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濕地,需要這樣珍愛

發布時間:2023-08-16 15:2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遠眺鳳凰嶺,近擁蘆葦蕩。在北京市海澱區的西北部,有這樣一片美麗(li) 的濕地景觀——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作為(wei) 北京市唯一獲批的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這裏不僅(jin) 擁有秀美的濕地風光和豐(feng) 富的動植物資源,還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8月15日首個(ge) 全國生態日來臨(lin) 之際,筆者走訪了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聆聽這片城中濕地的生態故事。

  滋養(yang) 城市生態

  從(cong) 喧鬧的大街跨入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大門,周圍立刻靜謐下來。舉(ju) 目四望,盡是綠樹花草。不遠處,水麵開闊,蘆葦蔥蘢。頭頂不時有各種鳥類飛過,樹林間隱約傳(chuan) 出蟬鳴。站在樹蔭下深深呼吸,空氣格外清新。

  “有沒有覺得咱們(men) 公園的空氣非常好?因為(wei) 這兒(er) 樹多,所以負氧離子濃度是很高的。”海澱區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劉穎傑告訴筆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清新空氣的負氧離子標準濃度為(wei) 1000至1500個(ge) 每立方米,大於(yu) 2000個(ge) 每立方米,空氣即為(wei) 非常清新。而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負氧離子經過測量,最高濃度可以達到 4000個(ge) 每立方米。

  但十幾年前,此處全然是另一番樣貌。據劉穎傑介紹,原來這裏是一片荒地,後租給了私人企業(ye) 管理,他們(men) 依托上莊水庫挖了一些人工魚塘。直到2005年,海澱區政府出資,在此片區域開始進行翠湖濕地公園的建設工作,並在修複與(yu) 保護的過程中,強調“生態優(you) 先、公益管理”。2008年3月,翠湖濕地公園成立管理處,專(zhuan) 門負責公園的各項日常工作。

  將荒草蔓生的魚塘改建成一處生態濕地公園,要做的工作千頭萬(wan) 緒。

  濕地作為(wei) 一種獨特的生態係統,對水深有嚴(yan) 格的要求。在非海域,一般是暫時或長期覆蓋水深不超過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較多的草甸等被稱為(wei) 濕地。所以,人工建濕地,要先在淤泥地上挖出合適的深度,再將上莊水庫的水引過來。劉穎傑講解:“在建設之初,我們(men) 就要考慮到會(hui) 有哪些禽類棲息在濕地,它們(men) 分別適宜怎樣的水深環境,從(cong) 而根據它們(men) 的生活習(xi) 性,在不同區域設計了沼澤、淺灘、湖泊等多樣的濕地類型。”

  再拿最基礎的鋪路工作來說,也有很多因素需要考量。“公園的路在建造初期,就兼顧了施工可行性和生態保護性,不是用水泥、磚頭鋪路,而是用沙石來鋪,為(wei) 的就是方便促進地下水循環,豐(feng) 富濕地的水資源儲(chu) 備。”劉穎傑說。

  濕地還承擔著汙染物的淨化功能,要讓“髒的水流進來,幹淨的水流出去”。為(wei) 此,公園工作人員運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綜合作用,搭建起濕地的生態淨化係統。“進水處種植的水生植物,具有很發達的根係,可以減緩水流速度,並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汙水在這裏經過沉澱,汙染物質會(hui) 慢慢轉化為(wei) 無害物質。”劉穎傑介紹,濕地能將入水口的Ⅴ類水質,淨化到Ⅳ類水質後再流出,淨化後的水可用做景觀用水或者農(nong) 田灌溉等。

  公園裏的水多了,植物多了,病蟲害自然也會(hui) 產(chan) 生,要怎麽(me) 合理防治?“為(wei) 了保護生態係統,我們(men) 不會(hui) 通過撒藥來殺死害蟲,而是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手段來進行植物養(yang) 護。”劉穎傑告訴筆者,因為(wei) 濕地繁衍著許多鳥類,一般情況下,小蟲子會(hui) 成為(wei) 食物鏈中的一環。如果遇到蟲害比較嚴(yan) 重的情況,工作人員會(hui) 通過給樹木刷石硫合劑、釋放天敵、人工刮掉蟲卵,或者在樹幹上做一些圍環隔絕害蟲。“所有防治都以不破壞生態、不汙染環境為(wei) 前提。”

