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菜品安全問題引擔憂 飯店使用前是否應說一聲?
預製菜最大需求來自餐飲企業(ye) 部分餐廳八成以上菜品是預製菜卻少有告知
飯店使用預製菜是否應說一聲?
□ 本報記者 張守坤
□ 本報實習(xi) 生 陳昊錚
“如果早知道酒店用那麽(me) 多預製菜,我們(men) 肯定不會(hui) 定這家了,感覺沒檔次,更怕來賓覺得我們(men) 沒誠意。”
不久前,浙江杭州一對新人為(wei) 了能給親(qin) 朋好友留下一場難忘的婚宴,特意選了市區一家知名酒店,定了一款價(jia) 格不菲的宴會(hui) 套餐,但婚宴後新人被親(qin) 友悄悄告知:婚宴性價(jia) 比不高,16道菜有七成是預製菜。
這對新人在網上發文“吐槽”後,立即引發不少網友的共鳴:“知道現在預製菜流行,沒想到花了大價(jia) 錢的婚宴也多是預製菜。”更有人嘲諷道:“以後不用招廚子了,去飯店吃飯全是預製菜,自己熱一下得了。”
預製菜,具有烹飪便捷、出餐快等優(you) 勢和特點,符合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也深受一些年輕人喜歡。近年來,預製菜市場快速發展。相關(guan) 數據顯示,全國預製菜企業(ye) 注冊(ce) 量已達6.2萬(wan) 家。近日,國家有關(guan) 部委發布的《關(guan) 於(yu) 恢複和擴大消費的措施》中提到,“挖掘預製菜市場潛力,加快推進預製菜基地建設”。
市場擴張的同時,涉預製菜的爭(zheng) 議不少。《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消費者表示,外出就餐不希望點到預製菜,有一些飯店使用預製菜不明確告知。預製菜品質量不佳等問題也引發頻頻吐槽。
受訪專(zhuan) 家說,目前對於(yu) 預製菜缺乏國家標準和定義(yi) ,對其質量的相關(guan) 監管也有所欠缺。預製菜的廣泛使用有其積極意義(yi) ,但應明確告知消費者,尊重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
線上線下預製菜流行
菜品安全問題引擔憂
“您的蓋澆飯做好了,請慢用,兩(liang) 個(ge) 月前就做好的油豆腐燒肉一份,放入開水中加熱幾分鍾,就可以出鍋了。成本5元外賣定價(jia) 15元,色澤鮮豔湯鮮味美,這樣的一份預製菜外賣就做好了。”這是一個(ge) 關(guan) 於(yu) 預製菜製作的短視頻中的畫麵。
記者采訪發現,預製菜已滲透至線上線下不少飯店。
記者以“料理包”為(wei) 關(guan) 鍵詞在電商平台進行搜索,可以看到很多累計銷量成千上萬(wan) 的預製菜專(zhuan) 賣店,換算下來一個(ge) 料理包均價(jia) 為(wei) 5元,從(cong) “巴西烤肉”“梅菜扣肉”再到“萬(wan) 州烤魚”“麻辣鱈魚”,各種菜品應有盡有。其中許多店鋪會(hui) 直接寫(xie) 明“用作外賣”或“餐飲/外賣同款”,還有不少店鋪專(zhuan) 門上架“商家購買(mai) 鏈接”,隻要提供門店照片和營業(ye) 執照就可以免費任選5包或10包包郵試吃。
一家店鋪的客服告訴記者,每天都會(hui) 收到數十家外賣店鋪的谘詢,其店鋪宣傳(chuan) 頁麵寫(xie) 著給外賣平台商戶“累計供貨800萬(wan) +”。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hui) 的數據,目前,預製菜行業(ye) 下遊最大的需求來自餐飲企業(ye) ,占比達80%。小吃快餐店、連鎖店、主打外賣的餐飲店、鄉(xiang) 廚、團餐食堂等是預製菜應用的主要場景。其中,一些頭部連鎖餐飲企業(ye) 中預製菜使用比例較高,部分餐廳八成以上的菜品是預製菜。
第三方調查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yi) 元,同比增長21.3%,預計2026年預製菜市場規模將突破1萬(wan) 億(yi) 元。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食品科學與(yu) 營養(yang) 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告訴記者,預製菜產(chan) 業(ye) 健康有序發展,能滿足消費者方便快捷安全的需求,也能促進種養(yang) 殖業(ye) 、食品行業(ye) 迭代升級,會(hui) 出現一批輻射力強的預製菜產(chan) 業(ye) 基地,加速消費升級。
