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體檢費“怎麽出”和“由誰出”同樣重要
時本
“我是最近入職的這家單位,入職體(ti) 檢花了100多元,但入職後單位沒有報銷。”近日,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家互聯網企業(ye) 工作的張女士稱,“我覺得這筆錢單位應該報銷,雖然沒多少,但能讓員工入職後感受到單位的溫暖。”入職體(ti) 檢費由誰出?媒體(ti) 就這個(ge) 問題展開調查,發現在招聘過程中,有的企業(ye) 要求求職者自費,有的企業(ye) 讓求職者先墊付等入職後予以報銷。(7月19日《工人日報》)
目前,入職體(ti) 檢費由誰出,法律缺乏全國統一的規定。根據《就業(ye) 服務與(yu) 就業(ye) 管理規定》規定,勞動者求職時,應當如實向用人單位提供個(ge) 人基本情況以及與(yu) 應聘崗位直接相關(guan) 的知識技能、工作經曆、就業(ye) 現狀等情況,並出示相關(guan) 證明。但針對體(ti) 檢證明的費用該由誰承擔,又由誰來支付的問題,法律並沒有給出明確規定,這也給用人單位“自由裁量”留出了空間。此外,雖然有法律條款明確,用人單位在招收、錄用職工時,不得以任何名義(yi) 收取入職者任何費用,但體(ti) 驗費往往是由入職者交給醫院而非用人單位,因此不能算作用人單位收取費用,不算違規。
也許有人認為(wei) ,入職體(ti) 檢費隻有不多的一兩(liang) 百元錢,即使自己掏腰包也不算大事。其實不然,體(ti) 檢費由個(ge) 人負擔,會(hui) 催生一些亂(luan) 象,甚至會(hui) 出現招工欺詐。比如當前有黑中介以招工為(wei) 幌子,組織應聘者體(ti) 檢,招工是假,通過體(ti) 檢賺錢是真。在某社交平台上,“入職交1180元的體(ti) 檢費”話題引發關(guan) 注,就是一個(ge) 典型的例子。如此高昂的入職體(ti) 檢費,其中很可能隱藏著欺詐。
誰受益誰付費是市場規律。對於(yu) 勞動者而言,他們(men) 並不是入職體(ti) 檢的直接受益者。對求職者而言,體(ti) 檢是用工單位對於(yu) 他們(men) 入職提出的必要條件,他們(men) 更多是在配合用工單位的要求。而用工單位通過入職體(ti) 檢,對求職者進行篩選,將身體(ti) 健康條件不符合的求職者排除在外。從(cong) 這個(ge) 角度而言,用工單位是勞動者入職體(ti) 檢的實際受益者。據此判斷,入職體(ti) 檢費由用工單位出,合情合理。
但也要看到,假如用工單位承擔勞動者的體(ti) 檢費用,同樣可能出現一些問題。用工單位作為(wei) 直接出資方,在求職者和體(ti) 檢醫院麵前,就會(hui) 更強勢也更有發言權。一旦用工單位在體(ti) 檢項目中夾帶乙肝檢測等“私貨”,就容易製造職場歧視。此外,用工單位何其多,每家單位各搞一套,將會(hui) 使求職者疲於(yu) 應對。一些高校畢業(ye) 生走向社會(hui) 的“第一課”,居然是隔三差五地重複體(ti) 檢,實在是浪費時間。
近年來,取消入職重複體(ti) 檢的呼聲較高,不少地方也已出台針對性舉(ju) 措。比如,北京市於(yu) 2021年4月明確取消用人單位錄用高校畢業(ye) 生的入職重複體(ti) 檢,規定常規入職體(ti) 檢結果有效期為(wei) 六個(ge) 月,在有效期內(nei) ,各用人單位可互認共享體(ti) 檢結果。“體(ti) 檢一次管半年”贏得了社會(hui) 的廣泛好評。這也說明,設計入職體(ti) 檢規則,既要針對用人單位出台具體(ti) 細則,又要避免規則過於(yu) 細節化和碎片化,從(cong) 而導致過程繁瑣和重複體(ti) 檢。
由此看來,入職體(ti) 檢費“由誰出”隻是問題之一,“怎麽(me) 出”的問題也應解決(jue) 。“由誰出”解決(jue) 好了,可減輕職工的經濟負擔,“怎麽(me) 出”解決(jue) 好了,則可避免出現體(ti) 檢亂(luan) 象和體(ti) 檢欺詐。隻有同時解決(jue) 好這兩(liang) 道難題,入職體(ti) 檢才能既發揮好應有作用,又不至於(yu) 變成職場困擾。(來源:北京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