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飛天20年,隨時準備再征星辰大海
中青報記者專(zhuan) 訪楊利偉(wei) :飛天20年,隨時準備再征星辰大海
58歲的楊利偉(wei) 至今仍在參與(yu) 航天員的日常訓練。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中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相當於(yu) 8個(ge) 自身重量壓在身上;在360度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的電動轉椅上,經過一輪“天翻地覆”的折騰,還要分清東(dong) 南西北;穿著厚重的航天服在水下熟練模擬失重狀態下的各種太空操作。
在我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成功20周年之際,楊利偉(wei) 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坦言,堅持訓練隻為(wei) 時刻準備著接受祖國挑選,再征星辰大海。
雖然距離第一次飛天已經過去20年,楊利偉(wei) 也已成為(wei)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但無論身份如何變化,他始終記著航天員的使命。
日曆翻回2003年10月16日,這個(ge) 日子不僅(jin) 讓楊利偉(wei) 銘記一生,也讓無數中國人印象深刻。
那一天,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在內(nei) 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成功著陸,楊利偉(wei) 自主出艙的一瞬間,無數中國人在電視機前歡呼起來。千年飛天,一朝夢圓,至此,我國也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將自己的航天員送入太空並成功返回的國家。從(cong) 那天開始,一批又一批航天員接過楊利偉(wei) 手中的接力棒,逐夢蒼穹。浩瀚無垠的星辰大海中,中國人的身影越來越多。
從(cong) 神舟五號的“一人一天”,到神舟六號的“多人多天”;從(cong) 突破天地往返,到出艙交會(hui) 對接,再到空間站建成;從(cong) 最早的攜帶式環控生保係統,到現在領先世界的再生式環控生保技術……采訪現場,楊利偉(wei) 輕車熟路地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分享中國載人航天20年裏的閃光時刻,奔赴星辰大海的每一步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中。
“載人航天的進步和發展也給我們(men) 帶來新的挑戰。”楊利偉(wei) 說。今年7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關(guan) 於(yu) 征集載人月球探測工程月麵科學載荷方案的公告》指出,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經啟動實施,計劃先期開展無人登月飛行,並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采訪現場,楊利偉(wei) 透露,目前我國載人登月計劃方案論證階段已經結束,航天器、新火箭、新飛船、航天服等產(chan) 品已全麵進入研製生產(chan) 階段。同時,楊利偉(wei) 表示,為(wei) 應對載人登月計劃中新的科研需求,在培養(yang) 和選拔登月航天員時,將更關(guan) 注地質、星體(ti) 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人才。
隨著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如何成為(wei) 一名航天員”成為(wei) 廣大青少年關(guan) 注的話題。對此,楊利偉(wei) 建議想要成為(wei) 航天員的年輕人應該保持良好的身體(ti) 素質,豐(feng) 富自身的知識儲(chu) 備,培養(yang) 對國家和社會(hui) 的奉獻精神,“偉(wei) 大的事業(ye) 孕育偉(wei) 大的精神”。楊利偉(wei) 認為(wei) 保持對航天事業(ye) 的熱愛和奉獻精神才能激勵自己義(yi) 無反顧地迎接各種挑戰。
同時,楊利偉(wei) 也認為(wei) 未來在航天員的選拔上將更加開放,教師、醫生、記者、心理谘詢師等職業(ye) 都有可能成為(wei) 航天員。“將來的太空科學實驗不會(hui) 全部針對理工科,人文領域的相關(guan) 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楊利偉(wei) 舉(ju) 例說,未來人們(men) 在太空工作的時間會(hui) 越來越長,如何應對心理上的變化將是人文領域中可以預見的研究課題。他還用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桂海潮的經曆勉勵年輕人:“現在戴眼鏡也能上太空,未來沒有什麽(me) 不可能,永遠不要給自己設限,有夢想就要敢於(yu) 去追!”
眼下,神舟十六“出差三人組”即將結束太空之旅,回歸地球家園。20年前,神舟十六的航天員們(men) 仰望星空,或許會(hui) 感覺到楊利偉(wei) 注視地球的目光;20年後,楊利偉(wei) 抬頭望天,像之前一樣在著陸場接戰友們(men) 安全“回家”。
本報北京10月1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溫維娜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