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為高鐵安裝國產“膝蓋”

發布時間:2023-08-27 15:33:00來源: 經濟日報

  雅萬(wan) 高速鐵路聯調聯試現場,一列黃色塗裝的高速綜合檢測列車一路飛馳,運行時速達到350公裏,標誌著中國高鐵全係統、全要素、全產(chan) 業(ye) 鏈在海外建設項目成功達到設計速度標準,為(wei) 雅萬(wan) 高鐵順利開通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加工中心高級技師管益輝難掩內(nei) 心的激動。作為(wei) 一名“高鐵工匠”,他參與(yu) 了雅萬(wan) 高鐵列車的加工製造。

  入職32年來,他始終堅守一線,勤懇認真,努力鑽研,以精湛的技藝和高度的使命感傳(chuan) 承工匠精神,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以及全國最美職工、中國中車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齊魯首席技師、高鐵工匠等稱號。

  苦練專(zhuan) 業(ye) 技能

  1991年,管益輝從(cong) 濟南鐵路機械學校畢業(ye) ,進入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我剛進廠就被分配到機械加工車間,成為(wei) 一名車工。”管益輝說,在學校學習(xi) 內(nei) 燃機專(zhuan) 業(ye) 的他,開過火車、學過檢修,但對於(yu) 加工操作卻是個(ge) “門外漢”。

  “慢鉗工、緊車工”,在那個(ge) 還需要操作工人手磨刀具的年代,車工的工作節奏緊、要求高,“慢一點都不行、差一點也不行,打磨刀具產(chan) 生的鐵屑經常把人燙得‘少皮沒毛’。”管益輝回憶起最初做車工的日子說。不過,對於(yu) 工作分配,管益輝從(cong) 沒有一句怨言,“家裏老人囑咐過,不管安排咱去哪個(ge) 崗位,咱都得把工作幹好”。

  管益輝苦練磨刀技術,研究刀具切割角度,從(cong) 控製排屑方向、降低切削溫度等方麵不斷提高刀具耐用度,最終磨出的刀具使用時間長、切削聲音小、溫度低、加工表麵精度高,完全掌握了磨刃“絕活”。

  “上世紀90年代,公司進口了一台數控設備,會(hui) 操作的師傅很少。我當時覺得這個(ge) 機器太神奇了,給它幾個(ge) 指令,它就能精準地把你想要的工件製造出來。”管益輝說,學會(hui) 操作數控設備成了他的新目標。

  管益輝主動提出申請,希望在工作之餘(yu) 也能“摸摸”機器,學習(xi) 操作數控設備。得到批準後,管益輝便開始了數控設備的學習(xi) 。沒有書(shu) 籍,他就根據師傅留下的程序,一點點摸索、一步步嚐試,終於(yu) 熟練掌握了設備操作規範。

  錨定鑽研目標

  2005年底,已經成為(wei) 數控班班長的管益輝見到了“一個(ge) 黑色的大塊頭”——軸箱體(ti) ,自此開啟了他的創新研發之路。

  “軸箱體(ti) ”是什麽(me) ?它是動車組轉向架的關(guan) 鍵零部件,承載車體(ti) 重量,傳(chuan) 遞車輛運行動力。如果把轉向架比作高速動車組的“腿”,那麽(me) 軸箱體(ti) 就是它的“膝蓋”。“這是高鐵技術發展的堵點之一,咱得盡快研究透它,生產(chan) 出我們(men) 自己的軸箱體(ti) 產(chan) 品。”管益輝暗下決(jue) 心。

  管益輝和團隊成員白天工作學習(xi) ,晚上做筆記、查資料,對比工藝文件,一點點摸索、一點點幹,他們(men) 吃住在廠裏,經常工作到深夜,不斷進行技術攻關(guan) 與(yu) 試驗。“你問我這期間什麽(me) 最難,我不知道,因為(wei) 每一步都走得很難,都不容易。”最終管益輝和他的團隊僅(jin) 用4個(ge) 月的時間,就成功生產(chan) 出產(chan) 品質量穩定的軸箱體(ti) 。

  成功自製時速200公裏高鐵軸箱體(ti) 工件後,他又被公司選為(wei) 啟動軸箱體(ti) 柔性加工生產(chan) 線建設項目負責人,全麵負責生產(chan) 線的安裝調試、加工操作、數控編程、優(you) 化創新等工作。

  軸箱體(ti) 最初是以單機生產(chan) 工藝的方式進行加工製造的。“需要流轉9台設備,曆經12小時,15人參與(yu) 才能完成一件軸箱體(ti) 加工,周期長,效率低。”管益輝說。

  當時,軸箱體(ti) 柔性加工生產(chan) 線是全新的智能化生產(chan) 製造領域。如何使生產(chan) 變得“柔性”,這是管益輝和團隊成員麵臨(lin) 的挑戰。管益輝與(yu) 同事經過上千次試驗,一點一點“吃”透了柔性加工生產(chan) 線的操作技術,使生產(chan) 線提前投產(chan) 應用,管益輝團隊也成為(wei) 行業(ye) 內(nei) 最先掌握軸箱體(ti) 柔性製造技術的團隊。