  曆經多年修複建設,如今的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已建成為(wei) 一片占地麵積超過150公頃的生態寶地。這也是近年來北京市在濕地修護保護方麵取得諸多成果之一。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數據顯示,經多年保護,截至2022年,北京市濕地麵積已達6.21萬(wan) 公頃。《北京市濕地保護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濕地保護率不低於(yu) 70%,小微濕地修複數量不少於(yu) 50個(ge) ;到2035年,濕地保護率不低於(yu) 80%,小微濕地修複數量不少於(yu) 100個(ge) 。

  濕地公園建好了,後續的管理維護工作依然繁雜。在社交媒體(ti) 上,很多遊客將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稱為(wei) “北京市最難預約的公園”之一,這又是為(wei) 什麽(me) ?

  “我們(men) 還是希望把濕地還給自然。基於(yu) 生態修複與(yu) 保護優(you) 先的原則,公園在遊客接待上進行了嚴(yan) 格的限製。”劉穎傑解釋道,整個(ge) 園區分為(wei) 封閉保護區、過渡緩衝(chong) 區和開放體(ti) 驗區。封閉保護區是創造完全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供野生動植物生存。過渡緩衝(chong) 區隻對工作人員和一些科研工作者開放,進行一些研究。麵對普通民眾(zhong) 開放參觀的,隻有開放體(ti) 驗區,麵積不到園區總麵積的1/3。

  “哪怕是在開放的區域,我們(men) 也希望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幹擾。所以公園每年僅(jin) 在4月到10月向公眾(zhong) 開放,采取線上預約參觀的形式,每周開放3天,每天接待400名遊客。我們(men) 相信市民遊客都是被優(you) 美的濕地景觀吸引而來,也都能理解保護好這片生態環境的不易。”劉穎傑說。

  給鳥類一個(ge) 家

  濕地是鳥獸(shou) 棲息的好地方,保護濕地就是在保護生物多樣性。

  走在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時不時能看到一群鴻雁大搖大擺地在路上“遛彎兒(er) ”。這些灰羽毛白肚皮、身形圓滾滾的大鳥,是棲息在公園裏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這裏,野生動物們(men) 都可以安全、安心地生活,自由地活動。”劉穎傑告訴筆者,鴻雁是典型的候鳥,夏季時羽翼未豐(feng) 的雛鳥,十月就會(hui) 跟隨雁群開始數千公裏的遷徙。在翠湖濕地,充足的食物和潔淨的水源,能夠幫助雛鳥茁壯成長,“這裏就是它們(men) 原生態的家”。

  不僅(jin) 鴻雁,各種鳥類都是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主人。 截至2022年底,公園累計觀測到野生鳥類28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4種,如大鴇、獵隼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50種,如白琵鷺、花臉鴨等。同時,公園也是北京市區內(nei) 鴻雁、蒼鷺、普通鸕鶿等鳥類最大的自然繁殖場所。

  “鳥類被稱為(wei) 濕地生態的‘晴雨表’,如果能吸引越多種類的鳥棲息,就說明這裏的生態環境越好。”在園區,筆者見到了工作人員口中的“鳥類專(zhuan) 家”彭濤。他選擇在海澱區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中心動物保護科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份工作能隨時看鳥”。“你們(men) 看,連我的衣服上都印著小鳥。”彭濤笑著指了指自己衣服上的圖案。

  為(wei) 什麽(me) 鳥類數量會(hui) 被當做測評生態環境的一大指標?彭濤耐心地向筆者解釋:“鳥類對環境極度敏感。它們(men) 吃魚、吃昆蟲、吃植物,處在一個(ge) 食物鏈上遊。所以鳥類大量出現,意味著該地食物充足,意味著這裏的環境有能支持它生存的龐大食物鏈。所以,從(cong) 鳥類的生存狀況,可以推測該地區的生態狀況。我們(men) 監測鳥類活動,也是在關(guan) 注整個(ge) 生態係統的變化。”

  每天,彭濤的基本工作就是背上裝得鼓鼓的背包,在園區各處觀測鳥類。包裏裝的是望遠鏡、相機、工具書(shu) 等觀測用具以及野外工作需要用到的各種防護裝備。對園區鳥類進行采樣、計數,將每日的觀測數據及報告上傳(chuan) 統計,是他最主要的任務。“一天最少在園子裏觀測五六個(ge) 小時,走上一兩(liang) 萬(wan) 步,工作幾年下來,我拍攝的鳥類照片存了近2TB。”

