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步入快車道的NOA智能駕駛是引擎還是陷阱

發布時間:2023-07-27 15:4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這變道,比我利落多了!”“加減速這種絲(si) 滑程度,司機真的沒有接管嗎?”“是不是有個(ge) 真人工程師在遠程操控?”

  在一條條彈幕中,一輛問界M5智駕版行駛在蜿蜒的重慶山路上,時而完成超車,時而駛過急彎,司機全程手輕扶方向盤,未直接接管車輛……這條不到兩(liang) 分鍾的短視頻一發出,便迅速收獲了30多萬(wan) 次點擊和網友滿滿的好奇。

  事實上,上述功能並不是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自動駕駛”,而是在一定道路場景範圍內(nei) 、點到點的智能駕駛,仍需要司機隨時接管。這項功能一般被稱為(wei) “Navigate on Autopilot”(以下簡稱“NOA”),通常被翻譯為(wei) “領航輔助駕駛”或“高階智能駕駛”。

  記者了解到,如今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ye) 瞄準了這條賽道,推出了NOA,可覆蓋部分高速公路甚至部分複雜的城市路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理想、蔚來、小鵬、極狐、問界、阿維塔等品牌的旗下車型均已推出城市NOA功能。

  NOA“進城”,自主新能源車爭(zheng) 打第一槍

  事實上,NOA今年上半年的走紅並不突然。

  隨著汽車終端市場“價(jia) 格戰”的壓力逐漸傳(chuan) 導,不少企業(ye) 從(cong) 追求高指標、高性能的自動駕駛功能,轉變為(wei) 追求更具性價(jia) 比的NOA。

  蓋世汽車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1-5月,前裝L2級智能輔助駕駛的乘用車總銷量已超過291萬(wan) 輛,且基本處於(yu) 逐月上漲態勢,月度滲透率最高達到41.2%。此外,自主品牌,尤其是造車新勢力,是NOA等高階輔助駕駛落地的主要推動者。

  資深汽車媒體(ti) 人、汽車行業(ye) 分析人士楊小林認為(wei) ,車企爭(zheng) 相裝備NOA等L2級輔助駕駛功能,本質上是為(wei) 了爭(zheng) 奪“汽車智能化的定義(yi) 權”。

  “智能化、電動化是當前汽車技術變革的兩(liang) 大潮流,而智能輔助駕駛又是汽車智能化的直觀體(ti) 現,能直接反映一家車企的綜合實力。”楊小林分析說,業(ye) 內(nei) 普遍認為(wei) ,將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從(cong) 高速路段應用到城市公路,是高階智能輔助駕駛走向無人駕駛的關(guan) 鍵一步。而新能源汽車品牌大多以打造智能電動車為(wei) 己任,更要強調自己的智能化基因。

  獨立汽車評論員白德認為(wei) ,作為(wei) ADAS(高級駕駛輔助係統)技術與(yu) L4級完全自動駕駛技術之間的過渡階段,NOA此刻的登場恰逢其時。

  “自特斯拉2019年率先推出NOA以來,不少車企都推出了NOA,雖然各自名稱不同,但總體(ti) 來看,都是可以實現一定道路場景範圍內(nei) 的點到點智能駕駛。”他舉(ju) 例說,例如高速NOA,可以讓車輛在部分高速公路上選擇車道行駛、超車以及駛入/出匝道;而城市NOA,則能讓車輛在部分城區道路完成自動跟車、並線、轉彎等操作。

  “打開問界M5智駕版的智能駕駛功能,無論是轉彎、變道,還是泊車,它的表現都堪比經驗豐(feng) 富的老司機。”用戶喬(qiao) 先生告訴記者,每次在通勤路上遇到堵車時,都會(hui) 覺得自己身邊好像多了一位老司機,讓人放心。

  據華為(wei) 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jue) 方案BU CEO餘(yu) 承東(dong) 介紹,經過OTA升級後,問界M5智駕版的城區NCA智駕功能將在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杭州5城開放。“今年第三季度,不依賴於(yu) 高精地圖的城區NCA將在15城落地,到第四季度將增加到45城。”

  餘(yu) 承東(dong) 表示,駕駛員疲勞的時候開車容易發生交通事故,使用問界M5的智能駕駛方案,可以提升安全性。

  在用戶體(ti) 驗上,與(yu) 其他輔助駕駛功能使用時呈現碎片化不同,NOA功能更全麵,能夠創造在典型場景下的沉浸式自動駕駛體(ti) 驗,可以進一步緩解駕駛者的疲勞,有利於(yu) 推動自動駕駛大規模普及。

  有分析認為(wei) ,NOA開啟人機共駕時代,實現點對點長時間的自動駕駛能力,這為(wei) 今後L3級、L4級等更高級別自動駕駛奠定了技術基礎。搭載NOA的智能汽車往往具備數據收集、上傳(chuan) 能力,並利用大模型優(you) 化數據標注,進行自我學習(xi) 、進化,從(cong) 而持續提升自動駕駛係統的決(jue) 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guan) 政策和交通基礎設施也在為(wei) NOA落地提供土壤。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裏程超過1.5萬(wan) 公裏,自動駕駛出租車、無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車、幹線物流以及無人配送等多場景示範應用在有序開展。在汽車網聯化發展方麵,全國17個(ge) 測試示範區、16個(ge) “雙智”試點城市、7個(ge) 國家車聯網示範區完成了7000多公裏道路智能化升級改造,裝配路側(ce) 網聯設備7000餘(yu) 台(套)。

  在不久前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上,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相比電動化,汽車網聯化、智能化變革涉及的領域更多,程度更深,可以想象的空間也更大。

