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甜蜜的“圖騰”

發布時間:2023-11-01 15:04:00來源: 工人日報

  【特稿189】甜蜜的“圖騰”

  今年,是35歲的韓鵬被父親(qin) 韓玉波“騙”回大澤山的第9個(ge) 年頭。

  韓鵬本可以走一條常見的人生軌道——出生於(yu) 地處山東(dong) 省平度、萊州和萊西三地交界的山區農(nong) 村,青少年時期到市區上中學,經過高考進入大城市,畢業(ye) 後在當地工作、安家、紮根——如果不是因為(wei) 家鄉(xiang) 是國內(nei) 媲美新疆吐魯番的葡萄產(chan) 地,而自己的父親(qin) 又把“葡萄培育”當作信念甚至是信仰的話。

  10月30日,2023大澤山葡萄節落下帷幕。兩(liang) 個(ge) 月裏,大澤山共接待了超過30萬(wan) 人次前來遊玩和洽談葡萄生意。

  已舉(ju) 辦37年的大澤山葡萄節是全國可查證的創辦時間最長的民間豐(feng) 收節慶,不過與(yu) 當地千餘(yu) 年的葡萄生產(chan) 曆史相比,“最長”依然很短。就像對許多大澤山人來說,葡萄除了是養(yang) 家、致富的經濟作物,更是代表他們(men) 與(yu) 這片山區和土地相互依存、成全的“圖騰”。

  “雙豐(feng) 收”

  從(cong) 記事起,韓鵬印象中的爺爺和父親(qin) 總是整天整天地在葡萄地裏忙活,而他小時候最盼望的則是夏天趕集的日子,每到那一天,奶奶都會(hui) 用賣葡萄的錢給韓鵬買(mai) 點小零食。

  據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率軍(jun) 攻打高麗(li) 國時途經大澤山,品嚐到當地的“龍眼”葡萄顆粒飽滿、汁水甘甜。可皇帝為(wei) 龍,“龍眼”一名犯了大忌,李世民便將其更名為(wei) “獅子眼”。故事或許有戲說成分,但大澤山自古就盛產(chan) 葡萄卻是事實。

  地處北緯37°,環抱的群山形成幾個(ge) 北方平原中少見的小盆地,砂石土壤結構,晝夜溫差大……無論是地理還是氣候,大自然都給予了大澤山葡萄最適宜的生長條件。

  饋贈還不止於(yu) 此。大澤山主要構成岩石之一花崗岩是上好的建築材料,20世紀80年代,我國建築業(ye) 飛速發展,石材開采和加工成了大澤山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

  今年60歲的周夕田是較早投身這一洪流的大澤山人。據他回憶,那會(hui) 兒(er) 挖石頭一個(ge) 月能掙大約200元,辛苦歸辛苦,但在當時可是令人羨慕的高收入。

  有十來年的時間,大澤山很多村子形成了“男人上山采石頭,婦女和老人在山下種葡萄”的生產(chan) 格局。如果誰家的田裏長滿高草,基本可以斷定這一戶經濟條件不錯,因為(wei) 人家很可能是全員出動挖石頭才荒廢了土地。

  1987年,大澤山鎮舉(ju) 辦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活動,以此慶祝葡萄和石材“雙豐(feng) 收”。周夕田記得,活動當天,農(nong) 戶們(men) 拿出最好的葡萄和石材當街售賣。每個(ge) 村子各出了一個(ge) 節目,踩高蹺、扭秧歌、唱大戲,不少周邊鄉(xiang) 鎮的民眾(zhong) 也趕來圍觀,現場好不熱鬧。

