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爆款舞劇頻出,創作者如何打動年輕觀眾?

發布時間:2023-08-17 11:02:00來源: 新京報

  現象級舞劇大量出現,青年舞蹈家深受年輕觀眾(zhong) 喜愛,專(zhuan) 訪業(ye) 內(nei) 人士談未來創作思考

  爆款舞劇頻出,創作者如何打動年輕觀眾(zhong) ?

  舞劇是以舞蹈為(wei) 主要敘事手段表現一定戲劇情節內(nei) 容的舞蹈形式。近年來,中國舞劇人才輩出,在創作上始終不斷地實現新突破,逐漸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舞劇創新性發展的藝術新路,湧現出了《五星出東(dong) 方》《隻此青綠》《朱鹮》《紅樓夢》《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大量現象級的作品,收獲了觀眾(zhong) 的認可。

  舞劇為(wei) 何在這幾年頻頻“出圈”?在創作上,現階段的舞劇有哪些問題會(hui) 困擾創作者?中國舞蹈家協會(hui) 主席馮(feng) 雙白表示:“近年來,中國舞劇進入了一個(ge) 令人振奮的全新發展階段。舞劇如何講好故事,成為(wei) 創作者們(men) 十分關(guan) 注的問題。”新京報記者從(cong) 舞劇頻頻“出圈”的現象深挖探索,專(zhuan) 訪數位業(ye) 內(nei) 人士探討舞劇“熱”下的創作思考。

  現象解讀

  舞劇類演出場次、票房數據呈上升趨勢

  8月,正在天橋藝術中心舉(ju) 辦的“2023首屆天橋舞蹈演出季”開啟下半程演出。從(cong) 今年6月啟幕至今,本次演出季涵蓋《曹雪芹》《訓誡三則·聶隱娘》《黃河》《花木蘭(lan) 》《旗幟》《白蛇傳(chuan) 》《西遊》等多部舞劇,其中由黎星、李超兩(liang) 位青年舞蹈藝術家、青年導演共同執導的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一票難求,這些舞劇用舞蹈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彰顯新時代中國原創舞劇的文化底蘊。

  中國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發布的2022年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舞蹈演出票房收入5.31億(yi) 元,中國舞、民族舞類型的舞劇項目數量占比達到56%,成為(wei) 最受演出市場歡迎的舞蹈類型。其中,《隻此青綠》超越演唱會(hui) 與(yu) 音樂(le) 節、話劇、曲藝等藝術門類的各項目,斬獲2022年演出市場票房收入榜首,與(yu) 《永不消逝的電波》攜手穩居前三。今年上半年,由中國舞壇“雙子星”韓真、周莉亞(ya) 執導的深圳原創精品舞劇新作《詠春》先後亮相國家大劇院與(yu) 北京保利劇院,繼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舞蹈詩劇《隻此青綠》之後,再添“爆款”之作。除了“雙子星”的作品之外,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自首演以來,年輕且具有豐(feng) 富想象力和創新追求的優(you) 秀藝術家為(wei) 其注入了獨特的現代審美,已成為(wei) “現象級”作品。同時,以《五星出東(dong) 方》《朱鹮》《火車站》《醒·獅》等為(wei) 代表的諸多不同題材與(yu) 類型的舞劇作品,近年來也紛紛“出圈”,所到之處獲得口碑與(yu) 票房雙贏。如今舞劇市場隨著劇目的逐漸增多,整體(ti) 行業(ye) 規模始終呈現上升趨勢。

  而在演出場次的數據上,僅(jin) 以幾部大熱的作品為(wei) 例,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實現了文物活用和把美術作品搬上舞台的跨界融合,自2021年首演以來,演出近240場,2023年更是啟動120場巡演。自2023年3月起,舞劇《詠春》開啟全國首輪巡演,從(cong) 深圳出發,陸續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武漢、鄭州等全國二十多個(ge) 城市登場,年內(nei) 將完成80場巡演計劃。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首演已開啟四輪巡演,計劃年內(nei) 將進行超過60場的全國巡演。這些“爆款”劇目,雖然巡演城市與(yu) 場次不斷增多,但各地依然呈現一票難求的火熱局麵。