  據介紹,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將支持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加快關(guan) 鍵芯片、高精度傳(chuan) 感器、操作係統等新技術、新產(chan) 品的研發和應用;同時進一步完成網聯基礎設施,加快C-V2X、路測感知、邊緣計算等基礎設施建設,並建立具有統一接口、數據和通信標準的雲(yun) 控基礎平台。

  在此基礎上,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將啟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組織開展城市級“車路雲(yun) 一體(ti) 化”示範應用,支持有條件的自動駕駛(包括L3級及更高級別)功能實現商業(ye) 化應用。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紛紛出台支持自動駕駛的相關(guan) 文件和政策,“車內(nei) 無人”的智能網聯汽車可以在規定路段測試。

  東(dong) 吳證券認為(wei) ,L3級智能駕駛政策落地具有裏程碑意義(yi) ,將加速本輪AI創新在汽車端的應用,帶動產(chan) 業(ye) 鏈新的機會(hui) 。開源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隨著大模型橫空出世,自動駕駛算法有望迎來發展奇點,具有前瞻性、積極擁抱行業(ye) 趨勢的玩家有望在這一輪競爭(zheng) 中占得先機。

  在日前舉(ju) 行的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上,特斯拉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預測稱,L4至L5級別的全自動駕駛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實現。

  不要讓消費者為(wei) “半成品”的風險埋單

  作為(wei) 一項既涉及社會(hui) 道路交通安全,又研發耗資巨大的新技術,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不會(hui) 一蹴而就。人們(men) 既要看到NOA加速落地、政策法規逐步健全和用戶接受度提升等拐點,也要高度重視NOA在安全、供應鏈和成本上所麵臨(lin) 的考驗。

  以硬件成本為(wei) 例,與(yu) 隻使用攝像頭的純視覺路線不同,大部分NOA車型都選擇搭載更多、更強的傳(chuan) 感器和更大算力的芯片。在問界、小鵬、蔚來等品牌近期推出的車型中,激光雷達等零部件幾乎成為(wei) 標配,硬件配置頗有“堆料”之勢。

  “再比如說,搭載英偉(wei) 達大算力自動駕駛芯片的新車,售價(jia) 幾乎都在30萬(wan) 元以上。”白德表示,零部件供應商的報價(jia) 往往視規模而定,車企大規模采購激光雷達等配件,並搭載上車的階段還沒有到來。因此,無論零部件供應商還是車企,都應遵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發展思路。

  新能源與(yu) 智能網聯汽車獨立研究者曹廣平認為(wei) ,目前國內(nei) 智能電動車市場競爭(zheng) 日益激烈,一方麵,特斯拉等主流品牌一直采用“以智能化拉動電動化”的產(chan) 品銷售策略;另一方麵,各品牌的產(chan) 品價(jia) 格往往呈現出犬牙交錯的態勢,消費者大多對價(jia) 格十分敏感。

  曹廣平進一步提醒說,各品牌不僅(jin) 要比拚NOA的安全性、實用性,還要不斷降本增效,讓價(jia) 格更親(qin) 民,盡快推動其大眾(zhong) 化普及。

  在大疆車載負責人沈劭劼看來,目前L2+智能駕駛係統成本在整車成本中的占比要在合理區間,上限是5%,下限是3%。

  他分析說,由於(yu) 100%自動駕駛目前還無法實現,NOA等L2+功能主要是為(wei) 了緩解用戶的駕駛疲勞感。消費者為(wei) 了緩解疲勞,究竟願意付出多少,就是NOA成本的上限。而3%的下限,則是為(wei) 了保障L2+功能的安全性。

  楊小林表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究竟多少消費者願意為(wei) 汽車NOA智駕功能多花錢,是一個(ge) 值得車企深思的問題。

  他告訴記者,中國市場多元化特征明顯,售價(jia) 從(cong) 10萬(wan) 元以內(nei) 到100萬(wan) 元以上的新車,都能在中國找到舞台。但在推廣NOA等L2級自動駕駛技術上,車企應該針對不同價(jia) 位、不同用戶群體(ti) ,實事求是地進行技術研發和新車投放,而不是一擁而上地“堆料”。

  “與(yu) 其他技術相比,NOA的使用場景更複雜,研發成本仍然相對較高。”楊小林建議說,車企可以先聚焦於(yu) 那些用戶使用頻率更高的場景,提供能夠滿足用戶大部分需求的智能輔助駕駛功能。“比如自動泊車,它對於(yu) 絕大部分用戶來說都非常實用,同時技術也相對成熟。”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不少消費者仍對自動駕駛應用心存疑慮,大家的關(guan) 切點主要集中在智能汽車駕駛安全、個(ge) 人隱私數據泄露以及網絡安全等方麵。

  近年來,由於(yu) 國內(nei) 外發生了數起疑似“自動駕駛技術惹禍”的交通事故,如何保障智能網聯汽車尤其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成為(wei) 全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焦點。

  有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呼籲說,消費者要理性看待新產(chan) 品和新技術,相關(guan) 廠家也要停止對自動駕駛的過度宣傳(chuan) 。“現階段大家還是應該明確,NOA必須有司機隨時接管,而不是與(yu) 自動駕駛甚至無人駕駛打擦邊球。”

  楊小林表示,隨著NOA的出現和大範圍使用,用戶消費總體(ti) 還處於(yu) “嚐鮮”階段,因此相關(guan) 方麵更要負起安全責任。“汽車企業(ye) 圍繞NOA等智能駕駛功能的競爭(zheng) 還會(hui) 日益激烈,但始終要警惕NOA成為(wei) 某些廠家的營銷噱頭,不要把技術上的半成品甩給用戶去試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ya) 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