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認同的力量

發布時間:2023-07-05 15:00:00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唐玉環、彭正德(分別係上海電子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公共基礎學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均係上海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要“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塑造認同,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政治認同的堅實基礎。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包含豐(feng) 富的增進情感認同、增強民族自信的思想元素,蘊含著凝聚人心、整合社會(hui) 的磅礴力量,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促進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的思想資源,從(cong) 中汲取認同的力量。

  “天下為(wei) 公”的大同理想

  大同社會(hui) 是中國古代先哲們(men) 提出的美好理想,這一理想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具有廣泛的社會(hui) 基礎和深遠的曆史影響,其核心理念是“天下為(wei) 公”。《禮記·禮運》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呂氏春秋》將“天下為(wei) 公”解釋為(wei)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在先哲們(men) 看來,隻有“天下”為(wei) 天下人所共有,統治者的統治才能獲得老百姓的廣泛認同,整個(ge) 社會(hui) 才會(hui) 出現和睦友愛、豐(feng) 衣足食、安定有序的盛世景象。

  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進程中,“天下為(wei) 公”的思想綿延不絕,並作為(wei) 一種價(jia) 值訴求始終熠熠生輝。先秦思想家荀子宣揚“天之立君,以為(wei) 民也”,西漢名臣穀永勸諫皇帝“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認為(wei) 君主應“以公心待天下之人”,黃宗羲提出“不以一己之利為(wei) 利,而使天下受其利”的“公利”價(jia) 值觀,王夫之強調“天下非一姓之私”,還有古代農(nong) 民起義(yi) 中提出的“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都反映了“天下為(wei) 公”的價(jia) 值取向。到了近代,“天下為(wei) 公”思想融入中國人民探尋國家出路的政治主張之中,洪秀全力圖建立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太平天國”,康有為(wei) 在《大同書(shu) 》中描繪的人人平等、設立公政府、取消私有財產(chan) 的“大同世界”,孫中山想要通過三民主義(yi) 實現國富民強的“大同社會(hui) ”,都受到“天下為(wei) 公”思想的深刻影響。

  “天下為(wei) 公”思想的深厚曆史積澱和廣泛社會(hui) 基礎,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的傳(chuan) 播提供了思想環境,也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在中國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社會(hui) 土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曆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yi) 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正因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與(yu) “天下為(wei) 公”的大同社會(hui) 理想高度契合,馬克思主義(yi) 才能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並呈現旺盛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才能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民為(wei) 邦本”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重要的政治道德觀念和政治價(jia) 值取向。《尚書(shu) 》關(guan) 於(yu) “惟殷於(yu) 民”“敬德保民”的記載,是中國民本思想的肇始,之後,諸子百家對民本思想作了進一步闡述。例如,管子認為(wei) “政之所興(xing) ,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老子提倡“愛民治國”“以百姓心為(wei) 心”,孔子提出“節用而愛人”“富之”的愛民、富民主張,孟子強調“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荀子把君與(yu) 民的關(guan) 係比喻為(wei) 舟與(yu) 水的關(guan) 係,告誡統治者“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些論述深刻闡釋了“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增添了思想瑰寶。漢代“獨尊儒術”之後,民本思想得到繼承和發揚,成為(wei) 曆代統治者重要的治國理念。

  從(cong) 價(jia) 值論的角度看,中國傳(chuan) 統民本思想為(wei) 政治統治提供了價(jia) 值導向和正當性依據。民本思想把是否重民、親(qin) 民、愛民作為(wei) 君主德行和政權正當性的重要評判標準,客觀上有助於(yu) 引導君主施行仁政,並使其政治統治獲得老百姓的認同。但是傳(chuan) 統民本思想強調“重民”的目的在於(yu) 實現“邦寧”、維護君主的專(zhuan) 製統治,因而具有明顯的曆史局限性。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中國傳(chuan) 統民本思想出現了轉變,其標誌是黃宗羲提出的“天下為(wei) 主,君為(wei) 客”的思想,這一思想把君主視為(wei) “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的禍首,從(cong) 而顛覆了“以君為(wei) 主”的正統觀念,賦予了傳(chuan) 統民本思想新的內(nei) 涵。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繼承了傳(chuan) 統民本思想的精華,並對傳(chuan) 統民本思想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樹立了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為(wei) 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而矢誌奮鬥,黨(dang) 的初心使命、群眾(zhong) 路線和執政理念都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輝。毛澤東(dong) 同誌強調,共產(chan) 黨(dang) 員必須“全心全意地為(wei) 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zhong) ;一切從(cong) 人民的利益出發”。鄧小平同誌指出,“我們(men) 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須符合人民的利益”。在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正因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執政實踐中始終堅持以民為(wei) 本,所以才得到了人民群眾(zhong) 的堅定支持和衷心擁護,才匯聚起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取得了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偉(wei) 大成就。

