輕人回來就業(ye) 創業(ye) ,村裏活力增加了不少。”

  陳觀海認為(wei) ,中國未來的農(nong) 業(ye) 數字化技術前景廣闊。“以前農(nong) 民種地靠經驗,今後要靠數據了。”陳觀海說,未來的農(nong) 業(ye) 主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結合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實際需求,通過收集、分析、利用和共享大量數據資源,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流程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管理,以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益、降低生產(chan) 成本、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由於(yu) 農(nong) 業(ye) 作業(ye) 環境複雜多變,數字化技術需要具備高強度的適應性,還要能夠和其他農(nong) 業(ye) 設施、設備進行無縫連接和協同操作。普通農(nong) 民對於(yu) 高成本的設施設備投入難以承受,因此成本問題是一大挑戰。

  從(cong) 海外經驗看,荷蘭(lan) 、以色列、日本等國家在20世紀開始大力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隨著信息工程等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一些海外國家的農(nong) 業(ye) 科技已經由自動化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我們(men) 國家的政策大力支持農(nong) 業(ye) 走現代化道路,隨著未來農(nong) 業(ye) 數字設備需求量增加,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陳觀海說。

  “對一名農(nong) 業(ye) 數字化技術員來說,未來的要求也會(hui) 更高。”陳觀海說,海外的農(nong) 業(ye) 數字化技術員需要熟悉農(nong) 作物生長的特點,了解應用物聯網、大數據分析技術,為(wei) 農(nong) 業(ye) 種植提供更加智能化控製的解決(jue) 方案。

  “中國農(nong) 業(ye) 種植曆史悠久,我將繼續深入了解不同農(nong) 作物的種植管理流程,與(yu) 農(nong) 民多溝通,並將這些傳(chuan) 統種植經驗和數字化技術結合起來,讓更多農(nong) 民享受農(nong) 業(ye) 數字化帶來的便利。”陳觀海說。(人民日報海外版 彭訓文 張嘉幸)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