  這就是大澤山葡萄節的源起。

  到韓鵬上小學時,大澤山鎮已是全國有名的石材鎮。不過對孩子來說,這並沒有帶來什麽(me) 好的體(ti) 驗。村子裏往來的大貨車越來越多,韓鵬每次出門大人都要叮囑好幾次“注意安全”;他不喜歡機械發出的噪音和飄散在空氣中的砂石粉塵,於(yu) 是漸漸不再去關(guan) 係要好的同學位於(yu) 石材加工廠附近的家;隨著花崗石開采規模擴大,山體(ti) 裸露麵積不斷增加,可供韓鵬和同齡人嬉鬧玩耍的空間一再被壓縮。

  經過數年的積累,1988,周夕田已經由采石工人變成了小型石材加工廠的老板,但他也為(wei) 此付出了截掉一根手指頭的代價(jia) 。“當時既不懂環保,也不知道如何安全生產(chan) ,為(wei) 了多掙點錢,人受了傷(shang) ,大自然也跟著遭殃。” 周夕田說。

  不計代價(jia) 地追求經濟發展,是社會(hui) 前進過程中容易走入的彎路。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生態保護意識加強,大澤山鎮開始規範管理石材開采和加工行業(ye) ,同時鼓勵當地農(nong) 戶因地製宜發展葡萄種植產(chan) 業(ye) ,並出台了一係列激勵扶持政策。有果農(nong) 記得,其中有一條舉(ju) 措是葡萄種植成方連片10畝(mu) 以上的,每畝(mu) 獎勵1000元,“那可真是拿出了看得見的真金白銀”。

  “東(dong) 有大澤山”

  1982年,因為(wei) 家庭貧困,隻上到初一的韓玉波輟學成為(wei) 公社裏的一名果業(ye) 技術員。沒多久,包產(chan) 到戶政策實施,父親(qin) 帶著他和鄰居合夥(huo) 承包了5畝(mu) 土地,進行專(zhuan) 業(ye) 葡萄種植。憑借在生產(chan) 隊學到的技術開始單幹,這是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大澤山果農(nong) 走的路。

  大澤山鎮河北四甲村支部書(shu) 記王豐(feng) 武的父親(qin) 曾是公社的果業(ye) 隊隊長,“他們(men) 那代人種植技術有限,葡萄的出果率和品質都不高”。高中畢業(ye) 後王豐(feng) 武回家務農(nong) ,他給自己訂閱了農(nong) 業(ye) 類的雜誌和報紙,每天晚上雷打不動要看上一個(ge) 小時,白天侍弄葡萄藤時就把學來的理論知識應用其中。很快,家裏葡萄的長勢有了明顯的變化。

  大澤山葡萄種植曆史雖長,但有意識地用先進技術指導生產(chan) 卻是近二三十年才有的事。“想做出品牌,就必須琢磨怎麽(me) 把葡萄種好。”大澤山鎮北昌村村民昌雲(yun) 軍(jun) 說。

  大澤山人的葡萄園,大多地麵上都長滿了雜草,有些地方的茂密程度甚至讓人無從(cong) 下腳。這並非果農(nong) 偷懶,而是特意為(wei) 之的“草地種植法”。

  這是昌雲(yun) 軍(jun) 自2008年起在自家葡萄基地試驗的一種技術,原理是保留自然生長的野草,通過良性競爭(zheng) 來提高葡萄的生存能力,同時增加土壤養(yang) 分,均衡生態環境。

  剛開始,如此反常規的做法並不被人理解。基地有位工人曾經做過理發師,更是見著雜草就要“剃”個(ge) 幹淨,哪怕昌雲(yun) 軍(jun) 三番五次叮囑也無濟於(yu) 事。無奈之下,昌雲(yun) 軍(jun) 隻能打發他離開了自己的葡萄園。

  幾年後,事實證明,與(yu) 野草共存的葡萄病蟲害發生率和農(nong) 藥使用量均降低了30%,果子品相和口感表現出色。很快,其他果農(nong) 開始效仿這一做法。到了十多年後的現在,早期實施“草地種植法”的土地上沉澱出的一層厚厚的黑色有機物質,進一步證明了昌雲(yun) 軍(jun) 當初設想的正確性。