  “你們(men) 看,這裏就是我日常的觀測點之一。”彭濤帶筆者來到樹林間一處視野開闊的地方。拿出望遠鏡,彭濤抬頭在樹梢搜尋。“那邊,有隻很小的鳥。”彭濤把望遠鏡遞給筆者,指著鳥介紹了起來:“這是沼澤山雀,它很喜歡吃樹上的蟲子。”

  接著,遠處又傳(chuan) 來一聲清脆的啼鳴。“聽,這是四聲杜鵑的叫聲。”彭濤僅(jin) 憑一聲鳴叫,就迅速做出了辨別。“觀測久了,每種鳥都像是自己的朋友,特別熟悉。這樣有從(cong) 別的地方飛來的新種群,我們(men) 才能很快認出來,並且記錄下來。當然,也肯定會(hui) 遇到不認識的鳥類,那就得第一時間拍攝下來,回去再對照圖鑒進行鑒定。”

  在彭濤的背包裏,還裝著一個(ge) 折疊好的大塑料袋。這是幹什麽(me) 用的?彭濤告訴筆者,如果在路上遇到死亡的鳥類,工作人員必須第一時間用袋子把它裝起來帶走。“因為(wei) 有時鳥類的死亡意味著疫病的發生。如果不及時處理,疫病可能會(hui) 在鳥群中傳(chuan) 播,甚至對人類造成威脅。所以,我們(men) 要隨時準備著遇到鳥類屍體(ti) 後,將其帶回,進行檢驗判斷,並進行無害化處理。”

  這也是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承擔的另一項重要職責——作為(wei) 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之一,與(yu) 其他監測點共同構成北京市生態健康的重要屏障。“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彭濤說。

  2021年,原北京市海澱區翠湖濕地公園管理處更名為(wei) 北京市海澱區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中心。彭濤所在的動物保護科,不僅(jin) 負責保護園區內(nei) 的鳥類,也承擔起救助海澱區各類野生動物的責任。

  “在園區,我們(men) 專(zhuan) 門開辟了一片地方,收留從(cong) 各種渠道救助回來的野生動物。我們(men) 自己把這個(ge) 救助站叫做動物們(men) 的‘幼兒(er) 園’。”在彭濤的指引下,筆者看到了一長排兩(liang) 三米高的籠舍,裏麵飼養(yang) 著各種救助來的鳥類。見到有人走近,幾隻羽毛整潔的紅隼雛鳥,張開雙翼,高聲鳴叫起來。“紅隼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men) 來的時候才手掌心這麽(me) 大,現在已經快接近成鳥體(ti) 型了。”一名動物保護科的工作人員,在手機裏找到幾隻小鳥剛獲救時拍攝的照片向筆者展示,言語間充滿愛憐。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養(yang) 在救助站的鳥類,以年幼、受傷(shang) 的居多。為(wei) 了照料這些鳥,救助站常年要有人24小時值守,“保證這些鳥一頓飯也不能斷”。如果獲救鳥類狀況恢複較好,能夠進行野化訓練,工作人員會(hui) 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將其放歸野外。

  僅(jin) 今年上半年,海澱區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中心就接報救助、處置的野生動物事件600餘(yu) 起,救助團隊幾乎每天都要出動。他們(men) 的救助範圍覆蓋海澱區29個(ge) 街鎮。目前,已救助過的野生動物覆蓋20目34科7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種1隻,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13種102隻,包括紅隼、長耳鴞、鴻雁等。

  種下科普種子

  海澱區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中心還有一項重要職能——進行生態宣教科普。

  園區科普講師徐曉梅告訴筆者,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是北京市生態環境教育基地,每年會(hui) 開展以濕地日、愛鳥周、環境日、生物多樣性、濕地功能等為(wei) 主題的科普活動,並與(yu) 海澱區的多個(ge) 學校聯合開展“濕地科普知識進課堂”係列活動。

