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求職真題集、避雷、練心眼子……職場經驗帖帶給我們什麽

發布時間:2023-09-15 15:2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職場經驗帖紛繁豐(feng) 富,從(cong) “辦公室小技巧”到“職場話術”,從(cong) “個(ge) 人微信包裝”到“職場困境求生法則”……這屆年輕人麵對職場問題時,為(wei) 什麽(me) 愛看職場經驗帖?

  ——————————

  最近,社交網絡上開始流行教你使用“看起來不太聰明”的微信頭像,引起網友討論。把頭像換成表情呆呆傻傻的卡通角色、精神狀態看來又累又喪(sang) 的麵孔,或許能讓上司正想找你幹活那一刻,被“一看就不能委以重任”的頭像勸退,於(yu) 是你“躲過一劫”……

  李維曾在求職階段屢屢受困於(yu) “無領導小組討論”群麵環節。為(wei) 了扭轉局麵,他開始去社交網站搜索群麵技巧,努力吸收經驗和“知識點”,後來順利通過幾次同類麵試。在他看來,這些求職經驗帖就像助力年輕人通關(guan) 的“技巧真題集”。

  95後姑娘丘靜會(hui) 刷某社交App上那些教你在職場“練心眼子”的帖子,比如教你如何應付同事陰陽怪氣的言行等,不過她覺得這些帖子是“生活爆米花”,解決(jue) 問題還是要在現實中和真人溝通。

  職場經驗帖紛繁豐(feng) 富,從(cong) 求職訓練到行業(ye) 介紹,從(cong) “辦公室小技巧”到“職場話術”,從(cong) “個(ge) 人微信包裝”到“職場困境求生法則”……年輕人為(wei) 什麽(me) 愛看職場經驗帖?

  年輕人陷入“經驗焦慮”

  半年前,廣告專(zhuan) 業(ye) 大四學生李維第一次參加“無領導小組討論”群麵,結果不理想。李維開始搜索群麵技巧,這才發現,一場小小的麵試居然有這麽(me) 多“說頭”。

  例如,最保險的角色是“計時工”,出錯風險小,適時提醒時間,就能體(ti) 現控場能力;最容易出彩的是“領導者”,最先提出解決(jue) 方案的人最易獲此角色,一般情況下能擔任“領導者”的人邏輯縝密,表達能力強,且“傳(chuan) 說中”麵試通過率很高……

  了解“無領導小組討論”的角色和分工後,李維和室友一起跟著經驗帖練習(xi) 。“雖然信息良莠不齊,但通過帖子下的留言,基本上可以判斷方法的有效性”。

  參加工作後,他常看的帖子從(cong) “麵試方法”轉為(wei) “職場技巧”,前幾日他剛剛收藏了“如何跟領導提漲薪”。

  丘靜在大連某體(ti) 製內(nei) 單位工作。剛畢業(ye) 時,自己處於(yu) 信息弱勢的一方,不論看什麽(me) 都是學習(xi) 。和李維一樣,麵試分享帖讓丘靜受益匪淺,能讓她更清楚麵試官想要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什麽(me) ,從(cong) 而直觀地展現這種能力。

  在資深HR李麗(li) 看來,“雖然每個(ge) 人的情況不同,帖子裏的技巧和經驗不能對職場發展起到決(jue) 定性的影響,但能幫助你更準確地表達,將個(ge) 人優(you) 勢發揮到最大化”。

  為(wei) 什麽(me) 現在年輕人非常需要職場經驗帖?武漢大學發展與(yu) 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陳武表示,現在生活節奏加快,信息豐(feng) 富甚至過載,導致人們(men) 產(chan) 生一種“經驗焦慮”。“雖然信息很多,但其實還是缺乏有用有效的信息”。

  陳武認為(wei) ,麵對職場,年輕人心態上會(hui) 認為(wei) “試錯成本”變高了。“過去很多人覺得在公司幹得不好或者踩坑,不會(hui) 特別在意,而現在往往會(hui) 覺得犯錯的代價(jia) 較大,因此希望尋求更多經驗和信息,避免出問題”。而網絡上的職場經驗分享,背後是受年輕人的普遍心理需求驅動的,例如相較於(yu) 以往職場的“依從(cong) 性”,現在職場年輕人更追求獨立性、自主性、真實性,不希望被一味“畫大餅”“打雞血”。

  避免“技巧化”麵對職場環境

  如今在社交平台上頗受歡迎的職場經驗帖,既有分享麵試、行業(ye) 概況的“純信息帖”,還有帶有個(ge) 人主觀情緒色彩的“技巧帖”“避雷帖”“心眼子練習(xi) ”。

  何為(wei) “心眼子練習(xi) ”?想象自己置身於(yu) 一個(ge) 左右為(wei) 難的場景,麵對棘手的問題,正確回答才能化險為(wei) 夷。

  例如,你因為(wei) 業(ye) 績好獲得獎金,有個(ge) 同事陰陽怪氣地說:“既然獲獎了,怎麽(me) 不得請大家吃頓飯啊!”你該怎麽(me) 回答?