  在河北四甲村,王豐(feng) 武葡萄種得好逐漸人盡皆知,他也樂(le) 意為(wei) 村民解決(jue) 種植中遇到的問題。從(cong) 2000年起,已是村幹部的王豐(feng) 武通過邀請、特聘的方式找來不少農(nong) 林業(ye) 專(zhuan) 家,定期或不定期給村裏的葡萄種植戶上課。作為(wei) 組織者,王豐(feng) 武每節課必到場,掌握的技術隨之更新和提升。後來,越來越多的果農(nong) 找到王豐(feng) 武谘詢、求解,每年他也會(hui) 把大澤山鎮的40個(ge) 自然村走上一遍,了解人們(men) 種植過程中的新情況、新方法。

  2013年5月,大澤山鎮罕見地下了一場雪。氣溫驟降會(hui) 讓已經結出的葡萄果穗收縮,造成減產(chan) 。為(wei) 此,王豐(feng) 武和一名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一個(ge) 上午跑遍了受降雪影響最大的7個(ge) 村子,緊急教授大家如何使用調節劑和微量元素促進果穗解凍。由於(yu) 搶救及時,當年7個(ge) 村的葡萄產(chan) 量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承包土地後的最初幾年,每到葡萄成熟季節,韓玉波就挑著竹籃到周邊鄉(xiang) 村趕集。因為(wei) 葡萄賣得快,有時候幾個(ge) 小時內(nei) 他就要回家“補貨”兩(liang) 三次。

  沒過多久,韓玉波還清了家中的欠債(zhai) 。接著,他擴大業(ye) 務範圍做起葡萄苗木生意,即把優(you) 質葡萄品種與(yu) 藤枝插接和扡接後向外售賣。由於(yu) 產(chan) 品需求量大,很快韓家便殷實起來,韓玉波還成了全村第一個(ge) 購買(mai) 摩托車和整套海爾家電的人。

  葡萄改變的不僅(jin) 是韓玉波一家的生活。21世紀初,經營一畝(mu) 葡萄地年收入可達7000元,相同麵積的糧食作物隻有700元的經濟效益。漸漸地,大澤山鎮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鎮,“西有吐魯番,東(dong) 有大澤山”這句話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

  巔峰之上

  初中後,韓鵬離開大澤山到平度市區上學。每年9月和10月,他周末時的回家之路都比較“艱難”。隨著葡萄產(chan) 業(ye) 發展,固定在這兩(liang) 個(ge) 月舉(ju) 辦的大澤山葡萄節名氣傳(chuan) 到全國。來采購葡萄、苗木的商人和來感受葡萄文化的遊客把小鎮擠得滿滿當當。“公共汽車根本進不去,在離村口幾公裏的地方我就要下車步行。”韓鵬說。

  近些年,葡萄節的火熱之勢有增無減。當地推出了葡萄評比、葡萄酒鑒賞、葡萄園深度遊等文旅內(nei) 容。高峰時段,與(yu) 葡萄相關(guan) 的各類攤位能綿延數百裏山路。

  通過引進和改良國內(nei) 外的品種,如今大澤山地區已能種植包括玫瑰香、金手指、紅地球等在內(nei) 的300餘(yu) 種葡萄,其質量和產(chan) 量在市場上都有絕對的競爭(zheng) 力。

  這樣的背景下,對普通果農(nong) 來說,成為(wei) 種植大戶已是走到了“事業(ye) 巔峰”。但2005年,一位育種專(zhuan) 家的話讓韓玉波意識到,巔峰之上還有更高的存在。“他說,難道你不想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葡萄品種嗎?就像袁隆平一樣。”韓玉波複述道。

