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打開大學校門,激發兼容並包基因
據北京日報客戶端12月26日報道,目前,多所位於(yu) 北京的高校已經向社會(hui) 全麵開放,社會(hui) 人員無需預約,可直接刷身份證入校。一些尚未開放的高校表示正在有序推進相關(guan) 工作,在平衡校園秩序的同時,盡可能滿足社會(hui) 需求。
不僅(jin) 越來越多的大學校門能進,而且有的大學正積極開放校內(nei) 公共資源。就在這幾天,北京建築大學表示校內(nei) 冰場已啟用,將在周末和寒假期間向社會(hui) 開放,同時將組織大學生誌願者在冰場開放期間承擔安全引導、安全提示、冰場巡視等工作。
大學不是封閉的象牙塔,它自誕生起就帶有開放包容的基因。隻有在更加自由和開放的環境中,讓師生“走出去”,讓公眾(zhong) “走進來”,才能真正成就大學之大。曆史上,不少名校的旁聽生中走出了文化大家;近年來,不時有校園保安、廚師受到高校學術氛圍熏陶,進而奮發圖強考上大學……
積極開放校園,讓公眾(zhong) 享受高校的資源和便利,也是高校應當承擔的一種社會(hui) 責任。我國大部分高校為(wei) 公辦,我國高等教育法也規定,高校的三大功能是教學、科研和社會(hui) 服務。大學擁有豐(feng) 富的圖書(shu) 和體(ti) 育場地資源,在非教學時段,推動資源開放不僅(jin) 方便公眾(zhong) ,也能促進其高效利用。
大學是思想、知識的高地。在不少城市,一些大學尤其是名校已經成為(wei) 當地的文化地標。很多人因為(wei) 仰慕大學和名師,不遠千裏一睹風采,接受文化熏陶。開放校園,公眾(zhong) 可以更便利地享受高校資源,高校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hui) 。
當然,開放校園確實可能帶來一些安全隱患,這也是一些高校尚未開放的原因,但一味封閉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校友返校進校門頗費周折;學者之間的自由往來受阻;公眾(zhong) 參觀受限……這些都是大學校門關(guan) 閉帶來的麻煩。
更嚴(yan) 重的問題是,由於(yu) 一些高校實行非本校師生及家屬禁止入校,有的校園周邊出現了不少“黃牛”,“付費入校”成為(wei) 一門生意。而遏製“黃牛”的最好辦法就是打破公眾(zhong) 與(yu) 校園之間的籬藩,推動校園有序全麵開放。
期待更多大學能夠敞開大門,把兼容並包的基因切實激發出來。這其實對高校的管理水平、管理細節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高校能夠根據自身情況完善相關(guan) 管理製度,在保證校園安全和為(wei) 社會(hui) 提供更多開放、交流機會(hui) 之間做好平衡。
劉兵(來源:工人日報)
劉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