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涉網犯罪,緊盯源頭才能事半功倍
四個(ge) 鐵架子上,3000餘(yu) 部手機正開著機自動注冊(ce) 微信號……這是山東(dong) 淄博周村警方在破獲一起特大黑灰產(chan) 係列案件過程中看到的情形。自2022年5月開始,當地警方陸續對運營商內(nei) 鬼展開抓捕行動。警方從(cong) 他們(men) 電腦中恢複的手機號數據多達8000多萬(wan) 條,這意味著有8000多萬(wan) 個(ge) 手機號碼被用來注冊(ce) 微信,為(wei) 下遊電信詐騙、網絡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極大便利。(見8月19日《法治日報》)
人們(men) 正常注冊(ce) 微信號時,需要一步步填寫(xie) 信息、驗證身份等,相比之下,3000餘(yu) 部手機同時自動注冊(ce) 微信號,一天下來數量驚人。這些賬號用來做什麽(me) ,更是令人細思極恐。
當前,我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仍是危害社會(hui) 穩定和公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的重大隱患。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檢察機關(guan) 共批準逮捕詐騙犯罪10923人,在所有罪名中位列第二;提起公訴18146人,在所有罪名中位列第五。
近年來,多部門為(wei) 打擊以電詐犯罪為(wei) 代表的涉網犯罪做出不少努力,如落實電話卡實名製、加強對個(ge) 人資金賬戶流水監管、轉賬匯款延時到賬,等等。但隨著暗網、虛擬貨幣、人工智能等“新機遇”的出現,涉網犯罪“科技加持”“鏈條延伸”“非接觸性”等特點越來越明顯。這既增加了辦案成本,也加大了犯罪打擊和預防難度。
諸如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等涉網犯罪屢打不絕,主要是因為(wei) 整個(ge) 鏈條的前端,即源頭上的操作更加精細、隱蔽。比如,不法分子成立科技公司,專(zhuan) 門研發相關(guan) 軟件和工具用於(yu) 非法獲取公民個(ge) 人信息或為(wei) 繞開實名製辦“兩(liang) 卡”提供便利。上述報道中“3000餘(yu) 部手機開著機自動注冊(ce) 微信”正是典型例子。又如,通信運營商的“內(nei) 鬼”通過職務便利非法侵入短信網關(guan) 係統等,令防範機製如同牛欄關(guan) 貓。
對於(yu) 類似涉網犯罪的一些新苗頭新問題,以及可能帶來的巨大危害,有關(guan) 部門必須予以重視,要深挖每一起案件背後的相關(guan) 線索、共同特征,與(yu) 時俱進地加強對涉網犯罪全產(chan) 業(ye) 鏈的打擊,並針對犯罪源頭向前延伸等新傾(qing) 向精準施策。
司法機關(guan) 在偵(zhen) 辦相關(guan) 案件時,要加強與(yu) 通信、金融等部門的合作,必要時可通過司法建議等方式,讓合作和監管效率更高。通信、金融等有關(guan) 部門也應不斷提升相關(guan) 反製技術、完善措施,推進涉網犯罪樣本信息數據共享,建立有關(guan) 異常信息及活動的監測識別、動態封堵和處置機製。
網絡時代,打擊治理涉網犯罪必須有更多互聯網思維和治理智慧,緊盯“科技感滿滿”的灰黑產(chan) 鏈條前端,針對新情況、新形勢見招拆招,讓相關(guan) 工作事半功倍,形成長期打擊、全民防範的社會(hui) 氛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