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華北北部山區農田抗旱記

發布時間:2023-07-17 16:19:00來源: 新京報

  7月11日,頭伏當夜,大雨下了半宿,第二天又是一個(ge) 陰天。這場覆蓋華北大部分地區的大雨,讓夏天的高溫短暫退去。

  降雨為(wei) 農(nong) 作物生長帶來了更充沛的水分,華北平原上,高大、茁壯的玉米進入了孕穗的關(guan) 鍵時刻,一年的豐(feng) 收在望。

  很少有人知道,在華北北部,茫茫燕山山脈中,剛剛經曆了一場漫長的高溫和幹旱,那裏的許多玉米長得還不到小腿高。

  和廣袤的華北平原相比,北部山區的農(nong) 田麵積並不大,以山坡旱地生產(chan) 為(wei) 主的雨養(yang) 農(nong) 業(ye) ,產(chan) 量也不算高。

  但對生活在這裏的農(nong) 民們(men) 來說,這場從(cong) 春季到夏季的高溫,影響著他們(men) 一整年的收入。這一季,格外的漫長。

  漫長的旱季

  7月9日上午,太陽照得人有些睜不開眼睛,幾名留守婦女站在河北省灤平縣雲(yun) 盤山村村口,無奈地望著村外農(nong) 田裏稀稀拉拉的玉米苗。從(cong) 春季下種開始,一直到入伏前,近三個(ge) 月,沒有下過一場透雨。

  這場華北北部的高溫幹旱,從(cong) 春天延續至今,其實早有征兆。應急管理部、國家氣象局等多部門對2023年5月全國自然災害情況分析中顯示,“5月份,西南大部、華北北部部分地區土壤中度以上缺墒。”

  對大山裏的農(nong) 民來說,過於(yu) 漫長的旱季,讓靠天吃飯的旱地農(nong) 業(ye) 遭遇了嚴(yan) 峻的考驗。在雲(yun) 盤山村裏,人們(men) 房前屋後種植的玉米、蔬菜,還保持著正常長勢,這得益於(yu) 村民們(men) 不間斷地澆灌。

  但山坡上很難引水澆灌土地。盡管他們(men) 的土地距離灤河不遠,但旱地中缺少引水灌溉設施,而且旱季的河水也在縮減,大量農(nong) 田依然要依靠自然降水。

  中午時分,記者在村外的一處坡地上看到,這裏的玉米遠比村莊裏灌溉過的低矮,最高的不過半米,大部分隻有二三十厘米,“往年這個(ge) 時候,玉米應該一人多高了,地裏早就進不去人了,今年不行。”一位村民說。

  “從(cong) 來沒有見過這麽(me) 旱的情況。”在隆化縣小黃旗村,60多歲的陳文遠說,“記憶中,沒遇到過這麽(me) 熱、這麽(me) 旱的年景。”

  陳文遠家裏有九畝(mu) 地,都是旱地,全部種了玉米,而雨水是否能夠及時到來,關(guan) 係著今年能不能有收成,“前些天報了好幾次下雨,結果我們(men) 村裏都沒下,如果能早點下雨,應該能多收一點。”

  消失的深綠色

  從(cong) 北京往北,華北平原與(yu) 東(dong) 北平原的連接處,燕山起伏不定,高山丘陵伴隨著盆地穀地,是燕山主要的農(nong) 耕區。這裏的春季往往幹旱少雨,夏季則雨水豐(feng) 沛,氣候涼爽,為(wei) 農(nong) 作物的生長帶來了有利的條件,是典型的山區雨養(yang) 農(nong) 業(ye) 。

  在承德隆化縣碾子溝村,一位村民告訴記者,當地玉米大多在春末夏初的穀雨前後播種,一直到九十月份收獲,大部分時間都處在雨季,純粹依靠自然降水的旱地上,玉米產(chan) 量最高能達到一千五百斤左右,低的時候也有八九百斤。

  玉米是相對耐旱的作物,但2023年春夏之間的這場幹旱和高溫,持續的時間實在太長了。

  在灤平縣雲(yun) 盤山村,一位村民走進幹枯的農(nong) 田,但沒過多久,就扭頭離開了。她家裏種著二十多畝(mu) 旱地玉米,高溫幹旱之下,一塊地裏隻有零星的玉米苗,甚至連草都不怎麽(me) 長,而往年,這時候她已經鋤了很多遍草。

  在河北豐(feng) 寧縣鳳山鎮東(dong) 頭營村外,沿著隆鳳線一帶,一路連綿的丘陵山坡,從(cong) 高處俯瞰,同樣是一片黃綠色。一層層的梯田上,黃色的土壤中,混雜著不顯眼的淺綠,這本不該是盛夏的顏色。

