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電影科技:回望千山路 前行萬裏春

發布時間:2023-09-13 16:48:00來源: 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電影從(cong) 誕生那天起,就與(yu) 科技發展緊密關(guan) 聯:電影膠片的母體(ti) 是化學工業(ye) 與(yu) 照相術,攝影機和放映機出現的前提是冶金技術、機械工業(ye) 的進步和電燈的發明。具體(ti) 到中國電影也不例外——電影科技創新為(wei) 藝術發展提供了硬件支持,藝術創新不斷向科技發展提出新要求。兩(liang) 者互相促進,攜手並進,助推中國電影業(ye) 的穩步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電影科技”成為(wei) 電影發展的關(guan) 鍵詞。《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yun) 》中的嬰兒(er) 雷震子由機械道具扮演,嘴唇、臉頰都可以遙控;為(wei) 了表現真實可感的祥雲(yun) ,《長安三萬(wan) 裏》的創作者運用特效軟件進行精細的三維建模,再深入修飾形成細膩層次,並通過計算、模擬產(chan) 生真實的氣體(ti) 旋轉、流動效果;《流浪地球2》運用虛擬拍攝方法,把演員身穿動作捕捉服的表演合成到需要的虛擬場景中,實現可視化預演……中國電影人積極進行技術革新,將各種高科技應用於(yu) 電影創作生產(chan) 的各個(ge) 環節,為(wei) 電影發展打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回望這條跨越幾十年,從(cong) 技術到藝術的創新之路,可為(wei) 中國影視業(ye) 乃至整個(ge) 文藝發展提供有益啟示、指明發展方向。

  20世紀50年代開始破冰之旅

  新中國成立時,電影工業(ye) 近乎一片空白。為(wei) 改變現狀,1954年《關(guan) 於(yu) 建立電影放映網與(yu) 電影工業(ye) 的決(jue) 定》發布,中國電影科技開啟了一場破冰之旅。圍繞製片工業(ye) 和發行放映兩(liang) 大專(zhuan) 業(ye) 領域,先後建設北京電影洗印廠,哈爾濱、上海等電影機械廠,中國電影科研所等一批電影設備技術骨幹單位。這些單位相繼結出研發果實,有的縮短了我國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有的走出國門遠銷海外。與(yu) 此同時,北京、上海、長春、八一等電影製片廠致力於(yu) 製片工業(ye) 各項工藝、技術、設備的引進、革新、應用,使拍攝影片的技術指標穩定提升,並在特技攝影、立體(ti) 電影等方麵實現了突破。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到1965年,我國基本建成成龍配套的電影科技裝備研究、生產(chan) 、製造、維修、器材供應體(ti) 係。

  中國電影科技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末,受到新興(xing) 媒體(ti) 和文化娛樂(le) 方式的衝(chong) 擊,電影行業(ye) 漸入低穀,連帶著電影科技裝備製造行業(ye) 也舉(ju) 步維艱。一些老牌電影機械廠為(wei) 了生存,紛紛轉向生產(chan) 辦公用品。為(wei) 了與(yu) 其他文化娛樂(le) 方式競爭(zheng) ,電影科技發展轉向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側(ce) 重發展特種形式電影,立體(ti) 聲電影、環幕電影、球幕電影等興(xing) 起。

  進入新世紀,全球電影業(ye) 掀起了一場涉及製作、發行、放映和保存等各環節的數字化浪潮,被認為(wei) 是繼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之後的第三次電影科技革命。中國電影主管部門高瞻遠矚,將“數字化”當成全局性、支柱性的重要政策推進:引導電影院的數字化升級,以放映終端數字化倒逼電影拍攝製作數字化,同時組織科研力量建設數字電影的科技規範體(ti) 係和技術標準體(ti) 係,實現中國電影全麵從(cong) 膠片時代進入數字時代,重塑產(chan) 業(ye) 生態和規則。在政策扶持、資金補貼下,中國電影全產(chan) 業(ye) 鏈在世界範圍內(nei) 率先完成數字化。中國電影經營理念、運行機製也在這股數字化浪潮中,發生了一係列顛覆性轉變。站在全新的技術起點和產(chan) 業(ye) 基礎上輕裝出發,中國電影的發展進入快車道。

  在自主創新中實現產(chan) 業(ye) 升級

  近年來,中國電影發展進入了新的窗口期,機遇與(yu) 挑戰並存。要想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必須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無論在哪個(ge) 賽道,都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搶占技術創新高地。這裏有一個(ge) 生動的故事:以前主動式3D眼鏡被外國產(chan) 品壟斷,眼鏡單價(jia) 700元一副,還要使用30元一個(ge) 的指定紐扣電池。在中國電影器材公司支持下,一家原本主攻液晶顯示技術的民營公司轉做3D眼鏡研發並獲得成功,生產(chan) 出來的國產(chan) 3D眼鏡隻需150元一副,紐扣電池2元一個(ge) ,超高性價(jia) 比獲得了國際市場青睞。這家公司又將在3D眼鏡中獲得的利潤用於(yu) LED屏電影放映係統的研發,今年實現了首套國產(chan) LED屏放映係統投入商業(ye) 運營,反向出口外國。其成功也激勵了更多國產(chan) LED集成商入局LED屏放映係統,尤其是中影股份今年8月發布的16米-4K LED顯示屏,效果驚豔且國產(chan) 化率達到100%。

