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思想指引

發布時間:2023-07-18 16:07:00來源: 經濟日報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繼續推進理論創新的科學方法,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係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這“六個(ge) 必須堅持”,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的重要體(ti) 現,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思想指引。

  中國式現代化與(yu)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隨著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創新突破。

  堅持人民至上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本質屬性,黨(dang) 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wei) 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21世紀馬克思主義(yi) ,是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在這一重要思想的科學指引下,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們(men) 黨(dang) 團結帶領14億(yi) 多中國人民走向現代化,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ti) 現了為(wei) 全體(ti) 人民謀幸福的責任擔當。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著力促進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堅決(jue) 防止兩(liang) 極分化,體(ti) 現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鮮明本色和根本立場。

  堅持自信自立

  我們(men) 黨(dang) 曆來堅持獨立自主開拓前進道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體(ti) 現著獨立自主的探索和實踐精神,貫穿著堅持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心和決(jue) 心。人類曆史上,沒有一個(ge) 民族、沒有一個(ge) 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後麵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xing) 。那樣做的結果,不是必然遭遇失敗,就是必然成為(wei) 他人的附庸。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實踐基礎上,經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men) 黨(dang) 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黨(dang) 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辟出來的,中國的現代化問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探索解答。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中國式現代化的一係列重要論述,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體(ti) 現了堅持獨立自主的信心和力量,也彰顯了腳踏中國大地、傳(chuan) 承中華文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的前進定力。中國式現代化既不刻舟求劍、封閉僵化,也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除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唯一性,為(wei) 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

  堅持守正創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wei) 大社會(hui) 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yi) 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所謂守正,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dang) 的全麵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不動搖。所謂創新,就是要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以滿腔熱忱對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斷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敢於(yu) 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於(yu) 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情,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從(cong) 中可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既在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力量和發展道路上體(ti) 現了守正的立場,又為(wei) 豐(feng) 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堅持問題導向

  每個(ge) 時代總有屬於(yu) 它自己的問題,隻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jue) 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不斷推向前進。抓住問題就找到了實踐前進的突破點,也就找到了理論創新的生長點。黨(dang) 的理論是在不斷回答時代課題中創新發展的。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問題導向,直麵一係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進行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係統回答一係列重大時代課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必須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根據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實際,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些體(ti) 現問題導向的新要求新任務,都蘊含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中。

  堅持係統觀念

  萬(wan) 事萬(wan) 物是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的。隻有用普遍聯係的、全麵係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作為(wei) 發展中大國,我國仍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正在經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改革、發展、穩定是一個(ge) 整體(ti) ,推進改革發展、調整利益關(guan) 係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尤其需要堅持和運用係統觀念處理好各方麵的關(guan) 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統攬偉(wei) 大鬥爭(zheng) 、偉(wei) 大工程、偉(wei) 大事業(ye) 、偉(wei) 大夢想,提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對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黨(dang) 中央在領導推進各領域事業(ye) 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係統思維,統籌考慮多方麵因素,為(wei) 整體(ti) 推進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提供了指導。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既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又要維護和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既要物質富足,又要精神富有;既要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又要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這種係統的思維方式為(wei) 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ti) 性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思想方法。

  堅持胸懷天下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僅(jin) 要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還要為(wei) 人類謀進步、為(wei) 世界謀大同。因此,我們(men) 黨(dang) 始終以世界眼光關(guan) 注人類前途命運,從(cong) 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曆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guan) 係,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堅持主持公道、伸張正義(yi) ,堅定站在曆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zheng) 、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而是高舉(ju)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yu) 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yu) 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呼籲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引領人類發展進步潮流,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持胸懷天下的責任擔當,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致力於(yu) 人類發展與(yu) 進步的世界意義(yi) ,為(wei) 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倪邦文)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