  “有翅膀、又會(hui) 飛的,都是鳥嗎?”“為(wei) 什麽(me) 鳥喙有的像筷子,有的像漏勺?”“鳥類都是怎麽(me) 找吃食的?”……“大自然能夠給孩子們(men) 提供無窮無盡的想象空間。像這些問題都是我們(men) 在組織《鳥類的家園》科普課程進校園活動時,學生們(men) 提出來的,非常有趣,也非常生動。我們(men) 會(hui) 結合公園中所棲息的鳥類,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為(wei) 孩子們(men) 解答疑問,幫助孩子們(men) 更好地了解鳥類知識,增強對鳥類的保護意識。”徐曉梅說。

  在海澱區中關(guan) 村第一小學的校園內(nei) ,有一塊電子屏,上麵會(hui) 實時顯示來自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鳥類畫麵和鳥類數據。徐曉梅說:“這是園區與(yu) 學校合作,將園內(nei) 的鳥類智慧識別監測係統,與(yu) 校園內(nei) 的屏幕實現信息同步。讓學生們(men) 在課餘(yu) 時間,一抬眼就能看到園區內(nei) 的自然環境,隨時接觸自然生態,激發孩子們(men) 對大自然的興(xing) 趣。”

  對於(yu) 普通遊客來說,隻要走進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都能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與(yu) 自然環境有關(guan) 的知識。在園區,隨處可見介紹各種植物、動物的指示牌。園區的微信公眾(zhong) 號上,也專(zhuan) 門設置了“翠湖科普”欄目。

  “為(wei) 了更好進行自然知識的科普,我們(men) 還設計過許多不同的主題來吸引遊客。比如前一陣我們(men) 舉(ju) 辦的‘《詩經》植物文化遊’公益科普活動,就非常受歡迎。”徐曉梅介紹,工作人員通過查閱資料,把園區內(nei) 生長的植物與(yu) 《詩經》中提到過的植物對應起來,為(wei) 遊客安排了一條獨特的《詩經》遊園線路。“園區講解員會(hui) 帶領遊客一邊看風景,一邊解讀《詩經》中所提到的19種植物,比如荇菜、蘆葦、香蒲等,讓遊客感覺曆史與(yu) 現實很近,人與(yu) 自然很近,這樣就會(hui) 有更豐(feng) 富的遊園體(ti) 驗。”

  來自北京市門頭溝區的張女士就特地帶孩子報名參加了“《詩經》植物文化遊”活動。“孩子很喜歡古詩詞。在園區聽到講解老師說《桃夭》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就是描寫(xie) 山桃花,特別喜歡,拍了好多山桃花的照片。能在公園裏親(qin) 眼看到《詩經》中的畫麵,我們(men) 覺得特別美好,很有詩意。”張女士說。

  園區的微信公眾(zhong) 號上,還持續開展“自然筆記作品征集”活動。“小朋友來到公園後,可以用畫筆記錄下自己喜歡的動植物,我們(men) 集中在公眾(zhong) 號上發布。”徐曉梅和筆者一起翻閱了幾期過往作品展示,小朋友們(men) 筆下的植物都栩栩如生,葉脈、葉柄等都附有詳細的標注。字跡雖然稚嫩,內(nei) 容卻細致、專(zhuan) 業(ye) 。鳥類筆記中的繪畫特點鮮明,描繪了小鳥的各種形態,它們(men) 或飛翔,或站立,惟妙惟肖。

  “我不僅(jin) 僅(jin) 是這些科普活動的策劃者,更是參與(yu) 者和學習(xi) 者。”徐曉梅告訴筆者,她自己原本不是學動植物保護專(zhuan) 業(ye) 的,但自從(cong) 從(cong) 事了這個(ge) 行業(ye) ,對大自然的熱愛越來越深。“在工作中,我學習(xi) 了很多生態保護知識,感覺受益終生。如果有更多人,能夠從(cong) 兒(er) 童時代就接觸、了解大自然,那麽(me) 未來保護環境的理念一定會(hui) 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學習(xi) 自然科普知識可以為(wei) 孩子們(men) 打開一個(ge) 新的視角,去理解自然規律。多接觸自然、接觸動植物,對培養(yang) 孩子的共情能力也非常重要。所以我想,做好濕地知識的科普,讓保護生態的意識在更多人心裏生根發芽,是非常有意義(yi) 的工作。”

  (李 貞 何梓芸 孟知鷺 )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