  經過持續優(you) 化創新,軸箱體(ti) 柔性化批量生產(chan) 實現重要突破,單件產(chan) 品加工時間由12小時減少到1.5小時,生產(chan) 效率提升8倍以上,產(chan) 品也由最初的2種增加到40多種。

  自主創新攻關(guan)

  “愛琢磨”的管益輝好像不知道停歇。軸箱體(ti) 柔性加工生產(chan) 線成功運行,他又開始研究起新課題——鑄鋼分體(ti) 式軸箱體(ti) 。

  “軸箱體(ti) 最初是整體(ti) 式的,在拆卸檢修過程中,會(hui) 遇到極其複雜的問題,從(cong) 加工效率、自主生產(chan) 率、檢修成本等方麵考慮,都需要升級換代。”管益輝說。

  分體(ti) 式是一個(ge) 全新結構,在軸承孔處分為(wei) 上、下箱體(ti) ,在檢修更換輪對時,可大大降低檢修成本,但加工難度極大。

  為(wei) 什麽(me) 說難度大?“比如,我國地域遼闊,動車組如果從(cong) 最南方跑到最北方,最大溫差達85攝氏度,在這麽(me) 複雜的氣溫條件下,必須萬(wan) 無一失地保證分體(ti) 式軸箱體(ti) 的加工精度。”管益輝說,分體(ti) 式的難點,還在於(yu) 如何保證分離後合體(ti) 尺寸以及弧度能夠與(yu) 之前完全一致,而這些重要的尺寸與(yu) 弧度,經過高溫加熱後極易發生變形。

  既要滿足嚴(yan) 苛的使用要求,還要考慮采用的加工工藝能夠絕對保證產(chan) 品製造的質量。

  “死磕!沒有別的辦法。團隊自己畫圖紙、用廢舊零件進行驗證,經常工作到半夜,我好幾次都夢到驗證合格了,醒了還高興(xing) 了很久。”管益輝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

  經過重重驗證後,他提出了新的加工工藝建議。為(wei) 驗證這一工藝能否保證設計精度,管益輝帶領團隊用兩(liang) 年半時間完成了各類試驗,收集到準確的應用參數,並聯合技術研發部門進一步優(you) 化提煉。最終,這一精度極高的加工和微變形控製工藝,成功通過專(zhuan) 業(ye) 驗證,軸箱體(ti) 全部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量產(chan) 合格率達到99%以上。

  如今,鑄鋼分體(ti) 式軸箱體(ti) 已經在“複興(xing) 號”高速動車組上得到全麵應用,累計為(wei) 企業(ye) 創效4.6億(yi) 元以上。

  近年來,管益輝帶領團隊以軸箱體(ti) 加工為(wei) 核心,圍繞設備、工裝、吊具、工藝方法、工藝控製、道具以及檢測方法等方麵,先後創新“軸箱體(ti) 裝夾先進操作法”“軸箱體(ti) 同軸度檢測法”等55項新技術,完成127項攻關(guan) 課題,獲得37項授權專(zhuan) 利。

  打造實力團隊

  “要有過硬的技能,才能為(wei) 國家作貢獻。”作為(wei) 中車火車頭金藍領創新工作室的帶頭人,管益輝長期關(guan) 注企業(ye) 數控人才梯隊建設和青年員工的成長,他將自己掌握的先進操作方法、絕招絕技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給新員工。

  “我會(hui) 多少東(dong) 西,我願意都教給他們(men) 。”管益輝帶了40多名徒弟,發現他們(men) 的性格和特長都不同,他就因材施教,想辦法激發每一個(ge) 人的潛能。

  “師傅最大的特點就是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對什麽(me) 都好奇,什麽(me) 都想研究明白。”管益輝的徒弟李啟士說,在師傅的引導下,他的鑽勁愈加強烈。2013年,李啟士參加中美國際數控機床技能大賽,榮獲團體(ti) 金牌,被授予“中央企業(ye) 技術能手”稱號。2017年,他參加中國技能大賽,獲得數控車工一等獎,被評為(wei) “全國技術能手”。

  管益輝多年來培養(yang) 出技能人才40多名,其中技師、高級技師20餘(yu) 名,中車技能專(zhuan) 家9名,央企技術能手2名,全國技術能手1名。

  多年來,管益輝參與(yu) 和見證了中國軌道交通事業(ye) 的飛速發展,他也從(cong) 學徒工成長為(wei) 中車首席技能專(zhuan) 家,中車四方股份公司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用技能報效國家、用匠心雕琢精品,一輩子能幹好這一件事,值了!”管益輝說。

  劉 成

  劉 成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