  20世紀60年代,有農(nong) 學背景的上海知青邵紀元夫婦“下放”到大澤山。經過近20年時間,兩(liang) 人培育出了“澤山”係列葡萄,那是大澤山最早的自主品種。“可人家是專(zhuan) 家,你隻有小學文化,怎麽(me) 可能成功?”韓玉波的想法遭到了父親(qin) 和妻子的強烈反對,但他堅持賣掉200畝(mu) 育苗基地,幾乎從(cong) 零開始進行新品種研發。

  育種,是將兩(liang) 種不同品種配對進行去雄、授粉雜交後產(chan) 生全新品種的過程。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實則要經曆極其複雜的過程和漫長的時間。順利的話,一種新的葡萄品種從(cong) 開始選種到最終得到國家認證,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更不用說這中間還可能因為(wei) 各種因素導致育種失敗。

  為(wei) 了學習(xi) 育種知識,韓玉波跑遍了山東(dong) 省內(nei) 的農(nong) 學院,還根據打聽來的信息到外省市求教。沒有人介紹,他就守在想找的專(zhuan) 家的辦公室和課堂外。後來,韓玉波在河北和甘肅拜了兩(liang) 位師父,那幾年,不是韓玉波帶著問題去兩(liang) 地,就是他把師父們(men) 接到大澤山裏來實地指導育種。

  育種過程中,花蕊授粉需人工完成,但一開始韓玉波並不知道花蕊“排卵”的具體(ti) 時間。於(yu) 是臨(lin) 近授粉期時,他搭了一個(ge) 兩(liang) 米高的梯子,爬到高處24小時守著藤架上的葡萄花,最終精確掌握了人工授粉的時機。

  縱然如此認真,育種的路依然不好走。過去靠賣苗木賺的錢花光後,韓玉波仍不死心,申請了銀行貸款接著幹。韓鵬說,那會(hui) 兒(er) 家裏人的態度反而因為(wei) 父親(qin) 的執著而出現了轉變,“打不過就加入嘛”。

  葡萄之於(yu) 大澤山人的意義(yi) ,遠非經濟作物可以概括。平度市假睫毛產(chan) 業(ye) 興(xing) 盛,全球70%的假睫毛都產(chan) 生於(yu) 此。大澤山鎮芝萊山村山地較多,土壤相對貧瘠,又缺乏灌溉條件,村裏大多數人都以製售假睫毛為(wei) 業(ye) ,村支書(shu) 季順波還擁有規模可觀的加工廠。可是,看著荒廢的山坡,他心裏總想著一個(ge) 問題:這樣的地方是不是也能種葡萄?

  於(yu) 是,季順波從(cong) 外地請來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改良傳(chuan) 統種植技術,又自掏腰包引渠上山。一年後,他的“試驗田”結出了品質不輸其他村子的果子;第二年,芝萊山村200多畝(mu) 山地上已長滿了葡萄藤。

  如今,芝萊山村仍是個(ge) “睫毛村”,但每年夏秋季,“山地葡萄”都會(hui) 如約上市。用季順波的話來說,也不為(wei) 賺多少錢,“就是覺得村裏應該有自己的葡萄”。

  延續的基因

  2010年,韓鵬從(cong) 北京一所高校的動漫設計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在當地工作一段時間後,他有了買(mai) 房的打算。“我跟父親(qin) 提起這件事,說每月租房和還貸款的支出差不多,長久來說當然是買(mai) 房劃算。”韓鵬回憶道。

  讓韓鵬意外的是,沒過多久父親(qin) 告訴他,已經在青島給他買(mai) 下了一套180平方米的海景房。按照韓玉波當時“誘惑”兒(er) 子的說法,青島市區距離大澤山不遠,相比於(yu) 北京工作壓力小、居住環境好,為(wei) 什麽(me) 不回來呢?