  7月初,中國農(nong) 科院玉米產(chan) 業(ye) 專(zhuan) 家團副團長、國家玉米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崗位專(zhuan) 家、中國農(nong) 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從(cong) 鋒在承德市豐(feng) 寧、圍場及隆化等地進行生產(chan) 調研時發現,部分旱作玉米春播後降雨嚴(yan) 重偏少,致使玉米發育遲緩、生育期推遲、植株相對弱小,對玉米正常生長和產(chan) 量產(chan) 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7月10日,下雨前夕,河北豐(feng) 寧四間房村外,一條長長的峽穀地中,沙質土壤中,玉米普遍隻有十厘米左右,更幼小的,僅(jin) 僅(jin) 有幾片葉子露出地麵。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他今年流轉了一百多畝(mu) 地,租金、種子、肥料、農(nong) 機等投入,大約有七八萬(wan) 元,眼看著都賠進去了。“都是靠天吃飯的旱地,老天爺不下雨,誰也沒有辦法。”

  種子、肥料等農(nong) 資,一直在漲價(jia) ,農(nong) 民種地的成本正在不斷提高。隆化縣小黃旗村一位村民為(wei) 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mu) 地種子要100元左右,底肥要160元左右,整地80元左右,農(nong) 藥20元左右,此外還有追肥、收割等費用,如果隻種自己的地,每畝(mu) 地的成本在四五百元,如果租地種糧,還要再加上一二百元的租地費。

  在記者探訪的眾(zhong) 多村莊中,種地的多是六七十歲的留守老人,一位剛滿七十歲的老人告訴記者,到了六十歲以上,出外打工就沒人要了,找不到合適的活兒(er) 幹,每個(ge) 月一百多塊錢的農(nong) 村養(yang) 老金又不足以維係生活,土地是他們(men) 生存的基礎,“我家裏十畝(mu) 地左右,有時候也種點別人不種的空閑地,一年下來,一畝(mu) 玉米賺個(ge) 三五百塊,養(yang) 活我們(men) 老兩(liang) 口沒問題。”

  但這場意料之外的高溫幹旱,讓今年的收入變得不確定起來。

  抗旱從(cong) 春天開始

  北方的大山中,並不都是幹旱的山坡峽穀,也有縱橫的河流和密布的地下水網。這成為(wei) 對抗這場高溫幹旱的重要屏障。

  在對抗高溫幹旱時,來自河流和地下的水源,是農(nong) 民最主要的武器,尤其是緊鄰河流的水澆地,高溫幹旱帶來的影響並不大。在灤平雲(yun) 盤山村,村民們(men) 幹旱的山坡地不遠處,灤河邊上的玉米,看起來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玉米已經有一人多高,並開始抽穗。而同樣具有澆灌條件的菜地,正在最忙碌的收獲期。

  每年七八月份,都是北方蔬菜供京的高峰期。7月11日上午,在張家口赤城縣雕鶚鎮,一處一百多畝(mu) 的蔬菜田中,幾個(ge) 工人正在蓋剛剛結球的菜花,工人告訴記者,這片菜地是大戶種植的,當前正在采收期,已經采收了五茬左右,還可以采收三四茬,主要銷往北京、江蘇等地。

  正在采收期的菜花,菜地裏一片濕潤,菜花的長勢格外好,深綠色的菜葉寬大肥。在菜地中央,有一口機井,工人介紹,種菜耗水量大,必須有澆灌條件的地才能種,“這一口機井,隨時可以澆灌菜地,高溫和幹旱的影響很小。”

  而就在菜地旁,大片的玉米地中,稀稀拉拉的玉米,甚至沒有菜花高,工人告訴記者,當地農(nong) 田中的機井不多,可以澆灌的麵積很小,大多數玉米都是旱地種植,受高溫幹旱的影響很嚴(yan) 重。

  從(cong) 春天開始的高溫和幹旱,一直在影響著這片華北北部山區的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民們(men) 。而抗旱行動,也從(cong) 春天就已經開始。

  承德市一位相關(guan) 幹部告訴記者,連續的高溫對承德農(nong) 作物、樹草等帶來了嚴(yan) 重的旱情。氣象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承德市全市降水量比常年偏少50%,特別是入夏以來,到七月上旬,全市降水量僅(jin) 有24.1毫米,比曆史同期偏少74.7%。

  在采訪中,多位村民也表示,從(cong) 春播到七月上旬,許多地方沒有出現過有效降水。“也下過幾次,但每次下的特別少,有時候地還沒濕,雨就停了。”在雲(yun) 盤山村,一位村民說。