預製菜市場蓬勃發展之下,不少消費者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和不滿。采訪中,很多消費者說,去飯店吃飯就是想吃點新鮮的、大廚現做的,結果一些飯店用了預製菜,“少了點兒(er) 感覺”。“以前說吃隔夜菜不健康,現在吃幾個(ge) 月前做好的菜就健康了”“搞不懂為(wei) 啥連食堂都要用料理包了,工業(ye) 食品哪有手工現做的好”類似的評論在預製菜科普和新聞短視頻下方隨處可見。
而不時曝出的預製菜質量問題,也為(wei) 消費者的擔憂“添了一把火”。今年2月,江蘇省消保委發布的《預製菜消費調查報告》顯示,超八成消費者表示購買(mai) 預製菜時遇到了食材不新鮮、菜品變質腐敗、包裝破損、存在過期等問題。而此前,有媒體(ti) 曝光一家小有規模的料理包生產(chan) 廠家“杠崗香”的生產(chan) 環境:滿是汙漬的生產(chan) 間,過期食材繼續使用,掉在地上的雞肉直接扔進加工槽……
采訪中,多位消費者告訴記者,不少預製菜在包裝和宣傳(chuan) 上存在圖文不符的情況,比如包裝紙上畫著肥瘦相間的美味紅燒肉,結果買(mai) 來打開後發現都是澱粉製品;一些預製菜還存在缺斤少兩(liang) 的情況,甚至還有商家使用預製菜冒充現炒菜。
中國人民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說,目前國家沒有預製菜的標準,一些省份有製定預製菜標準的規劃,但預製菜究竟分多少類,也是一道難題,半成品菜、預配菜、中央廚房供貨等能否都歸類到預製菜中,現在尚存爭(zheng) 議。
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標準體(ti) 係缺失已經成為(wei) 影響預製菜發展的關(guan) 鍵問題。由於(yu) 缺乏統一執行標準,市場上的預製菜品質良莠不齊,不同廠家生產(chan) 的菜品口味大相徑庭,催生了菜品質量難保證、標識不詳細、價(jia) 格差異大等諸多困擾行業(ye) 發展的痛點。以酸菜魚為(wei) 例,有的廠家執行動物性水產(chan) 製品國家標準,有的則執行速凍調製食品標準。
商家不明示使用情況
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
不久前,山東(dong) 青島的張先生在某酒店吃飯時,發現有些菜的味道跟之前吃的不太一樣,後經了解,發現食材為(wei) 預製菜。對此,工作人員解釋說,預製菜方便快捷,烹調就能吃,質量肯定沒問題,能滿足客人在較快時間內(nei) 吃上飯的需求,且味道差別不大。對於(yu) 張先生“預製菜與(yu) 新鮮菜比沒營養(yang) ”的質疑,該工作人員支吾道,“應該差別不大吧”。
“沒想到這麽(me) 大的酒店也用上預製菜了,而且還不告訴消費者,不問就不說。”張先生對此表示無法理解。
預製菜進飯店已不是新鮮事,采訪中,多位消費者對飯店使用預製菜但並不明確告知的做法表達了不滿。來自山東(dong) 泰安的上班族趙先生說:“我對預製菜倒是沒意見,但飯店至少應該告訴我,提供的是預製菜。”
為(wei) 印證上述說法,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天津30家酒店、外賣小店、商超,並查詢了線上外賣平台,除了在天津市河東(dong) 區的一家超市,收銀台宣傳(chuan) 頁麵寫(xie) 著“今日特價(jia) 菜宮保雞丁,9.9元一份,預製菜不是現場製作”外,沒有任何一家商家主動告知或標明自己使用的是預製菜。
8月底,記者來到北京市某商場裏的一家中式快餐連鎖店,當時正是午餐時段,店內(nei) 座無虛席,外賣窗口也等了不少取餐的外賣小哥。但記者發現,後廚隻有一名店員在忙碌。
“現在點餐的話,多久可以做好?”麵對記者詢問,點餐台工作人員回複說,現在下單,5分鍾就可以製作完成。
“這麽(me) 多人吃飯,廚房就一個(ge) 人,還能保證上菜速度,是不是用了預製菜?”麵對提問,店員沉默了一會(hui) 兒(er) ,並未給出正麵答複,隻是告訴記者,蜜汁雞排是現炸的,鹵肉是之前“做好的”。
其他走訪的餐廳,麵對記者“是否使用了預製菜”的詢問,隻有一家小碗菜飯店的店員答複說“部分菜品是預製菜”,其他店家則顧左右而言他。如一家烤魚店,未對是否為(wei) 預製菜給出回答,隻表示店內(nei) 的魚和水煮肉片都是“配送式”的。在一家米粉店內(nei) ,店員告訴記者,黃燜雞是半加工的,雞塊都是提前做熟的。
有商家向記者透露,自己雖然用的是預製菜但不敢對外宣傳(chuan) ,是因為(wei) 一些消費者對預製菜的認可度不高,覺得不新鮮沒營養(yang) ,而且預製菜行業(ye) 近年來在高速發展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不少問題,對餐飲門店產(chan) 生一定的負麵影響。
商家使用預製菜,是否應該告知消費者呢?