  雖然對韓玉波“先斬後奏”的做法表示了抗議,不過想想父親(qin) 的話並非沒有道理。2013年,韓鵬離開北京,在青島重新找了份專(zhuan) 業(ye) 對口的工作。

  對韓玉波來說,兒(er) 子回到山東(dong) ,隻是他計劃的第一步。那時候,韓玉波在品種培育上取得了一些突破,高興(xing) 之餘(yu) 他也意識到想要豐(feng) 富大澤山自有的葡萄品種,一代人的努力遠遠不夠。於(yu) 是,讓韓鵬“子承父業(ye) ”成了韓玉波迫切的想法。

  韓玉波很清楚,兒(er) 子早早離開大澤山,對土地、農(nong) 業(ye) 的熱愛自然不如老一輩人。但這是位聰明的父親(qin) 。韓鵬在青島工作後不久,突然接到韓玉波的電話說自己身體(ti) 不舒服,不能下地幹活,希望兒(er) 子回去幫幫忙。那會(hui) 兒(er) 正是葡萄花去雄、授粉的時候,關(guan) 係到最終能不能結出果實。深知葡萄對父親(qin) 的重要性,韓鵬急忙向公司請假回了大澤山。

  奇怪的是,韓鵬回到家後,韓玉波看起來並沒有什麽(me) 大礙,還到葡萄園裏手把手地教他幹活。更奇怪的是,在那之後,每到育種的關(guan) 鍵環節,韓玉波就會(hui) “生病”,韓鵬則要回家“幫忙”。經過一年多時間,他已經掌握了葡萄育種的全套技術。

  韓玉波的“病”,韓鵬早已看透,但每次電話打來,他依然會(hui) 動身回家。“我就是耳根子太軟。”韓鵬自嘲說。可實際上,親(qin) 曆了父親(qin) 多年來對育種的付出,眼見他年過六旬依然常常為(wei) 此熬夜,除了心疼,韓鵬體(ti) 內(nei) 的“葡萄基因”也開始蘇醒。他喜歡上了葡萄成熟時打開套袋那一刻的感覺,“你永遠不知道這一次配對會(hui) 結出什麽(me) 樣的果子”。

  2014年,拗不過父親(qin) 的堅持,韓鵬辭去工作,回到大澤山,接過了葡萄育種的接力棒。

  讓“葡萄基因”在大澤山裏一代代延續,同樣是昌雲(yun) 軍(jun) 的願望。三十多年來,為(wei) 了將葡萄種植的“土經驗”轉化為(wei) 科學理論,隻有高中學曆的昌雲(yun) 軍(jun) 在國家級農(nong) 業(ye) 期刊上發表了30多篇論文,主筆出版了7本農(nong) 業(ye) 書(shu) 籍。此外,他還成立了山東(dong) 省鮮食葡萄研究所,投資建立了一座“葡萄大觀園”。

  對於(yu) 初到大澤山的遊客,“葡萄大觀園”是必去的打卡地。在那裏,除了種植有市麵上難以見到的蜂蜜、榴蓮、車厘子等口味的葡萄品種外,一座占地700平方米的“葡萄博物館”還可以讓人一站式了解葡萄的前世今生。

  宋朝的葡萄紋青釉碗,意大利的頭戴葡萄王冠的國王形象陶器,各式葡萄酒釀酒桶……博物館裏大大小小上萬(wan) 件展品,每一件都與(yu) 葡萄有關(guan) ,每一件都是昌雲(yun) 軍(jun) 從(cong) 世界各地收集、購買(mai) 而來。

  最近,昌雲(yun) 軍(jun) 正在籌備著將博物館擴建至3000平方米,以陳列更多的展品。“我們(men) 依靠葡萄生活,當然應該把它的故事一直講下去。”昌雲(yun) 軍(jun) 說。