  線上傳(chuan) 播讓爆款舞劇頻出

  “出圈”“爆款”“現象級”這些近年來看上去經常與(yu) 舞劇產(chan) 生關(guan) 聯的詞匯,很多年前這二者之間並沒有太多關(guan) 聯。如今當人們(men) 回溯舞劇“出圈”的第一印象,很多人都會(hui) 想到2020年春晚中,那一驚豔世人的瞬間:由青年舞蹈家朱潔靜領舞的節目《晨光曲》中,伴隨著經典音樂(le) 《漁光曲》悠揚的旋律,舞台上十餘(yu) 位身著旗袍的女子,以板凳蒲扇舞的演繹方式,刻畫出上海弄堂旗袍女性帶著煙火味的優(you) 雅體(ti) 麵,向全國人民展示這份風雨如磐的戰亂(luan) 歲月裏難能可貴的靜好時光。作為(wei)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極富韻味和華彩的片段,舞蹈播出後便迅速引發熱議,此後該劇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這部由上海歌舞團排演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自2018年上演之後迅速火遍全國。在獲得觀眾(zhong) 口碑的同時,該劇還橫掃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ge) 一工程”優(you) 秀作品獎等大獎。馮(feng) 雙白認為(wei)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衝(chong) 破了舞劇敘事的常規,將電影藝術的平行蒙太奇手法和舞台藝術空間切割相結合,在敲擊電報的聲音效果裏,巧妙地、藝術化地輔以電影字幕的提示,給人一種舞台劇與(yu) 影視劇結合共生的全新視覺衝(chong) 擊力。更重要的是,該劇舞台表演空間的切割在本質上由劇中人物的心理空間所支配,並暗含不同人物的內(nei) 心視角。尤其舞台空間不是在玩弄外在的、花裏胡哨的空間迷彩,而是通過多點並存的視覺層次,深入挖掘舞劇藝術的內(nei) 在視野,極大地提高了舞劇藝術的魅力。

  從(cong) 2020年《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晨光曲”開始,2021年《朱鹮》、2022年《隻此青綠》到2023年《五星出東(dong) 方》的片段“錦繡”,每一段精彩片段與(yu) 億(yi) 萬(wan) 觀眾(zhong) 見麵背後,都是一部在當年大熱的舞劇作品。不僅(jin) 限於(yu) 觀看人數眾(zhong) 多的春晚舞台,以《隻此青綠》為(wei) 例,其實在亮相春晚之前,作品已率先亮相“B站跨年晚會(hui) ”,為(wei) 青年觀眾(zhong) 帶來了新穎別致的舞段。據統計,《隻此青綠》在B站播出時間段內(nei) ,實時在線觀看觀眾(zhong) 達1.8億(yi) 人次。播出12小時,《隻此青綠》單條視頻觀看量達46.5萬(wan) 次,相關(guan) 話題閱讀量達到3120.7萬(wan) 次。線上“定製版”《隻此青綠》舞段也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了這部舞蹈詩劇。

  隨著《隻此青綠》在“B站跨年晚會(hui) ”爆紅,2023年韓真、周莉亞(ya) 帶著她們(men) 的最新力作《詠春》再度回到“B站跨年晚會(hui) ”,《詠春》播出後即登上熱搜榜,視頻播放量各平台超2億(yi) 。韓真認為(wei) ,無論是《隻此青綠》還是《詠春》,她將作品的每一次亮相,都當作是與(yu) 年輕人之間的相處。而在周莉亞(ya) 看來,麵對傳(chuan) 統文化時首先要有一顆敬畏的心,要和傳(chuan) 統文化去對話,同時轉過身來,還要和觀眾(zhong) 去對話,尤其是年輕人。“傳(chuan) 統文化需要傳(chuan) 承,需要年輕一輩真正對傳(chuan) 統文化感興(xing) 趣,他們(men) 才會(hui) 去主動學習(xi) ”。通過《詠春》,周莉亞(ya) 切身感受到了年輕觀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情。而相比過去一代觀眾(zhong) 純粹接受的狀態,她認為(wei) ,現在的年輕觀眾(zhong) 有很強的參與(yu) 意願,這也使作品的維度和廣度更加開闊。

  創作思考

  拒絕孤芳自賞,舞劇該從(cong) 當下觀眾(zhong) 的需求出發

  近年來,在諸多頗具影響力的舞劇編導中,中國舞蹈家協會(hui) 副主席、國家一級導演王舸,憑借舞劇《紅高粱》《天路》《歌唱祖國》《旗幟》《五星出東(dong) 方》等作品,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了一係列題材豐(feng) 富、創意獨特、風格鮮明、思想深刻的創作,並多次榮獲“五個(ge) 一工程”獎、“文華獎”、“荷花獎”等獎項。2023年,自《五星出東(dong) 方》片段“錦繡”登上春晚舞台後,該劇再度在京上演並隨即展開全國巡演,由他擔任總編導的無錫市歌舞劇院舞劇《歌唱祖國》也於(yu) 今年四月登台國家大劇院,算上此次“2023首屆天橋舞蹈演出季”中的《旗幟》與(yu) 《白蛇傳(chuan) 》兩(liang) 部作品,王舸在近半年時間內(nei) 已有四部作品連續在京上演。對於(yu) 自己的編導作品不斷亮相京城舞台,王舸坦言內(nei) 心裏是感到幸福的。“麵對每一次創作,我能做的便是將作品不同的狀態與(yu) 表達很好地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希望他們(men) 能夠從(cong) 中找到不同的看點。”