  據介紹,承德市已經啟動抗旱Ⅲ級應急響應,為(wei) 對抗高溫幹旱給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帶來的影響,“我們(men) 已經動員人民群眾(zhong) 和社會(hui) 力量,累計投入3.78億(yi) 元,組織34.5萬(wan) 人開展‘一抗雙保’生產(chan) 自救專(zhuan) 項行動,盡最大努力降低旱災影響。”承德市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當地農(nong) 技人員介紹,當地實施了打井、調水、人工增雨等多種措施抗旱,如在鷹手營子礦區,幫助果農(nong) 鋪設軟體(ti) 集雨水窖,每一個(ge) 水窖可以為(wei) 100棵果樹提供10天的水源。

  在豐(feng) 寧縣,當地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豐(feng) 寧縣已經安排緊急抗旱資金1221萬(wan) 元,其中430萬(wan) 元對全縣26個(ge) 鄉(xiang) 鎮應急抗旱灌溉機井和農(nong) 田水利基礎設施進行維修、配套、改造和更新;安排500萬(wan) 元用於(yu) 維修、新建人飲工程;安排資金238萬(wan) 元,對部分鄉(xiang) 鎮高標準農(nong) 田的輸水管路、出水口、眼機井進行維修;投入資金53萬(wan) 元購置增雨設備,開展人工增雨作業(ye) 。

  在村莊中,農(nong) 民們(men) 也一直在想辦法抗旱。在赤城縣小雕鶚村,一位70歲的農(nong) 民告訴記者,當地開春以來,一直沒有下雨,玉米普遍受到了較重影響。即便是喜歡高溫幹旱的西瓜,也生長困難,他種了兩(liang) 畝(mu) 半西瓜,往年都不用澆水,今年已經澆了七次水,“西瓜確實喜歡高溫幹旱,越熱越旱,瓜就越甜,可前提是能活下來才行,太旱了,還是要不斷澆水。”

  一場透雨能帶來什麽(me) ?

  7月11日夜間,高溫幹旱中的華北北部山區,終於(yu) 等來了一場大雨,雲(yun) 盤山村一位村民告訴記者,大雨從(cong) 晚上10點多開始,一直下到半夜。還有的地方,一直下到了淩晨三四點,“這是今年以來最大的一場雨,算是場透雨。”

  不過,這場大雨是否能挽救受旱的玉米?

  “玉米也有生育期,什麽(me) 時候幹什麽(me) 事,錯過了就很難追上。”在赤城縣,一位老人告訴記者,“我們(men) 這裏下霜早,到九十月份就要收了,現在還有一兩(liang) 個(ge) 月,有些長勢差的,很難長成了。”

  但人們(men) 仍然沒有放棄,這場遲來的雨水,依然給他們(men) 帶來了希望。在小黃旗村,一位村民說,下雨後,長勢好一點的玉米,或許還能結出些玉米,“肯定比正常的小很多,但多少有點。”

  而那些受旱嚴(yan) 重、長勢不好的玉米,也有繼續生存的價(jia) 值,“下雨後,多少能再長點兒(er) ,就算不結玉米,也可以做青貯飼料,賣給養(yang) 殖場,也能收回部分成本。”在四間房村,村民告訴記者。

  “難以預料的極端天氣,確實給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李從(cong) 鋒說,“入伏後的這場雨,對緩解旱情有所幫助,但在未來,還是要注意防高溫幹旱帶來的持續影響。從(cong) 目前看,可操作的辦法中,首先是集中有限水源,根據玉米不同長勢,進行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灌後采取淺中耕,減少土壤蒸發。這一點,當地政府和居民也在積極地施行。其次在玉米受幹旱影響較輕的地塊,應結合灌溉或降水及時追施穗肥。對於(yu) 沒有澆水條件的地塊,玉米應該及時噴葉麵肥或抗旱劑,促進植株生長。其三,對玉米受幹旱影響嚴(yan) 重基本絕產(chan) 的地塊,應及時采取青貯措施,或種植蔬菜、小雜糧等短季作物,盡量減少旱災損失。”

  和能澆能排的水澆地相比,旱地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相對更低,如何在未來提升旱地農(nong) 業(ye) 的抗風險能力?李從(cong) 鋒說,“未來可以從(cong) 幾方麵同時入手,第一要大力完善推進農(nong) 田基礎水利設施建設,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第二,在旱地農(nong) 業(ye) 中,選用和推廣耐旱和熱敏感性遲鈍的玉米,提高抵禦幹旱高溫能力。第三,長期秸稈還田配合深耕培肥土壤地力,有助於(yu) 提高旱地農(nong) 業(ye) 的抗逆穩產(chan) 能力。第四,用好良法,推動玉米抗逆高效生產(chan) ,提升玉米植株抗逆能力。第五,仍要強化多部門協同的旱災應急服務機製,增強抗旱綜合防災能力。”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來源:新京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