  不變的,改變的

  秋末,葡萄采摘已經結束,但在大澤山,人們(men) 與(yu) 葡萄的交集四季都不會(hui) 中止。

  每到河北四甲村趕集的日子,78歲的張鬆田準會(hui) 找到王豐(feng) 武嘮上一陣子,說的全是葡萄的事。張鬆田是村裏種葡萄的高手,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在家裏保留著一小塊葡萄地,變著花樣做種植實驗,遇到新情況再去與(yu) 王豐(feng) 武“切磋”。據王豐(feng) 武說,山裏這樣的老人還不少,“他們(men) 養(yang) 葡萄像城裏人養(yang) 花草,就圖個(ge) 開心”。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大澤山鎮葡萄種植麵積約3.5萬(wan) 畝(mu) ,年產(chan) 葡萄5萬(wan) 餘(yu) 噸,產(chan) 值7億(yi) 元,還衍生出采摘園、葡萄酒廠、民宿等多種業(ye) 態。

  數據之外,葡萄的浸潤、影響處處可見。茂密的葡萄藤是家家戶戶房前天然的遮陰棚;每個(ge) 孩子小時候都會(hui) 種下一棵葡萄樹,與(yu) 之一起長大、開花、結果;吃葡萄藤長大的牲畜因為(wei) 肉質優(you) 良,年年都能賣個(ge) 好價(jia) 錢;至於(yu) 曾經裸露的山體(ti) ,早已被漫山遍野的葡萄藤所取代。

  常年品嚐葡萄,大澤山裏幾乎人人都是測糖高手,無需儀(yi) 器,隻要吃上一口,大家就基本能把葡萄甜度說個(ge) 八九不離十。到了葡萄成熟期,韓玉波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嚐葡萄,因為(wei) “要是刷了牙再吃,味道就不準了”。由於(yu) 短時間內(nei) 大量攝入糖分,每年這時候韓玉波的血糖值都會(hui) 偏高,有時甚至要臨(lin) 時服用降糖藥。

  如今,韓鵬記憶中在葡萄地裏忙碌的爺爺和父親(qin) 變成了他自己。換上汗衫、長褲,脖子上掛著擦汗的毛巾,腳上穿著滿是泥濘的布鞋,在40攝氏度高溫的葡萄大棚裏一幹就是一整天。雖然已過去了近30年,但想種出美味可口的葡萄,要付出的辛勞一點都沒有減少。

  也有些事情改變了。今年9月初,由王豐(feng) 武的兒(er) 子王坤懂負責與(yu) 外對接的葡萄售賣小程序投入運營,果農(nong) 通過小程序接到訂單後將葡萄打包送到村中的中轉點,再由中轉點轉至快遞站點最後運往全國各地。這種模式有助於(yu) 解決(jue) 農(nong) 村快遞運力不足的問題,試運行兩(liang) 個(ge) 月後葡萄銷量已突破20萬(wan) 斤。

  每年5到10月,無論是留在當地還是在外打拚,許多大澤山年輕人的各個(ge) 社交平台賬號上都會(hui) 發布葡萄成熟和售賣的消息,他們(men) 中有些人還會(hui) 利用周末時間把新鮮采摘的葡萄運往青島、濟南等地。過去幾年,大澤山的葡萄有四分之一都是用這種渠道售賣的。

  2018年,經過為(wei) 期12年的努力,韓玉波培育出的第一個(ge) 葡萄品種“玉波1號”通過了國家認證。截至目前,韓家父子已成功培育出12個(ge) 葡萄品種。韓鵬說,最近自己正與(yu) 父親(qin) 商量“知識產(chan) 權出售”的事。“他舍不得賣,可一個(ge) 新品種要大麵積種植和上市推廣,需要專(zhuan) 業(ye) 團隊的力量。”韓鵬覺得,以更加市場化的形式發展育種事業(ye) ,是他這代“葡萄人”要實現的目標。

  韓鵬的女兒(er) 今年7歲了,和當年的父親(qin) 一樣,她也最盼望奶奶去趕集的日子。因為(wei) 奶奶答應她,會(hui) 用賣葡萄的錢帶她去一次迪士尼樂(le) 園。

  張嬙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