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護國貨之光,還要多些雙向奔赴
今年的“雙11”購物節已經落幕。相關(guan) 成交數據顯示,在這場網購盛典中,不少國產(chan) 品牌衝(chong) 進入“億(yi) 元俱樂(le) 部”,甚至成為(wei) 今年“雙11”期間各自領域的“頂流”。
在“雙11”正式開啟前,今年已有眾(zhong) 多國貨品牌在互聯網上火出圈,國貨熱潮持續的背後是公眾(zhong) 對於(yu) 國貨堅持本心的尊重。
我們(men) 樂(le) 見國貨的崛起。近年來,不少國貨品牌重新回歸大眾(zhong) 視野並收獲好評。比如在災難中“悄悄豪捐”的鴻星爾克、多年來不漲價(jia) 的蜂花洗發水、配方簡單幹淨的蓮花味精等。
消費者追捧老國貨,同時也一度引發擔憂:國貨該如何長紅?很多人就此支招兒(er) :國貨還需繼續在品質、服務、價(jia) 格等方麵發力。這些對於(yu) 商品而言,是基本的競爭(zheng) 力。但通過網友的“投喂式消費”等舉(ju) 動看,大家關(guan) 注和嗬護的“國貨之光”不僅(jin) 僅(jin) 是單純支持民族企業(ye) 和品牌,更有對國貨背後的特質——企業(ye) 發展理念如社會(hui) 效益、企業(ye) 責任等的認可。
以蓮花味精為(wei) 例,其在20世紀90年代可謂風光無限,但隨著“味精致癌”等謠言的蔓延,企業(ye) 遭遇生存危機,甚至整個(ge) 味精行業(ye) 的終端零售都遭到重創。然而,細心的網友發現,蓮花味精質優(you) 價(jia) 廉,多年未漲價(jia) ,一包3.9元,還包郵,同時還拿出2分錢做公益,除去原料、人工、運輸等成本,幾乎不剩什麽(me) 利潤。而這樣的企業(ye) 還有不少,數據顯示,僅(jin) 在2023年,已經有204萬(wan) 商家和4.7億(yi) 消費者通過某電商平台的公益活動,幫助900萬(wan) 人次的受助群體(ti) 。
“自己淋著雨,還不忘給別人撐著傘(san) ”,網友形容有這些國貨企業(ye) 是“可愛的笨拙,當然值得團寵啦!”或許,國貨品牌的守拙,也是一種獨具中國人謙卑善良等基因的商業(ye) 密碼。
然而,國貨崛起不能僅(jin) 憑守拙的精神品質,更要有研發和創新意識及能力來長期續航。近來,通過聯名、跨界等創新手段實現口碑躍升的國貨不少,比如,娃哈哈、德州扒雞虎皮鳳爪、興(xing) 安盟大米米磚組成“哈基米”組合等;在自家直播間裏推介其他品牌的產(chan) 品……一眾(zhong) 國貨品牌好像突然開了竅,給消費者帶來十足的新鮮感和購買(mai) 欲。數據顯示,目前已有超100個(ge) 國貨品牌在嚐試跨界聯名,20多家國貨品牌已推出相關(guan) 聯名產(chan) 品,產(chan) 品銷量不錯。
國貨頻繁“出圈”具體(ti) 原因各有不同,但共同點都是擊中了國人對純粹、真實、互惠等質樸品質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在“內(nei) 卷”激烈的當下,這種質樸被襯托得尤其明顯,頗有“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之感。
當然,我們(men) 也要看到,在無數國產(chan) 品牌中,活下來的、翻紅的、脫胎換骨的,總數並不算多。希望越來越多國貨企業(ye) 以“出圈”熱潮為(wei) 契機,把握住時代發展脈搏和消費潮流,在創新的變與(yu) 守拙的不變中做好加減乘除。同時也期待消費者在消費觀念上更加理性、科學,給國貨再多一些展示自我和迎接挑戰的機會(hui) 。
“國貨不言,下自成蹊”。嗬護國貨之光,還要多些雙向奔赴。
吳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