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非洲徒弟們”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需要建設者,也需要傳(chuan) 道授業(ye) 者;需要建工廠、立項目,也需要送技術、促就業(ye)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十年間,一批批優(you) 秀的中國工程師走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一邊幹一邊教,帶動相關(guan) 國家的勞動者成長為(wei) 熟練工人和工程師。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3位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授人以漁”的人,聽他們(men) 講述和洋徒弟們(men) 的故事。
雷彪:桃李遍非洲的中國“老師傅”
“非洲徒弟求知若渴的眼睛令人難忘”
1984年出生的雷彪,是內(nei) 蒙古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不到40歲的他,在非洲徒弟們(men) 眼中,是一位教學經驗豐(feng) 富、專(zhuan) 業(ye) 技術嫻熟的“老師傅”。
2012年農(nong) 曆大年初五,29歲的雷彪從(cong) 大雪紛飛的內(nei) 蒙古來到肯尼亞(ya) ,參與(yu) 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國際)肯尼亞(ya) 職教項目。
7個(ge) 人的師資培訓團隊,有人教機械加工,有人教電工電子,大家在萬(wan) 裏之遙的非洲過了個(ge) 特別的元宵節。
初到非洲,需要慢慢適應。十年前的肯尼亞(ya) ,除了首都內(nei) 羅畢,各職業(ye) 院校大多位於(yu) 偏遠落後的地區。“水土不服,就吃從(cong) 國內(nei) 帶來的掛麵。有時還要半夜爬起來捉老鼠。”雷彪回憶。
教學相長。讓中國師傅充滿幹勁的,是非洲徒弟對艱苦求學路的甘之如飴。
“能吃苦”是雷彪對洋徒弟的第一印象:晨光熹微,就齊齊整整坐進課堂;實操車間裏,一摸著機床就不願離開;早過了放學時間,才一個(ge) 個(ge) 走出校門、鑽進夜色……“他們(men) 學起東(dong) 西來,就像永遠吸不滿水的海綿。”雷彪說。
對於(yu) 入學階段已經過優(you) 中選優(you) 、層層篩選的洋徒弟,雷彪深知,他們(men) 將成為(wei) 所在國相關(guan) 技能培訓領域的主力軍(jun) 。隨著教學深入,他們(men) 強烈的學習(xi) 欲望令雷彪備受震撼:“我忘不了課堂上那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
最讓雷彪難忘的,是一群來自科特迪瓦的學生。剛接觸法語區學生,中國老師不會(hui) 法語,教學又涉及大量的專(zhuan) 業(ye) 術語,語言障礙讓老師們(men) 犯難。
徒弟們(men) 這邊,語言障礙卻仿佛不存在。語言溝通費事,就打手勢交流;知識一次沒弄懂,就再問一次;機器一遍沒用明白,就再操作一次……搶著機床練實操、追著老師問問題,靠著這股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再加上翻譯人員的幫助,法語區學生照樣取得了優(you) 異成績。
8次赴非任教、600餘(yu) 名非洲師資學員順利“出師”、為(wei) 當地企業(ye) 完成多項技術服務……這是“老師傅”雷彪的業(ye) 績單。
徒弟們(men) 從(cong) 接過圖紙“兩(liang) 眼一抹黑”到能夠獨立完成訂單,參與(yu) 加工的零配件從(cong) 簡易走向複雜;實操車間的教學設備,從(cong) 光潔嶄新變為(wei) 飽經滄桑,將大量新學員鍛造成熟練工……雷彪為(wei) 徒弟的成長而欣慰,也為(wei)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職業(ye) 教育的巨大發展而振奮。
如今的雷彪,桃李遍非洲:有的站上講台,成為(wei) 非洲職業(ye) 教育師資力量的新鮮血液;有的走工地、下車間,成為(wei) 在非中資企業(ye) 的熟練工人;有的回到家鄉(xiang) ,靠一身本領辦廠致富,開上了小轎車……
“師資學員回到各自國家、走上教學崗位後,還會(hui) 教出更多學員。中國師傅離開後,留下的是徒弟,還有徒弟的徒弟……每個(ge) 人都為(wei) 非洲職業(ye) 教育盡一份力,這片大陸的麵貌會(hui) 徹底改變。”雷彪說。
趙磊磊:非洲職業(ye) 技能挑戰賽的“大管家”
“希望職賽覆蓋非洲所有國家”
從(cong) 非洲飛回北京不久,還在倒時差的趙磊磊在辦公室迎接記者到來。
萬(wan) 裏歸國,體(ti) 驗早已不新鮮。2012年初次踏足非洲大陸時,29歲的趙磊磊家中有一對5月齡的雙胞胎女兒(er) 。次年,皮膚黝黑、風塵仆仆的他推開家門,滿地跑的女兒(er) 不識父親(qin) ,“不讓抱,抱起哪個(ge) 都可勁兒(er) 哭”。
作為(wei) 非洲職業(ye) 技能挑戰賽(ATC)的主要組織者之一,中航國際成套設備有限公司項目四部部門總經理趙磊磊駐外多年,10年間有5個(ge) 春節在肯尼亞(ya) 度過,“今年孩子十一歲了,我陪在她們(men) 身邊的時間卻隻有兩(liang) 年”。
初到肯尼亞(ya) 職教項目工作,一個(ge) 問題困擾趙磊磊:推動當地職業(ye) 教育發展,除了送設備、建學校,還能幹什麽(me) ?
趙磊磊想起了在國內(nei) 接觸過地方舉(ju) 辦的職業(ye) 技能大賽:“為(wei) 什麽(me) 不把這樣的比賽搬到非洲來呢?”