  “舍生取義(yi) ”的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yi) 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植根於(yu) 我國曆史文化沃土,蘊含著促進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強大力量。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愛國主義(yi) 具有悠久的曆史,堯帝“協和萬(wan) 邦”的理念,大禹為(wei) 治理洪水“勞身焦思”、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子產(chan)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情懷,屈原“存君興(xing) 國”的誌向,從(cong) 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政治家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愛國思想;《詩經》中“王於(yu) 出征,以匡王國”“修我戈矛,與(yu) 子同仇”等詩句,則抒發了平民百姓抵禦外侮、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因此早在先秦時期,愛國主義(yi) 就已經成為(wei) 我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

  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傳(chuan) 統文化賦予了愛國主義(yi) “舍生取義(yi) ”的基本特質。“義(yi) ”是先秦諸子百家普遍認同的價(jia) 值觀念。在各種思想流派中,儒家對“義(yi) ”作了很多論述,當義(yi) 與(yu) 利發生衝(chong) 突時,儒家的價(jia) 值取向十分明確,那就是重義(yi) 輕利,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yi)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yi) 者也。”其“舍生取義(yi) ”的價(jia) 值觀對愛國主義(yi) 思想產(chan) 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蘇武被匈奴囚禁後寧死不屈,“臥齧雪,與(yu) 氈毛並咽之”,決(jue) 不投降;霍去病為(wei) 抗擊匈奴,時刻告誡自己“匈奴未滅,何以家為(wei) ”;戚繼光“十年不上望鄉(xiang) 台”,掃平為(wei) 禍多年的倭患;林則徐以詩明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鄧世昌立誌殺敵報國,犧牲前稱自己“死於(yu) 海,義(yi) 也,何求生為(wei) ”。這些英雄人物是傳(chuan) 統社會(hui) 眾(zhong) 多愛國誌士的代表,他們(men) 所表達的“舍生取義(yi) ”的愛國情懷是激勵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yan) 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yi) 傳(chuan) 統,在國家內(nei) 憂外患、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使命,領導人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zheng)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以英勇無私的犧牲精神展現了“舍生取義(yi) ”的愛國情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世界上沒有哪個(ge) 黨(dang) 像我們(men) 這樣,遭遇過如此多的艱難險阻,經曆過如此多的生死考驗,付出過如此多的慘烈犧牲。”黨(dang) 在革命中付出了巨大犧牲,也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當前,黨(dang) 正在領導人民為(wei) 實現第二個(ge) 百年目標而奮鬥,必須進一步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yi) 精神,讓愛國主義(yi) 精神煥發出新的活力,匯聚起磅礴力量。

  “淳風美俗”的大治理念

  天下大治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十分崇尚的政治理念。在先秦諸子百家的典籍中,有許多關(guan) 於(yu) “治世”的論述,如舜帝“鼓五弦、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周武王“垂拱而天下治”,孔子認為(wei)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韓非子認為(wei) 君臣、父子、夫妻關(guan) 係“三者順,則天下治”,這些論述反映了古代先哲們(men) 對國泰民安社會(hui) 的向往。在先哲們(men) 看來,要實現天下大治,不僅(jin) 要有聖君廉吏,還要有淳樸的民風和良好的習(xi) 俗。“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隻有每個(ge) 人品德高尚、遵紀守法,每個(ge) 家庭尊老愛幼、和睦興(xing) 旺,整個(ge) 國家才能安定有序,天下才會(hui) 實現大治,而個(ge) 人品德和家庭美德的養(yang) 成需要良好的社會(hui) 風氣,所謂“淳風足以濯百代之穢”,“美俗”能夠實現“國安”。

  淨化社會(hui) 風氣、倡導良好習(xi) 俗,其實質是發揮道德教化在社會(hui) 治理中的作用。中國古代社會(hui) 治理主要依靠德治和禮治,其中,德治是禮治的基礎,“禮”表現為(wei) 各種風俗習(xi) 慣,其核心是道德規範,禮治在本質上也是德治,具有重要的社會(hui) 教化功能,因此傳(chuan) 統社會(hui) 非常注重培育良好的社會(hui) 風俗。老子描繪的“小國寡民”社會(hui) ,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讓百姓“樂(le) 其俗”;莊子認為(wei) 聖人治理天下,必須“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荀子提倡“廣教化,美風俗”,主張用禮義(yi) 教化來“化性起偽(wei) ”,通過移風易俗實現“天下皆寧,美善相樂(le) ”;東(dong) 漢應劭指出,“為(wei) 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宋代崔敦詩認為(wei) ,“民俗之厚薄,關(guan) 於(yu) 天下之治亂(luan) ”;明代葉伯巨主張,“求治之道,莫先於(yu) 正風俗”;清朝藍鼎元感歎,“千古治化,全在風俗”。淳風美俗的最重要功能是塑造認同,社會(hui) 成員對道德要求的內(nei) 化和對社會(hui) 規範的遵從(cong) ,意味著對文化和政治秩序的認同。

  在新時代,黨(dang) 和國家大力倡導和培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推動全社會(hui) 形成文明風尚,引導全體(ti) 社會(hui) 成員明大德、守公德、嚴(yan) 私德,就是在傳(chuan) 承淳風美俗的文化傳(chuan) 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指出,“核心價(jia) 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ge) 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hui) 的德”“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隻有廣泛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在全社會(hui) 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才能促進社會(hui) 和諧穩定,增強人們(men) 的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匯聚團結奮鬥的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5日 06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