北京盈科(合肥)律師事務所管委會(hui) 主任付磊認為(wei) ,顧客對選擇的菜品具有合理期待性,希望物有所值,此亦為(wei) 商家與(yu) 消費者的合同理應具備的服務標準。因為(wei) 預製菜屬於(yu) 中餐工業(ye) 化的產(chan) 物,成本遠低於(yu) 現炒現烹,會(hui) 加劇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如果餐廳和外賣店鋪使用預製菜,應該盡到告知提醒義(yi) 務,客人可以選擇消費或者不消費。
在中國法學會(hui) 商法學研究會(hui) 理事兼副秘書(shu) 長朱曉娟看來,預製菜和現做菜的成本存在差異,餐廳可以分別定價(jia) ,給消費者更多選擇權。
“經營者應該提供真實的預製菜信息,不能通過虛假誇大的宣傳(chuan) 欺騙誤導消費者。經營者提供的預製菜分量也應該與(yu) 標注數量相符,不能偷工減料和缺斤少兩(liang) ,否則會(hui) 涉嫌侵犯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中國法學會(hui)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陳音江說。
製定標準盡告知義(yi) 務
加強預製菜治理監管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雖然沒有預製菜國家標準,但從(cong) 2022年起,多個(ge) 省市出台了預製菜相關(guan) 標準規範。2022年4月,江蘇省餐飲行業(ye) 協會(hui) 發布《預製菜點質量評價(jia) 規範》團體(ti) 標準;2022年11月,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預製菜生產(chan) 經營《落實食品安全主體(ti) 責任二十條》;今年1月,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上海市預製菜生產(chan) 許可審查方案》,探索規範預製菜食品安全。
國家層麵也非常重視預製菜的發展。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提升淨菜、中央廚房等產(chan) 業(ye) 標準化和規範化水平。培育發展預製菜產(chan) 業(ye) ”。7月31日,國務院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guan) 於(yu) 恢複和擴大消費的措施》的通知,專(zhuan) 門提出擴大餐飲服務消費,培育“種養(yang) 殖基地+中央廚房+冷鏈物流+餐飲門店”模式,挖掘預製菜市場潛力。
近期,經山東(dong)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協調對接,在經營範圍規範化管理係統增加了“預製菜加工”“預製菜銷售”兩(liang) 個(ge) 條目。8月3日,山東(dong) 省聊城市福德臨(lin) 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從(cong) 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了全市首張“預製菜加工”“預製菜銷售”經營範圍的營業(ye) 執照。
在陳音江看來,以前預製菜並沒有建立健全標準製度,也沒有列入專(zhuan) 門的食品經營項目範圍,一般隻要具有餐飲服務許可證或食品經營許可證就可以從(cong) 事相關(guan) 經營活動。把“預製菜加工”“預製菜銷售”列入專(zhuan) 門的經營範圍,可以為(wei) 將來建立健全預製菜標準製度,促進行業(ye) 規範高質量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接受記者采訪的專(zhuan) 家認為(wei) ,對預製菜企業(ye) 而言,好吃決(jue) 定它能走多高,安全決(jue) 定它能走多遠。
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孫娟娟認為(wei) ,麵向消費者的預製菜是預包裝食品,生產(chan) 經營者的合規管理需要重視標識信息的合法合規性,既包括原則性的不得誤導消費者,也包括具體(ti) 的名稱、配料、日期等信息標識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標識信息的直觀性使標識不合規成了消費維權的重要對象。尤其是從(cong) B2B(企業(ye) 對企業(ye) )轉向B2C(企業(ye) 直接麵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的預製菜生產(chan) 經營者須注意場景轉換帶來的合規挑戰。
“消費者可在B2C的場景中主動選擇預製菜,也會(hui) 在B2B的場景中被動消費預製菜。後者的知情選擇已引發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爭(zheng) 議。供應鏈的透明度日益受到關(guan) 注。除了食品安全,消費者也從(cong) 經濟利益等其他維度關(guan) 注自己的消費內(nei) 容,包括食品的生產(chan) 方式。麵對餐飲工業(ye) 化帶來的競爭(zheng) ,手工製作依舊有自己的存在場景。信息披露無疑是滿足消費者不同預期,作出知情選擇的前提。”孫娟娟說。
付磊說,一個(ge) 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會(hui) 連帶引起上下遊行業(ye) 的變革,製定行業(ye) 標準,規範引導必不可少。預製菜的發展,需要從(cong) 源頭開始管控。生產(chan) 必須有食品生產(chan) 許可證,運輸和倉(cang) 儲(chu) 也需要同步監管,倉(cang) 儲(chu) 條件、運輸設備標準需要同步更新餐飲銷售,將其送到消費者餐桌的銷售者也需要有相應的許可證。
在朱曉娟看來,國家相關(guan) 部門應製定並頒布具體(ti) 的預製菜標準,包括原材料標準和成品標準;預製菜生產(chan) 企業(ye) 要履行生產(chan) 者和經營者的責任,生產(chan) 出合乎標準和健康的產(chan) 品,標明原材料和烹製方法;行業(ye) 協會(hui) 也應製定行業(ye) 規則倡導預製菜企業(ye) 積極履行社會(hui) 責任,樹立良好社會(hui) 形象。
“有關(guan) 監管部門要把監管落到實處,不僅(jin) 要加大日常監督檢查力度,而且對於(yu) 消費者反映比較集中、突出的問題,要專(zhuan) 門開展有針對性的專(zhuan) 項監督檢查,依法打擊違法違規或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wei) 。”陳音江建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