說幹就幹!參考國內(nei) 模式,趙磊磊和項目組同事們(men) 忙了起來。2014年6月,第一屆ATC正式舉(ju) 辦,比賽內(nei) 容為(wei) 傳(chuan) 統機械加工項目。
問題也來了。參賽者技能水平較低,但又不能過度降低難度,怎麽(me) 辦?組織者想出應對辦法:先培訓、後比賽!
培訓時間緊,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擱,選手們(men) 都鉚足一股勁兒(er) 。“有位選手外出購物時遭遇意外,受了傷(shang) ,簡單包紮後仍堅持帶傷(shang) 受訓、參賽,讓所有人暗暗讚歎。”趙磊磊說。
篩出好種子,怎樣培育成長的土壤?組織者設計了獎勵機製:
給予優(you) 勝團隊訂單獎勵——中航國際與(yu) 國內(nei) 下遊工廠達成協議,為(wei) 這些團隊提供配件加工合同。趙磊磊坦言,由於(yu) 所在國產(chan) 業(ye) 結構單一、工業(ye) 基礎薄弱,當地選手的訂單產(chan) 品加工成本遠高於(yu) 國內(nei) ,但由於(yu) 質量尚能過關(guan) 、中方補貼成本,能夠實現學校創收、學員增收。
給予優(you) 勝個(ge) 人留學機會(hui) ——最優(you) 秀的獲獎者,可以獲得資助、到中國進一步學習(xi) 職業(ye) 技能。掌握一技之長後,選手們(men) 還獲得結業(ye) 證書(shu) ,為(wei) 他們(men) 尋找用武之地提供了“敲門磚”。“我見證了許多非洲人通過ATC改變了命運。”趙磊磊說。
十載春秋,ATC與(yu) “一帶一路”共成長:覆蓋非洲10個(ge) 國家,讓非洲年輕人有機會(hui) 學習(xi) 普通機械加工、數控機械加工、AP編程、木工、鋼筋工和混凝土工技能等,提升就業(ye) 技能。“今年ATC,有優(you) 勝選手成為(wei) 世界技能大賽肯尼亞(ya) 國家隊候選人,這是ATC史上頭一遭!”趙磊磊難掩自豪。
趙磊磊至今記得辦賽中的喜怒哀樂(le) :“最難過的,莫過於(yu) 作為(wei) 裁判宣布比賽終止、看到進度落後選手滿臉的遺憾。歡樂(le) 的時刻則多得多:閉幕式上,選手們(men) 把指導老師舉(ju) 起、拋向空中;給安裝調試設備的中國工程師送行,當地官員、居民、工人舉(ju) 辦派對,大家吹拉彈唱、品嚐烤肉……”
“希望有一天,ATC可以覆蓋非洲所有國家。”趙磊磊說。
石玥:改變非洲職校麵貌的“工程師”
“中國師傅搞培訓,扶上馬還要送一程”
“皮卡車顛簸在稀樹草原,從(cong) 猴麵包樹下駛過”“砍刀開路、穿越灌木……”這是中航國際成套設備有限公司職業(ye) 教育部副總經理石玥描繪的非洲大陸。
從(cong) 薩赫勒地帶的塞內(nei) 加爾,到西非海岸的貝寧,再到雨林密布的加蓬,常年奔波在非洲各國職教項目之間的石玥,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也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耳熟能詳。
采買(mai) 設備、編訂教材、物色教員、招收學員……在非洲各國職教項目上,石玥一做就是8年,每年都要在非洲待上小半年。
在加納,升級改造23所職校;在加蓬、科特迪瓦和烏(wu) 幹達新建12所職校;升級改造154所肯尼亞(ya) 職校,覆蓋該國全部47個(ge) 郡縣……“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中航國際已在非洲10國新建或升級180餘(yu) 所職業(ye) 技術學校,每年培訓2萬(wan) 餘(yu) 名師生。2014年入職的石玥,第一項工作就是購置培訓和比賽所用的刀具、量具。
一些學校需要升級改造,更多的則是從(cong) 無到有。
“非洲許多國家基礎設施水平較差,現場勘查是項苦差事。”給校區選址,石玥總在奔波:在超50攝氏度的酷暑中行車、在雨後的爛泥路艱難跋涉,都是家常便飯。
複雜的氣候、地形條件下,校舍建設難度不小。在熱帶,砂質土壤難以築基;在沙漠邊緣,氣候炎熱又缺乏水源……加蓬職教項目讓蒂爾港校區選址則位於(yu) 一片水深沒膝的沼澤地:抽水、填平需要大量的土方,工程造價(jia) 高、施工難度大,但中方施工人員依然讓校區如期建成。
校舍建起來,軟硬件也要跟上;理論學會(hui) 了,還要操練起來。“產(chan) 學結合是最大的難題,咱們(men) 搞培訓,扶上馬還要送一程。”石玥說。
為(wei) 了讓學生們(men) “出校門、進廠門”,輔助當地職校運營管理的中方工作人員使出全力:學生多、教具少,就從(cong) 國內(nei) 運來大量貼近產(chan) 業(ye) 實際的一線設備;師資跟不上,就拓展合作資源、從(cong) 國內(nei) 一流職校請來資深教師……
誰是真正的“授人以漁”,非洲百姓心裏有杆秤。
“我們(men) 的項目到哪兒(er) ,哪兒(er) 的民眾(zhong) 就強烈要求一期幹完幹二期、二期幹完幹三期。”石玥說。
與(yu) 非洲相關(guan) 的記憶則是金色的。簇擁著中方教師和工人,村民們(men) 載歌載舞,表達謝意。“他們(men) 眼神裏的光讓我感覺到:在非洲搞培訓,用教育改變當地人的命運,是最有幸福感、價(jia) 值感的事情。”石玥深有感觸。
汪文正(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汪文正
汪文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