  舞劇作品爆款頻出,一票難求已成為(wei) 常態,觀眾(zhong) 對舞劇的關(guan) 注度日漸提升。王舸認為(wei) ,這是個(ge) 可喜的改變,除此之外,也代表著舞劇的創作質量與(yu) 水準一直在不斷地提高。創作者開始根據普通大眾(zhong) 的審美需求進行創作,加之借助國家藝術基金等有力的國家扶持政策,對舞劇這門藝術有著促進作用。同時,如今的社交與(yu) 電視媒體(ti) 異常發達,無論是熒屏上的春晚、舞蹈比賽、綜藝節目等,均促進了大眾(zhong) 對於(yu) 舞蹈演員與(yu) 作品的關(guan) 注,接著引發對舞劇的關(guan) 注。“如今舞劇算是迎來了一個(ge) 對於(yu) 自身發展而言,非常繁榮的時期”,對此,導演王舸也清醒地認識到,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身為(wei) 創作者越要更加清醒,“在這樣一個(ge) 繁榮時期裏,該如何去麵對普通大眾(zhong) ,該拿出什麽(me) 樣的作品讓觀眾(zhong) 喜歡,這其實對每一位創作者而言是一個(ge) 巨大的考驗。無論從(cong) 選材到立意,還是作品的價(jia) 值輸出,作品的可看性、可解讀性等方麵,創作一定要從(cong) 當下觀眾(zhong) 真正的需求出發,而不是孤芳自賞。這也是近些年創作者要時刻提醒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

  青年力量崛起,藝術質量仍是核心

  隨著《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隻此青綠》等作品的片段在春晚與(yu) 網絡平台亮相後迅速爆火,上海歌舞團首席舞者朱潔靜、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青年舞者孟慶暘等青年舞蹈家得到了青年觀眾(zhong) 的喜愛。而隨著《披荊斬棘的哥哥》《乘風破浪》等競演綜藝節目的播出,也讓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演員唐詩逸以及劉迦、李響等青年舞者為(wei) 更多人所熟悉。

  綜藝節目所帶來的熱度,直接刺激並改變了舞劇線下演出的市場形態,“刷劇式”“蹲通告”“sd(劇院演職員出入口)互動”式的觀演狀態,幾乎已成為(wei) 當下年輕觀眾(zhong) 與(yu) 舞劇及創作者互動的常態,也讓這些熱門演出開票即售罄,這些現象已成為(wei) 當前舞劇市場蓬勃發展的縮影。這些精致又符合當下消費人群審美標準的舞劇作品,如果能夠得到當下文化消費的主力軍(jun) 、生力軍(jun) 的支持,如同獲取了流量密碼,讓票房有了相應的保證。朱潔靜曾在一段采訪中表示,綜藝節目就像是一扇窗,窗口為(wei) 你打開了,你可以推開這扇窗,這應該就是所謂的“破圈”和“出圈”,因為(wei) 這個(ge) 光折射進來一定是非常耀眼的,可以意味著一夜之間微博漲好幾萬(wan) 粉,一夜之間被人熟知,這種感受對舞者而言是非常耀眼、繽紛的。但她也同時表示,縱觀這麽(me) 多舞蹈節目,能夠出作品的、能夠讓觀眾(zhong) 們(men) 年複一年地用時間去買(mai) 賬的,依然是那些潛心於(yu) 踏實、安心地工作和跳舞創作的人。

  作為(wei) “90”後新生代青年藝術家所創作的代表性作品,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始終以一票難求的姿態在當代青年觀眾(zhong) 裏證明著自己的號召力。這部舞劇在2019年由江蘇大劇院年輕文化工作者集體(ti) 投票,從(cong) 眾(zhong) 多劇目中選出成為(wei) 創作目標。但將一部人物眾(zhong) 多、矛盾繁雜的文學巨著改編成舞劇,對年輕的主創們(men) 而言並非易事。該劇由“90後”青年舞蹈藝術家黎星、李超攜手擔綱導演,黎星同時也是劇中賈寶玉的扮演者。可以說,舞劇《紅樓夢》在不遺餘(yu) 力傳(chuan) 承傳(chuan) 播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秉承尊重原著的原則之時,又將年輕且具有豐(feng) 富想象力和創新追求的視角注入作品中,完成了對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致敬,也呈現了青年一代藝術家對民族文學經典的重新演繹。

  舞劇市場能夠發展到今天的繁榮景象,經曆了非常漫長的過程。當下舞劇觀眾(zhong) 的素養(yang) 越來越高,也讓很多本就是劇場藝術愛好者願意選擇來看舞劇,他們(men) 之所以願意選擇舞劇,最核心的關(guan) 注點仍在舞劇本身的質量。韓真曾表示,“當一個(ge) 行業(ye) 內(nei) 所有的同類作品,質量都達到上乘的時候,觀眾(zhong) 自然會(hui) 來。如果遇到非常不好的作品,那麽(me) 可能觀眾(zhong) 看兩(liang) 次以後,下次他就不會(hui) 輕易再走進劇院了。這幾年舞劇觀眾(zhong) 增多,就是因為(wei) 舞劇的質量有慢慢向上走的趨勢,歸根結底,藝術質量仍是最核心的東(dong) 西。”

  專(zhuan) 題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劉臻

  專(zhuan) 題策劃/田偲妮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