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患者創造更多更好的“機會”——訪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王擁軍
“CHANCE”,譯為(wei) “機會(hui) ”,也是一項由中國科研團隊進行的複雜研究——“氯吡格雷用於(yu) 急性非致殘性腦血管病事件高危人群的療效研究”課題名稱的英文縮寫(xie) 。
“過去10多年,我和我的同事一直在從(cong) 事一項工作,就是減少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複發風險,讓患者擁有更多更好的生活下去的‘機會(hui) ’。”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jun) 近日在受訪時說。
降低複發風險
缺血性腦卒中,俗稱“腦梗”,約占全部腦血管疾病的70%,急性期病死率為(wei) 5%至15%,生存的患者中致殘率為(wei) 50%,可出現癱瘓、失語、失明等症狀。王擁軍(jun) 說,每一次複發,都會(hui) 使患者致殘幾率增加,都會(hui) 把患者再推向死亡邊緣。
降低複發是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最核心環節,也是王擁軍(jun) 及其團隊的“攻堅”重點。曆經多年鑽研,他們(men) 終於(yu) 在百萬(wan) 級數據中找到答案:“輕型卒中”“發病24小時內(nei) ”“阿司匹林與(yu) 氯吡格雷聯用21天”,可使高危非致殘性腦血管病患者90天複發風險相對下降32%,且未增加出血副作用。
2013年6月,《新英格蘭(lan) 醫學雜誌》發表了“機會(hui) ”研究的文章。“中國方案”將缺血性卒中複發率從(cong) 11%下降到8.2%。王擁軍(jun) 指出,“複發率”不僅(jin) 是一個(ge) 數字,因為(wei) 每降低一個(ge) 百分點,都可能改變萬(wan) 千家庭的命運。
“全球醫學17個(ge) 重大進展之一”“過去10年間國際卒中研究領域最引人注目的三項重要突破性進展之一”……“機會(hui) ”研究已得到廣泛認可,被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腦血管病權威指南作為(wei) 最高級別證據推薦。
去年10月,王擁軍(jun) 獲得世界卒中組織(WSO)頒發的該組織最高成就獎——“主席獎”。世界卒中組織主席馬克·費舍爾在頒獎詞中說,王擁軍(jun) 和他的團隊在降低缺血性腦血管病殘餘(yu) 複發風險方麵作出了眾(zhong) 多傑出貢獻,“‘CHANCE’研究為(wei) 中國開展腦血管病研究打開了一扇門”。
“機會(hui) ”不斷增加
在王擁軍(jun) 的腦海中有一幅“爬山圖”——山頂就是“複發率為(wei) 零”,他們(men) 每向山頂邁進一步,就要靠著一個(ge) 個(ge) 臨(lin) 床試驗去打掉障礙。
從(cong) 在國際期刊發表“機會(hui) ”研究文章以來已過去10年,王擁軍(jun) 及其團隊並未停止前行。2021年,“機會(hui) 2”方案將缺血性腦卒中的複發率從(cong) 8.2%降到了6%。根據該研究結果推算,中國每年可減少3萬(wan) 例卒中患者的複發。而“機會(hui) 3”方案“可能會(hui) 讓這一數字降得更低”。
身兼科學家、醫者等多個(ge) 身份,王擁軍(jun) 在創新研究的同時著眼於(yu) 解決(jue) “指南和臨(lin) 床之間存在的鴻溝”。在他看來,提高治療指南的臨(lin) 床轉化應用,才能讓研究成果更切實地惠及患者。
“我們(men) 選了影響卒中醫療行為(wei) 最重要的10個(ge) 行為(wei) ,然後針對這些行為(wei) ,對醫生進行幹預,給出指南中認為(wei) 的最適宜的方案,建議大家在診療時優(you) 先選用。”他在介紹“金橋工程”時說,這套醫療質量改進新技術還架起了基層醫療高質量發展的通路。
今年5月,《天壇臨(lin) 床試驗手冊(ce) 》正式發布。手冊(ce) 撰寫(xie) 過程結合北京天壇醫院過去取得重大突破課題的實際經驗,係統介紹了臨(lin) 床試驗的重要環節與(yu) 關(guan) 鍵要素,具有實操性。“這本手冊(ce) 不是純理論的學術教材,而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可操作性強的指導手冊(ce) ,希望讓大家知道,天壇醫院的經驗是可複製的。”王擁軍(jun) 說。
從(cong) 科技中找希望
天壇醫院的神經內(nei) 外科享譽已久,前來尋醫問藥的患者絡繹不絕。記者在采訪時注意到,如今的門診大廳沒有了老院區的擁擠、嘈雜,絕大多數時候敞亮而有序。
2013年12月26日,坐落在南四環花鄉(xiang) 橋的“新天壇”正式奠基;2018年9月1日,醫院正式啟動整體(ti) 搬遷。“不是‘物理’上的搬家,不是單純從(cong) 老房子搬到新房子,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搬家。它不僅(jin) 僅(jin) 是騰退,更是飛躍、是脫胎換骨,醫院以此為(wei) 契機開始全麵升級轉型。”王擁軍(jun) 解釋說。
以整體(ti) 搬遷為(wei) 契機,天壇醫院確定了從(cong) 醫療中心向國際一流醫學中心轉型,打造臨(lin) 床神經科學國家戰略力量高地,建設研究型、創新型醫院的轉型發展方向。
而在王擁軍(jun) 看來,“如果患者到了大醫院,發現設備越先進,感覺越冰冷,醫院就沒有意義(yi) 了”。為(wei) 此,盡管醫院空間緊張,他也堅持給患者及家屬辟出“療愈”空間,使其有了更好的就診體(ti) 驗。
麵向未來,王擁軍(jun) 說,不僅(jin) 是醫療服務、醫療產(chan) 品,學術、標準和人才也將成為(wei) 天壇醫院的主要產(chan) 出。始終不改的“初心”正是“讓更多患者在科技中找到希望”,要為(wei) 人們(men) 創造更多更好的“機會(hui)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