  這個(ge) 例子提示電影人,電影科技要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實際上,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依托中國電影產(chan) 業(ye) 的強大活力和中國經濟、科技實力的迅猛增長,中國電影科技持續加強對前沿性、基礎性、關(guan) 鍵性技術的研發力度,向“卡脖子”的技術難題發起攻堅,已取得諸多突破性進展。比如,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中國巨幕”打破外國壟斷;中影光峰ALPD激光放映技術世界領先;中影“CINITY高新技術格式電影放映係統”更是融合4K、3D、高亮度、高幀率、高動態範圍等七大電影放映領域高新技術,使電影畫麵更清晰、色彩更絢麗(li) 、影像更流暢、細節更豐(feng) 富、動作更連貫、聲音更逼真;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chan) 業(ye) 園等影視製作基地不斷提升科技和服務水平。通過這些努力,中國電影在科技領域正在朝著世界先進水平大步追趕。

  視覺特效助力創意落地開花

  視覺特效一直是吸引觀眾(zhong) 眼球的重要元素,也是電影科技水平被觀眾(zhong) 感知的主要途徑。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國電影視效技術較為(wei) 落後,很多大投資的國產(chan) 影片很少考慮使用國內(nei) 視效公司,國內(nei) 公司隻能為(wei) 外國公司做分包、打下手。這與(yu) 中國電影業(ye) 迅猛發展、視效技術在國產(chan) 影片中的運用日趨普遍的態勢形成對比。

  在這樣的壓力下,國內(nei) 公司不斷積累經驗、技術、創意和人才,業(ye) 務水平迅速提高。越來越多的國產(chan) 影片把信任票投向國內(nei) 公司。在中國視效團隊的精心製作下,越來越多具有中國文化氣派與(yu) 中國美學韻味的畫麵、場景、作品湧現出來。如科幻片《流浪地球》係列,奇幻片《刺殺小說家》《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yun) 》,動畫片《長安三萬(wan) 裏》《深海》等,這些作品建構出一個(ge) 個(ge) 充滿想象力的影像世界,讓觀眾(zhong) 在視覺奇觀中流連忘返。

  技術深度介入藝術,在給電影創作提供更多契機與(yu) 可能的同時,也將如何處理技術與(yu) 藝術的關(guan) 係問題擺在電影人麵前。傳(chuan) 統電影美術盡量使用實物作為(wei) 道具、置景,而在虛擬環境中,怎樣讓觀眾(zhong) 建立起對真實的信仰?當包括真實表演在內(nei) 的全產(chan) 業(ye) 鏈都被高科技取代,未來的電影發展又該何去何從(cong) ?電影人從(cong) 一次次藝術創新和市場探索中總結出寶貴經驗——運用技術手段可以助力更多創意落地開花,在作品和觀眾(zhong) 之間搭建一座透明的橋梁,使觀眾(zhong) 更沉浸快速地進入故事情境;但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必須秉持節製、理性的態度,先弄清楚影片創作要表達什麽(me) ,然後再考慮怎樣通過技術手段幫助表達;任何缺乏生活常識和現實邏輯,違背藝術規律的技術應用,都是偏離了電影科技發展初衷的炫技,唯有將技術革新與(yu) 藝術創造、形式華美與(yu) 內(nei) 容豐(feng) 實、震撼體(ti) 驗與(yu) 悠長韻味融會(hui) 統一,才能創造出具有恒久生命力的藝術精品。

  在電影科技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電影人還應對技術發展的現實困難和差距保持清醒認識,如在關(guan) 鍵技術、核心部件和標準體(ti) 係等方麵還有不少短板。這讓從(cong) 業(ye) 者更加清楚在接下來的電影科技發展道路上應該在哪裏著力、往哪個(ge) 方向使勁。

  中國電影科技在裝備、視效等各方麵的星星之火已經點亮。擎起火炬的行列中,有中影股份、中國電影科研所這樣的傳(chuan) 統“電影國家隊”,也有不同資本屬性、地域、行業(ye) 的新興(xing) 力量。中國電影科技已經擁有堅實的發展基礎,這個(ge) 基礎既是各類傾(qing) 情投入電影科技研發的公司,也是一批深刻理解電影科技重要性並善於(yu) 將之應用於(yu) 產(chan) 業(ye) 各環節的科研人員、導演、製片人、投資人、影院經理、宣發人員,更是熱愛中國電影的中國觀眾(zhong) 。在中國電影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我們(men) 完全可以期待,在電影科技的加持下,中國電影將帶著越來越多精彩的中國故事、鮮活的中國人物、豐(feng) 富的中國經驗飛向廣闊天地,在世界電影舞台閃耀迷人風采。

  (作者:黃治 單位:國家電影局)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