  丘靜覺得這類帖子很有趣,比如有人回答:“我拿獎已經搶了你的風頭,請客我就不搶你的風頭了。”“所以你每次都是為(wei) 了避免請客才故意摸魚不拿獎的嗎?”丘靜感歎,這讓人感覺格局一下子打開了。

  王小景總是會(hui) 刷到一些“教你上班”的帖子,有些帖子以視頻形式很生動地“演”出來。比如,一個(ge) 員工離職了,老板要找其他員工“接盤”遺留的爛攤子。一個(ge) 博主就展示了兩(liang) 種結果:“老實人”直接拒絕,並不聰明;“精明人”看似配合,但暗藏心機。但她自己的判斷是,“精明人”的小聰明未必能輕易騙過上司。

  王小景認為(wei) ,對於(yu) 這樣的帖子最好“學習(xi) 思考角度,但不絕對相信方法”。她一個(ge) 同事就非常依賴某些職場帖給的“標準答案”,比如用言語去“戳同事”“內(nei) 涵上司”等。結果把自己變成了辦公室裏最不受待見的“邊緣人”。

  北森生涯研究院首任院長、全球職業(ye) 規劃師(GCDF)林欣提到,每個(ge) 企業(ye) 的文化、上司的風格都不同,因此不能把一些體(ti) 驗簡單總結為(wei) “職場技巧”。“也許有通用的部分,但職場很多東(dong) 西是非常個(ge) 性化的,不能一概而論”。

  對於(yu) 年輕人來說,可以多去了解具有知識性的職場信息,不過要避免依賴“通俗技巧”。“如果剛工作,就隻想著怎麽(me) 樣‘技巧化’地麵對職場環境,這對他真實融入職場、與(yu) 人真誠交往,包括對職業(ye) 的投入度都是會(hui) 形成障礙、帶來危害的”。

  真實溝通比琢磨攻略更重要

  “很多帖子都在建議擺爛,我做不到。”“如果是純工作性的問題,一般會(hui) 在職場內(nei) 協調解決(jue) ;如果工作之外人際關(guan) 係等問題,我會(hui) 和朋友探討一下。”前銀行職員羅卜雖然喜歡看職場經驗帖,但僅(jin) 限於(yu) 尋找思路。羅卜還觀察到,不少分享經驗的博主,工作時間都不久;資深職場人反而不去“揭秘行業(ye) ”。

  劉夢在某互聯網公司從(cong) 事運營工作,她發現有的實習(xi) 生喜歡模仿博主輸出“心眼”。每次布置任務,實習(xi) 生想拒絕時不直說,而是說:“我這兩(liang) 天還有一個(ge) PPT要做,這個(ge) 素材我先放在這裏,整理下工作安排後再和您溝通。另外,有個(ge) 方案策劃任務有點重,我是否可以和另一個(ge) 同事一起做啊?”“這話表麵聽起來沒問題,但是實際上她最後什麽(me) 都沒做,把任務都推給了別人,還顯得自己很忙。”劉夢認為(wei) ,在職場中真誠最為(wei) 重要,話說得好聽不如事做得實在更讓人欣賞。“這種小聰明可以騙人一次兩(liang) 次,但是次數多了,大家都知道你真實的情況如何,這是行不通的。”

  站在HR的角度,李麗(li) 建議年輕人要先從(cong) 自身找方法,找到問題的關(guan) 鍵。比如當你想拒絕做一件事,可以說明理由直接拒絕,或是分析問題委婉提出困難。她比較傾(qing) 向後一種。“後一種方法是在梳理思路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解決(jue) 方法,需要的支持資源等,很有組織性和計劃性。”李麗(li) 認為(wei) ,“悶頭幹卻不出成績,不如有規劃地完成工作”。

  林欣提到,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必然需要花時間逐漸認識一個(ge) 職業(ye) 、一個(ge) 崗位,以及所在企業(ye) 的風格與(yu) 文化。短暫的實習(xi) 或工作經曆,尚不能構建全麵、成熟的認知體(ti) 係。“如果對職業(ye) 、職場還沒有深入了解,就一味隻考慮攻略的事,這就好比一個(ge) 人決(jue) 定去旅行,隻聽聞一個(ge) 地名就直接作準備。你是想著不想太曬、不想步行太多,但是甚至還不了解當地的交通、地形、氣候等,不知道你想達到什麽(me) 目標,這樣的攻略就是無效的”。

  在陳武看來,麵對職場問題,“道”的重要性高於(yu) “術”。相較於(yu) 小技巧,基本價(jia) 值觀層麵的內(nei) 容更值得重視,不能本末倒置。一些職場困惑產(chan) 生的緣由來自個(ge) 人需求未得到滿足。“當我們(men) 核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men) 就會(hui) 去懷疑、抱怨周圍的一切。我們(men) 應該嚐試分析背後的東(dong) 西,改變自己固有的一些偏見或模式性思維方式”。

  如何麵對自己的情緒是解決(jue) 職場問題的一個(ge) 關(guan) 鍵。對此,林欣建議,大家盡量多把注意力放在和人的交流上,而非直接去網上搜一個(ge) “標準答案”。與(yu) 現實中周圍熟人的交流,能更好地麵對、排解情緒,從(cong) 而理性分析當前的局麵。

  職場經驗帖是一種信息參考,但絕不是捷徑。林欣說,如果過分信奉和依賴那些經驗,也有可能“擋”了真正解決(jue) 問題的路。“如果尋求一種好像更快捷、更方便的途徑,不去麵對現實中的挑戰,探索人際交流方式,職場年輕人可能會(hui) 因此錯過成長路上的很多東(dong) 西”。

  (應受訪者要求,除林欣、陳武外,其他受訪者均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見習(xi) 記者 李丹萍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